崔海英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自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至今,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辅导员的职责也逐步扩展,从学生的“政治领路人”扩展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份与辅导员相关的文件,明确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肯定了辅导员的职业价值。然而,现实中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辅导员群体应该有怎样的职业愿景、怎样的职业发展路径。
“愿景”是愿望看见的景色。对个人来说,愿景就是个人在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1](P238)共同愿景是一个方向舵,为人们提供了焦点与能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从事高效团队的研究时发现,高效团队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共同愿景和志向目标。因为共同愿景,特别是有内在深度的愿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抱负。
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载体越来越丰富、难度越来越大。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辅导员要承担起这一重任,不能只依靠经验和个人直觉,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各类载体、各种挑战,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赖于辅导员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在共同愿景的召唤下,不断地学习创新、不断地自我超越。
换言之,辅导员的共同愿景就是辅导员的职业愿景,是辅导员结合党和国家对自身职业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能够体现辅导员价值追求的职业向往。职业愿景为辅导员的自我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帮助辅导员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克服各种困难,获得职业尊重和职业认可,为辅导员指引不断努力的方向,使其明确职业价值追求,实现生命的意义。
辅导员的职业愿景是指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也就是成为“专家型”辅导员。“专家型”辅导员应该具备三大要求:一是具备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二是具备较高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水平,三是具备较高的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家型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研究者,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实践者。
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之路,是辅导员个体实现从“服务型”辅导员向“管理型”辅导员角色转变,再从“管理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角色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作为辅导员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应该为辅导员实现其职业愿景铺平道路。
1.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作为辅导员培养的主要目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作为辅导员培养的主要目标。虽然就现状而言,辅导员可以有职称发展和职级发展两条路;但是从长远来看,职称发展更有利于辅导员未来的发展。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高校里的很多行政事务会越来越简化,而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并不会随之减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辅导员将在大学生教育和引导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辅导员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又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学习能力,经过培养完全可以成为高校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的重要来源。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情况下,再聘任为与学生工作相关领域的领导职务。这样,既有助于促进辅导员通过努力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又有助于推动学生工作领导队伍的专家化,更可以提高辅导员在学校和学院中的地位,改变以往对辅导员赋予类似“勤杂工”、“学生保姆”等的角色定位。
2.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标准和规则的宣传。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获得了政策的认可,但是很多辅导员对于具体的职称评聘标准和规则缺乏了解。首先,可以通过专题培训对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各级职称的评聘年限、评聘成果要求、评聘申报程序等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信息进行详细介绍,让新入职的辅导员能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其次,每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答辩过程可以开放给辅导员们旁听,既可以体现公开透明性又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标准和规则如果有所变动和调整,可以通过发文的方式,确保每位辅导员知晓;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标准和规则的完善可以考虑适当听取辅导员自身、学生代表的意见,既可以使评聘标准和规则更符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又可以让辅导员觉得职称评聘并非遥不可及。总之,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标准和规则的宣传,可以促进辅导员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既能尽快评上职称、获得更好的待遇,又可以加快成为专家型辅导员的步伐。
1.完善辅导员共同体,加强经验交流。共同体,可以把有相同目标的人集合在一起,通过交流产生强大的力量。辅导员共同体可以把辅导员集合在一起,提供大家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氛围和平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是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非行政组织;其次,它是以共同发展愿景为联结的学习型组织;再次,它是以自我发展为特征的自发性组织[2]。目前,虽然也有一些高校开展了辅导员工作专题研讨和联谊活动,这些活动对于辅导员的交流和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是有一些不足:一是这些研讨和联谊活动具有不定期性,举办时间不规律;二是这些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一般属于单向性,与广大辅导员缺乏沟通;三是活动之间缺乏联系和层次性,计划性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在高校内建立本校的辅导员协会,由比较年长的有经验有威信的辅导员担任协会理事及理事长,广大辅导员为协会会员。由辅导员协会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辅导员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广大辅导员的参与性,让活动更加丰富,更加符合辅导员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又有助于老中青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传递和交流。此外,由于辅导员都分配在不同的学院工作,平时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碰面,为了方便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以及辅导员发展相关信息的交换,辅导员协会可以建立一个相应的网站,作为辅导员协会会员的“网上之家”。通过网站,可以发布辅导员活动信息、转载各种政策规定、汇总工作经验和技巧、倾诉工作中的心情和感受等等。辅导员协会作为辅导员共同体,可以逐步打造成为辅导员情感和经验交流的平台,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营造氛围,提供动力,树立信心。当然,不管是协会的日程运作、活动开展还是网站设立,都需要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和较为充足的经费支持,也需要辅导员们的积极参与。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室,指导教学和研究。如果说辅导员协会和“网上之家”主要是辅导员经验和情感交流的地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室就是培养专家型辅导员的重要基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室,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走专业化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室可以由已经评聘上高级职称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辅导员负责,再邀请思政、心理、就业等各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带领辅导员团队共同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青年成长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辅导员教学方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条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这说明专职辅导员可以承担这些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但是,从一些高校的目前情况来看,这些课程除了形势政策教育,其余课程都分散在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院系和部门,辅导员几乎没有机会涉及和参与。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学生,由辅导员给学生开展这些课程,可以避免课程过于理论化,确保课程的实际效果。同时,借助这些课程,也可以促使辅导员将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辅导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室可以整合辅导员、相关专家、相关部门的合力,在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员承担与学生成长发展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在辅导员工作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室可以分类打造形势政策课、职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党团建设、网络思政、日常事务、生活园区等各科研模块,让辅导员根据兴趣选择和参与到不同的研究模块当中(也可邀请和接纳其他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的参与),由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辅导员带队,由相应的专家进行指导,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科研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室的建立,既可以聚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各项资源,实现互补互助,更可以促进辅导员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帮助辅导员克服专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3.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边界。面对目前的辅导员工作繁琐、领导众多的现象,需要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清晰界定,理顺工作机制。虽然辅导员主要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来自于学校各部门、学院各方面的各种行政事务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通过文件来详细规定和描述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清楚说明哪些方面的事情,比如党团建设、心理指导、就业辅导等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哪些方面的事情,比如学院行政、外事接待、学院网站管理、教务等不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将规定通过正式的渠道发布到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其次,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给辅导员下达指令和任务的部门很多,可谓千头万绪,这样的状况常常使得辅导员必须应付多个部门,感到身心疲惫且时间安排上容易撞车,如果能够进行整合,从一个口径对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进行要求和指导,不仅可以提高辅导员个人的沟通效率,也有助于对辅导员工作情况的整体评价。第三,学校可以将与学生相关的各项事务整合到一个网站上面(或者是学生数据库),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集中发布学生事务通知、回应学生的事务性咨询,同时可以设立类似“学生事务大厅”的地方,直接受理学生的各项行政管理事务,减少辅导员这个环节的参与,给辅导员行政松绑,给辅导员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站在德育工作的一线,辅导员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付出了很多隐性的努力和汗水。虽然,教书育人是辅导员的人生追求,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但是,辅导员也是凡人,他们有着对学生深厚感情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在为学生的成长而幸福的同时,也为工作地位不高而失落。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8小时坐班,且没有太多的申请重大科研项目和承接各种横向课题的机会,因此除了学校的工资收入,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渠道;与行政人员相比,辅导员属于24小时开机,很多辅导员每天很晚还要接听学生电话,参加各种学生活动。辅导员除了完成日常的行政工作,还要花大量时间去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工作量远远超过8小时;此外,还要挤出所剩无几的休息时间来开展研究工作。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时间非常多,节假日和周末还常有值班,平时因为工作产生的通讯费用也不少。不少辅导员都感到自己为工作、为学生付出很多,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肯定。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适当考虑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同时考虑增加辅导员的工作补贴比如通讯补贴、值班补贴等;学校可以通过会议、文件等途径,强调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助橱窗、活动等载体,宣传辅导员工作的成果。总之,要让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被大家认识和认可。
2.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方式。完善辅导员工作的考评方式,使其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成果,这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肯定。辅导员的工作评价和考核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虽然,目前的评价和考核参考了学生的意见、院系的意见、辅导员自己的意见,从评价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是采用书面问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其考核指标受限于固有思路,不利于体现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环节,也不符合辅导员德育工作隐藏性的特征。因此,建议在书面问卷考核之外,可以使用当面述职的形式,让辅导员可以将自己德育工作的思路、工作设计、工作成果、工作心得进行介绍,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代表作为评委,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现场提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加直接和深入地了解一个辅导员为工作和学生所做出的努力程度,这个评价过程的本身就是对认真工作的辅导员工作价值的认可。从内容上来说,目前的考核内容表述都比较抽象,不利于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是否经常组织班会、是否认真负责等。在内容设计方面,可以紧密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情况,比如在给学生的问卷中,可以使用这样的题目:“请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你的辅导员”、“谈一谈辅导员让你印象深刻的语言、行动或者事件”。在给辅导员自己的问卷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谈谈你认为自己做得最成功的、印象最深的、最难忘的一次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谈谈你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特色”。通过以上形式和内容上的改进,不仅促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对辅导员的良苦用心和努力有所感悟。这些都是对辅导员工作价值的了解和肯定。
1.重视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培养。培育职业理想,先要培养辅导员对职业的情感。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才能够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情感:首先,要帮助辅导员认识并坚信辅导员职业的价值,即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学生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国外没有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大背景下,如何解释好辅导员职业的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其次,辅导员对职业的情感很大部分来源于对学生的情感,因此要帮助搭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比如,鼓励并督促辅导员多与学生交流,参与学生活动,关心学生成长,帮助辅导员处理与学生相处中的问题,指导辅导员提高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尽量让辅导员从大一到大四完整地指导一届学生,在陪伴学生们成长的过程中,体会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乐趣;表彰辅导员中的感人事迹、发掘深厚师生情的典范等等。
2.加大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宣传和激励。要坚定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必须让辅导员看到自己职业的可发展性。加大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宣传,激励他们追求专业化发展,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新辅导员培训的时候,突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题,侧重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等,从政策文件到实践努力都要进行详细的介绍,促使新辅导员树立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二是在平时的辅导员会议和活动中,也要不断对辅导员提出专业化方面的期望和要求,不断坚定他们专业化发展的决心。三是可以举办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就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主题班会策划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进行比赛和交流,增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荣誉感。四是要鼓励并提供机会,促进辅导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开发教学内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编写思想政治教育丛书等,并对辅导员的成果进行物质或荣誉上的奖励。总之,通过各种宣传和激励措施,使得辅导员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完全可以从“学生保姆”发展成为“学生成长专家”。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J].上海三联书店,1998.
[2]彭 海.发展共同体: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新思维[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