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宇伟
(扬州市职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扬州 225012)
基于积极心理学化解校企文化对接对高职教师的压力
钱宇伟
(扬州市职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扬州 225012)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从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入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了校企文化对接中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及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这种压力的对策措施。
积极心理学;化解;校企文化;高职教师;压力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Sheldon和King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它主张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
校企文化对接是将企业文化精华铸就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富有学院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等校园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形式,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观念、专业认知结构、职业技能水平等。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学校所有教育教学的开展都必须围绕职业性的属性来实施。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校企文化的对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但校企文化对接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高职教师作为校企文化对接的直接参与者,会感受到适应新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对教师提出新的职业育人要求。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引入,更加关注教师积极心态的激发和保持,使教师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以积极心理去应对校企文化对接中给教师带来的新的压力与挑战。这对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合格人才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不是将两种文化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冲突、交流、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使教师对校企文化对接产生很多不适应。
2012年4月,课题组针对教师在校企文化对接中的压力对扬州两所高职院校9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校企文化对接中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是;有50.53%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有20%以上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睡眠状况不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较为严重;有14.4%的教师感到个人成就感比较低;有13.3%的教师感到注意力不如以前集中、对业余爱好的兴趣下降,对子女教育不如以前关心等症状较为严重。
校企文化对接对高职教师产生压力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是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较大,如校园文化提倡的是一种宽松,自由,平等,民主,个性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而企业文化则更重视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纪律。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具有导向性、精神性和时代性,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注重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目标是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而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是一种经营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改、招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无暇顾及校园文化建设,在投入人力物力方面严重不足,更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没有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组织实施。
二是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适应。当前高职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缺失,直接影响校企文化的对接。高职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植根于其经验、习惯之中,面对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教学做一体”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
三是学校的的政策、制度不配套。学校唯学历的激励机制抑制了教师提升企业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学校把学历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使得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学历深造上,而不是深入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并将所学融入教学,造成当下的教师下企业实践成效差,流于形式。同时,缺乏制度上的要求与鼓励也使得教师很少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以外的其他环节。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32.2%的教师认为“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不配套”很严重,37.8%认为“当下,教师企业实践成效差,流于形式”很严重。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用积极心理学缓解好教师在文化对接中产生的压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教师自身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缓解高职教师在校企文化对接中压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勇敢面对和正确认识校企文化对接产生的压力。(1)确立积极目标,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是保持积极心态的基础。高职教师既不要低估自己,妄自菲薄;也不要高估自己,忘乎所以,追求短暂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而是要有正确定位,确立积极目标,并为之而不懈努力。(2)变压力为动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情绪是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石。一个人的心情取决于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而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因此,广大教师要微笑面对教育教学生活,以乐观开放的心态看待校企文化对接的变革,从而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体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身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风貌等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上上一个新台阶,成为适应当前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时期教师。(3)深入企业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校企文化对接涉及内容丰富广泛,知识信息含量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深入企业,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融入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之中,认同企业的文化,认同企业发展,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理论教学内容,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把技术理论与现实实践密切结合,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企业文化精神,使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手段更贴近现实,才能得到社会、学生的认可。
2.学校要从机制上消解校企文化对接对教师的压力。(1)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成就感,增强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成就感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院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建立职业规划,形成学院与教师个体上下一心的目标体系),情感激励(主动与教师交流,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 成功激励(应用成功案例激励教师,把最佳心理状态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去,形成良性循环)、社会激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工作压力,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功过,维护他们的自尊,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发展空间)等,发掘和培养教师的积极心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使教师更具有灵魂的活力和存在的生命力。(2)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培育教师的心理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请心理专家做讲座或开展团体辅导、组织针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场所和平台、建立教师“企业体验日”制度等,引导教师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帮助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3)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校企文化对接需要教师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真正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更需要学校对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进行细致周到的安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真正给予制度上的保证。作为学院,要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模式,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并根据教师在专业背景、职业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建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的同时,让教师切身感受企业文化。(4) 建立完善鼓励和保障教师参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制度,营造校企文化对接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明确师生课余互动的目标要求,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给予教师和学生校园活动经费保障等,提高教师参与校企文化对接建设的责任感,促进校企文化对接的健康发展。只有最终让“文化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在教师和学生中得到全面的普及,才能实现校企文化的真正互动。
[1] 郑书莉,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师定位及其工业文化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4).
[2] 彭松林,易丽丽.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分析[J].今日南国,2009(11).
(责任编辑 李琼英)
Positive Psychological Resolving of Pressure of University——Industry Culture Abutment on Teachers of Polytechnics
QIAN Yu-wei
(Y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 Yangzhou, Jiangsu, 225012)
University-industry culture abutment is a tendency in the developmen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connecting the two cultur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dustry, analyses major phenomena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positive psychology; resolving; university-industry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pressures
2013-10-2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批准号:GJA104009。
钱宇伟(1963-),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71
A
1674-7615(2014)01-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