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俭贤
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陈俭贤
英语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写作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针对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旨在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高三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写作
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水平最直接的反映,然而,笔者在高三督导听课和各类公开课中却很少遇到与写作相关的教学示例。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对写作的处理和训练都过于简单,对写作的突击训练往往都采用抄写和背诵范文的模式。《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阶段的写作目标做了详细的描述。但是,目前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实际情况与《课标》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在连续三年的甘肃省高考诊断英语试卷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很低,总分30分的作文平均分仅在12分左右,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文章结构不合理,一段式作文屡见不鲜;句与句之间缺少衔接词,语义不连贯,逻辑混乱;单句随意性强,不能正确使用各种语法;不能使用高级词汇及句式,低级词汇泛滥,句式大多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书写潦草,涂改严重。
甘肃省英语考试说明在书面表达部分明确要求考生应能根据特定的语境使用英语语法,选用恰当的词汇,并能使用特定的词汇、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一)分析写作交际语境,激发写作动机
从动机理论来看,学生的写作动机很复杂,然而真正直接起作用的还应该是“本次写作任务”所面临的“写作交际语境”所触发的认知内驱力。迪恩.蒙莫里、福克兰.奥哈勒在《写作者的选择》中说:“学好写作的第一步是要明白写作面临着一系列互为联系的选择行为。不妨想想当你进行写作的时候到底做了些什么。有时你的写作意图是要取悦读者,有时则是想与人争辩或说服他人,有时你想要反思自己想了些什么(如果我写不出来,别人又怎能知道我有哪些想法呢?)。你的读者也是多种多样的,他或许是你最亲密的朋友,或许是些不知姓名、从未见过面的人。这一切便形成了来自以下各方面的选择(意识或潜意识的):你的经历、你作品中所代表的自我以及用于传播书面信息并称之为语码的结构和语言。因此,写作就是一种选择行为”(转引自刘锡庆,1992)。S.皮特.科德(1983)将交际和意义联系起来思考,认为交际产生选择,而选择产生意
义。斯特弗和盖尔(2002)则认为,写作即意义建构。从这样的角度看,写作就是语境要素的选择、互动、触发,导致了意义的生成,意义的生成驱动了写作的发生。任何写作都是有意图的,是要达到一定目的的。这是言语表达的根本内驱力,这种驱动力实质是“语言潜势”,它推动着我们去“言说”,去表达,去建构语篇,完成交流目的。语言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语境感知、还原、构造的能力。具有真实目的、具体情境的写作任务是“重要的潜在的动机资源”,它表现为“本次写作”语境所蕴含的认知可能性、语境探索欲和语篇创造欲,这是写作动机的源泉。
(二)夯实语言基础知识,丰富写作内容
1. 依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抓起,强化词汇学习,构建经典句型库,由仿写到学写,由学写到创造。仿写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一种练习方式。为此,对于基本句型、基础语法和英语习语的掌握运用,教师平时需引导学生多花时间和功夫,充分利用课本和其他一些例文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多模仿,从而体会、感悟并学着使用地道的英语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模仿虽然不是创造,但却是创造的前提。背诵则为模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通过背诵,可以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可避免在文章中出现中式英语。恰当地运用一些常用的习惯表达和典型句式既能有效地减少文章中的病句,又能给文章添彩。教师应经常把课本中某些精彩的篇章、段落、佳句找出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激发他们背诵的欲望。语言只有输入的储备达到了一定的量,输出才能变得流畅、自如。
2. 用真情实意去写身边的人或事
写作的内容必须是自己体验过的、熟悉的、能够唤起情感的内容。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写一个人或物都要做到这一点。记事,就要记下细节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人,就要写出他/她的外貌、性情和品格;状物,要写出事物是什么样子、具有什么特点,等等。写作还要抓住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描写某个侧面、某个细节来突出中心主旨,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3. 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提炼其中的精粹
英语写作也可以记录每天的生活,无论是朝夕相处的伙伴,还是知识渊博的师长;无论是探索知识奥秘的课堂,还是强身健体的操场,每个热爱生活的学生都会在校园里寻觅到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丰富的社会生活也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英语写作要让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天地,社会的各个角落,抓住有特点、有意义的新鲜事物,写下身边最有意义、感受最深的事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提炼其中的精粹。让学生尝试写日记,记下生活中难以忘怀的细节,让笔下的文章更富真情实感,更具人文魅力。
4. 提炼文本,丰富素材
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善阅读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作者,因为阅读为读者提供了写作格式参考、语法特征、衔接词和连贯等写作技巧(Kroll,2001)。在英语教学中,读与写的任务是相互依赖的,有的写作被用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所读材料,有的阅读被用来为写作进行储备,旨在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构建写作框架。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有意识地提炼文本要点,点拨写作技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遇到优秀的句段篇章,要及时提醒学生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加以诵读,并尽量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运用。再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的不同之处,要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习惯表达方法,切忌出现汉语式英语。
5. 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写作教学要把个性还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不是为分数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是为了展现多样的个性、人格的魅力而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作文才有灵性和生命。作文没有“我”,就没有真生活,没有真感情,没有真灵魂。写作教学
应引导学生倾吐“我”的肺腑之言,袒露“我”的心中至爱,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等等,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出真我,完善自我。
(三)重视英语写作训练,培养四种能力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书面表达不同于汉译英。学生在写作时,一定不要拘泥于对原材料进行硬译,可以灵活委婉地表达出来。要学会变通处理,变难为易,一句话正说不行就反过来说;如果还不行,就换另一种方式。鼓励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复杂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知识,比如非谓语动词形式、主从复合句、介词短语、独立结构等,以增加文章的亮点和吸引力。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启发他们一句多译,这样不仅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创新,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便于日后作文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2. 训练文体思维能力
英语写作能力也是一种书面语篇构造的能力。书面语篇是有一定文体或者文字样式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文体是语言模式、语言秩序和语言体式。在认知心理学视阈下,文体可以解释为一种文章图式。“图式理论”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定义为图式,它包含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储存方式。文章图式即人们读解和创作文章的信息模式和认知图式。某类文章的诞生,可能是因为某篇(类)知名文章的广泛传播,成为大家认可并遵循的认知模型,并固定下来而成为“公共知识”。文体知识是读写共享知识,多读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文体感,并积累文章图式,这在英语写作中会转化为一种文体思维和建构能力。
3. 培养语篇构造能力
英语写作的“语篇”建构环节最终要落实在语篇形态即主题、材料、结构和语言上。如果阅读是由语篇到语境的意义获得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一个通过写前的语境分析,形成写作任务的“认知语境”,然后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排列建构出语篇成品的过程。在构造语篇的过程中,利用簇型图、比较和对比图、环形结构图、框架互动图、新闻倒金字塔图等帮助学生展开思考,搭建思维框架,让学生展开联想,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文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己的文章图式认知和建构能力。教师可以分析文本,提炼框架结构,通过提供类似结构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从而达到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作文框架的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用、认知等方面的知识。Skehan(1998)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只有语篇教学,才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4. 自我发展写作能力
《课标》的理论之一是,学习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自我建构者。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英语写作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我建构英语写作的能力。以面批学生的作文为例:首先,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作文;接着,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中肯地建议学生修改。实践证明,这种“三明治”式的面批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建构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是英语写作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建构的促进者,在高三英语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用“引导式”,少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一个教学导演的角度出发,设计好英语写作练习的方案和步骤,悉心指导学生自主讨论上一次英语作文的不足和
下一次应该改善的地方,自主分析如何去围绕文章中心选材、组材、措辞以及选用适当的语法句式等,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完成英语写作练习,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自我建构。教师不应该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把一篇作文讲得差不多了才让学生写,越俎代庖,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课标》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
(四)弥补英文经验不足,提高写作能力
所谓“英文经验”,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积累的范文、语感、句式、措辞以及其他语言表达的经验。英文经验的缺乏,表现在英语作文中是不能准确连贯地、有创意地、自由地表达。学生平时读了不少文章,见过不少句型结构和语法知识,但无法真正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大多数学生只能套用汉语思维模式写出不少中式英语。有的学生则干脆按照汉语顺序生硬地罗列出英语单词,让人不知所云。还有些学生瞎编乱造单词,更让人啼笑皆非。所有这一切皆给作文评定者一个印象:学生词汇贫乏,基本功底欠缺,英语思维能力偏低,英文写作经验不足。因此,在高三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辅资料,扩充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写作练习的机会,写作按词或短语、句子、段落以及篇章四个层次来训练,做到既有遣词造句,又有语篇结构的训练,既有语言的训练,又有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控制性写作到自由写作的原则,循序渐进,扎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五)重视写作过程指导,提高写作水平
英语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既具有知识形态的特点,又具有学习手段的特征。写作具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独特作用,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巩固写作知识、强化写作技能、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高三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培养英语写作思维,增强英语表达能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教师应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第一,指导学生审题,分清文体。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模式,对学生的审题进行针对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确定作文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已有的材料,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得出结论。
第三,指导学生选择文章框架和写作方式。如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和答疑法、对比法等。
第四,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教给学生一些万能开头公式,如名言、经典句型和数字统计原理式等。
第五,指导学生进行文章正文部分的写作。文章的正文应以文章的开头为线索,再通过各个段落的主题句共同说明和论述文章的主题。主题句的位置可以放在段落的句首、中间或末尾。
第六,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修正与完善。此过程主要是通过自评和同伴互评进行。在同伴互评中,指导学生针对内容、结构和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使学生互评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写作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项内容,也是语言输出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学生思维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直接体现和衡量标准。一篇好的文章应该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连贯,内容充实,简洁明了。因此,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以语言实践为核心的写作训练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有利于促进学生内化语言知识。Swain(1985)提出“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假设,认为包括写在内的语言运用首先有助于检验学习者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
在有效理解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养成有针对性阅读的习惯,并积极参与学习,进行表达;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文本学习,学生可以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会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有章可循,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改进学习策略;第四,有利于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较高标准,开展写作训练便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Kroll, B. 2011. Consideration for teaching an ESL/ EFL writing course [A]. In M. Celce-Murcia(Eds.).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C]. Boston: Heinle & Heinle.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S. Gas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 2002.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锡庆. 1992. 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 [M].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S·皮特·科徳. 1983. 应用语言学导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通讯地址:733299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一中学
电子信箱:chenjianxian1956@126.com
编辑:林芬
G623. 31
B
1009-2536 (2014) 01-0080-05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