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效率的功能探析

2014-04-17 05:35孙晓华李宏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效率竞争效率

孙晓华,李宏伟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管理效率的功能探析

孙晓华,李宏伟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21世纪是管理的世纪,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每一个体的管理效率高低将决定其发展实力、竞争水平。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分析,管理效率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第一,管理效率是人类实践能力的指示器。管理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有效性同义于管理的效率性。第二,管理效率催化竞争意识提升。以高效管理谋求竞争优势的做法能给人以巨大的动力和压力,单一劳动者和管理者在持续竞争中不仅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活动效率。第三,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一定范围内可供管理支配的资源有限且固定,社会或组织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第四,管理效率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日益成为生产实践的“第四要素”,管理的计划组织和协调控制等职能可以把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合理的搭配起来,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管理效率;资源配置;企业管理;经济社会

管理学家邓肯曾说过:“如果说人们把一个词与管理联系得最为紧密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是效率。事实上,科学管理运动……可以称为效率管理。……正是人们对效率的渴望导致了近代管理思想的诞生[1]。”步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工作生活节奏瞬息万变,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讲求一个效率问题。现如今,“向管理要效率”已成为口号性理念,但管理效率的功能到底何在?相信这是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尤其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管理效率的功能与价值又体现在哪呢?对如上问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探索既是发展管理学的需要,也是推动管理实践的诉求。这正如英国管理学家霍金森所言:“哲学的任务在于它必须先于行动。倘若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是哲学家[2]。”

一、管理效率是人类实践能力的指示器

管理效率并不是一个新的理论问题,它是伴随着人类管理的产生而提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的商业活动并不发达,此时管理效率更多体现于政治管理、军事战役、教会事务、家庭劳作中。雷恩在《管理思想史》第二章“工业化之前的管理”中列举了众多人类早期文明中提升管理水平的方法,如近东管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远东管理中列举了中国军事家孙武,并认为在《孙子兵法》中就已有了直线管理、幕僚参政、战略管理的雏形;埃及人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学会了1∶10的监管模式等。

尽管管理的形式多样,但从本质上讲,管理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组织场和调节器,不论是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文明之初,还是卫星遥控、遨游宇宙的数字时代,管理始终是维系和支撑人类活动的社会通项。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管理活动不断拓展史,也是管理功能不断升值的历史。管理是人类为劳动分工寻求共同“规则”而产生的,历史上重要的管理实践多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始于政治、战争和宗教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管理能够通过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以避免人们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冲突,避免因发生冲突而造成活动效益的相互耗损。1950年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管理学必须实践管理》的论文指出,管理学的产生,与管理学家的实践责任感或介入管理实践活动的热情密切相关,管理就是实践行动,管理学研究是实践行动的结果。

实践的本质特征奠定了管理效率的存在基础。“人的活动的效率乃是人活动的有效性的比率。不论从事什么活动,都需要贯彻有效性原则,讲求实效,提高活动有效性的比率。活动的有效性,是对有目的的活动的首要要求[3]。”人们在活动中总是根据其活动的目的进行必要的活动投入,主体方面——一定的时间、精力、物质、能量等方面的投入,以及客体方面——人创造的物质工具和活动主体所作用的客体对象的投入。以一定的活动投入实现较高的目的这种活动的效率就是较高的,相反,活动的效率是较低的。当人活动的目的或目标不变时,达到该目的或目标的手段和过程,即活动投入越节省,这种活动的效率就越高。从另一侧面讲,当实现目的的手段或过程即活动总量投入不变时,所达到的目的或目标越大,其活动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其活动效率就越低。

管理效率是相对于人的实践活动而言的,离开实践的管理效率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是人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即人的对象世界,和把自己创造为人的即人的自我创造的一种最为基底的活动方式。只有贯彻“实践思维”,才能充分把握管理效率内在的多重矛盾关系,理清其间主观性与客观性、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等种种矛盾关系,进而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以多样性和多极性为基本特征的复杂世界。

从实践角度挖掘管理效率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在人与自然最原始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效率开始萌芽、壮大。此时,管理效率的高低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休戚相关,表征着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能力的大小或高低。“任何活动都应当有一定的效果即产出,否则就是人的活动包括所耗资源的浪费[3]。”活动的效率从根本上讲与活动的过程和投入直接相关,结果和产出不过是过程和投入的有效性的延伸,是在被作用的客体上的反映。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劳动实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它表现为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类投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因此,管理效率首先是生产力运动状况的标志,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生产力是效率发生存在的实体性物质基础。

当然,管理效率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变化运动,除劳动使用的工具机器效果、产出产品与投入所耗费的物质对比关系外,人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也都隐含着工作的效果与人力消耗的可比性。劳动者的劳动投入与劳动产出之比的效率定义,使管理效率范畴具有了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也使得管理效率范畴与生产力范畴相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生产力时,着重说明了生产的效率问题:“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5]。”只有保证人类活动由过程到结果、由主体有效性到客体有效性,才能保证管理效率的最终获得。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效率时指出,“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5]”,共同决定生产效率的高低。在这里,“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指的是效率的自然属性,即效率的物质基础,没有他们效率便成了无本之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指的是效率的社会属性,这些是高效率获得的保证。同时,有用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价值能够实现,这样的投入产出关系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无用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因为它的价值不能实现,因而被认为是没有效率的。

二、管理效率催化竞争意识提升

毋庸置疑,任一组织都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中发展着,国家间存在着竞争,企业间存在着竞争,而竞争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效率的高低。为了赢得发展先机、生存优势、再生资本,人们都在竞争中各擅其长、竞技较能,力争获得更多的发展优势。进而,追逐效率而催化出的竞争意识能给人以巨大的动力和压力,在“化压力为动力”的转变过程中,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思维能跨越式涌现出来,进而管理任务得以完成、生产水平得以提高、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言:“竞争是资产阶级经济上的重要推动力[6]”。竞争所带来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此来博取“优胜劣汰”的胜利果实。单一劳动者和管理者在持续竞争中不仅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活动效率,“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5]。”对此,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也进行深入论证,效率至上成为管理的法则,在效率指引下,资本主义近现代的生产与管理进入了所谓的“秒表时代”。

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需要培植、引导、规范竞争。马克思认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商品经济下的社会分工体系中,交换双方都具有自身的利益需求,要获得利益就必然产生竞争。“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由文艺复兴的启蒙,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市场经济内含着对人能力的肯定和强化,承认个体之间在能力上存在差异。具有先天优势或者后天赐予的个体能在市场中越做越强,能力本位成为市场经济生存与发展的“丛林法则”。

当然,竞争告诫并规劝人们,只有诚实、公平、自由、文明的竞争才能实现追逐的目标;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滥用优势等不当竞争,只能会被竞争所淘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其功用与生物之间的竞争是一样的,都是神在冥冥中希图造就我们生命完美灵魂的努力[7]。”竞争的主旨不是“你死我活”,互联的世界现在更倾向于寻求共赢的结果,蓝海战略已比比皆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知本家”成为新时期的社会代言人。是否拥有高科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已成为是否拥有竞争优势、能否优胜劣汰的核心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地创新科技、完善管理、培育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故艾哈德认为:“竞争是提高生产率最理想的手段[8]。”赢得科技优势的核心是创新,正所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竞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创造性,竞争只是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循环往复,管理效率就不会提高,社会就不会发展。要在竞争中占优势就必须比同辈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陈玉馄在谈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时强调:“创造就是比别人早走一步”;“比别人多走一步当然还有时间的一个要求,因为在科学研究上,从来是只有冠军没有亚军,争夺的是首创权[9]。”事实上如果你跨出的一步落在人家之后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这一步不是你的创造。要多走一步,在时间上就要早走一步。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所谓“早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效率”的问题,只有走得早的,才能是效率高的。

三、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中,要摒弃人的主观意志、尤其是行政力量的干预,一切遵循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和法制性原则,通过“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萨缪尔森曾说:“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10]。”这一论断突出强调了效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作用。无可讳言,良性竞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的底线是合理配置,没有理性的合理配置也就谈不上结果的优化配置。社会或组织需要管理(生产定额、绩效管理)对成员进行约束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稀缺的资源。一定范围内可供生产与管理去支配的资源是有限和固定的,投此失彼的资源布局使人们不得不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博弈,结果最优往往成为人们的最大选择倾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4]。”当人们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状况和恶劣的生产环境,面临资源的有限性与难以满足需要的境遇,就必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是现实生活的必然选择。为了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必须要发挥管理的引导作用,将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按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以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过程得益于不断的社会分工,生产细分与管理细分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而社会分工既是人力的优化也是物资的优化。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时期,社会成为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组织程度高、规模大、不同系统纵横交错、各种因素盘根错节,效率的整合功能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传统中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三种:①权力本位,资源的占有和支配量与权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②身份本位,身份越高可支配的资源越多;③劳动本位,即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三种配置方式凸显了官本位和官僚制的特点,但实际上,权力与资源并不是直接对等关系。权力可以支配资源但不等同于权力就是完全拥有资源,即权力在支配资源时要受到约束与监管。可见权力与资源并不对等,权力的大小并不与资源产出的多少成正比,权力大未必产出的资源多。按劳分配同样具有一定弊端,最典型的就是管理实践中的“绩效考核”,因为按劳分配的“劳”更多是数量的积累,而不是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就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爱心服务而言,一味的绩效考核会抹杀人的创造积极性,于是表面的、暂时的“绩效合格”极易取代长远的、内在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此观之,以上三类分配机制都有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改变资源分配不公、尤其是鼓励原创新、创新性的工作时,需要以公平的竞争代替关系、人情、数量的偏颇,通过竞争去分配资源。“竞争分配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分配,只有优胜者才能有所分配,资源向优胜者分配,这正是公平之所在,尤其是相对于‘劣币驱逐良币’而言,更要公平得多[11]。”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改革也日益陷入“深水区”,企业、工业、农业、财税、金融、贸易、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行各业的管理矛盾丛生。如政府机关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形式主义、执行力弱、时间观念不强、人员冗多,管理成本加大;浪费严重,公款消费数字惊人;管理人员组织纪律观念差,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言废法仍然存在;用人机制不合理、规则不科学、机会不均等、分配不公正的现象大量存在。经济项目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低、核心竞争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造成大量浪费……如何使资源合理配置、劳动力实现最高效率,如何合理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张之间的突出矛盾,保持社会秩序和谐和持续高速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行动上的草率从事,决策失误或效率低下产生的人、财、物、时间的浪费,不仅非常多,而且不易被察觉,甚至某些时候还被看成理所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物质的直接浪费,但由于人们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的活动所造成的浪费,则是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尽管我们来自这方面的日常损耗要比物质的直接浪费大得多,但后者使人触目惊心,而前者却容易使人无动于衷[12]。”减少没有管理和管理失误造成的浪费,等于增加了人力、物力、时间和财富,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管理效率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这一理念,是人类所独有的,它适合于对人产生正效果的一切社会行为,即效率的行为目的模式具有普适性。冯·米塞斯把追求效率目标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逻辑”、不证自明的理论前提,并认为是必然的、普遍的、无可议的。在管理实践中追求效率是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追求物质利益、满足个体的生活需要、满足人类的生产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一个追求道德高尚的人也离不开利益上、功利上的考量,物质利益“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动力和行动,在直接意义上是为了某种经济利益或物质需求,而在更高意义上,则是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因为“所谓物质利益在历史上从来也不会是独立的主导的目的,而总是有意无意地为指出历史进步方向的原则服务”[13]。

实践证明,管理效率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生产力创新的推动力。管理越来越成为生产实践的“第四要素”,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能把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合理的搭配起来,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生产效益。有人提出:生产力=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换言之,科学管理能够使生产力系统的效应成倍增长。在资源、人力、物力一定的条件下,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不同,生产力效率大不一样。只注意技术革命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忽视管理变革的推动作用等传统做法正逐步得以纠正。因为科技只是理论、只是成果、只是静态;只有与管理相联系才能转换为现实的、直接的、动态的生产力。只有管理得当,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从历史上看,历史技术革命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变革、大飞跃,随之而来的管理变革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技术革命的创新成果。以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史上的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为例,生产工具的换代导致了生产力的提升。但此时的管理更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创新能力远未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与推广。直到20世纪初期,以泰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家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变革,实现了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的蜕变,才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恰如此时的福特汽车,其生产“流水线”成为行业管理的标杆,极大提升了福特公司的生产效率,使得管理出效率的观念再次深入人心。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提高管理效率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标的之一。无论是“多快好省”的总路线、20世纪80年代深圳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还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核心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国家的民主富强繁荣。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人民生活已经解决温饱问题而大步迈进小康,由物资匮乏开始转入产能过剩。但在改革过程中,部分政府官员一味追求政绩工程,过分强调GDP的量增,不自觉中陷入效率主义的泥潭。通常GDP、经济增长率、外贸总额、投资总额等指标取代了“技术基础”、“生产力质量”、裙带效益等概念。在GDP的“指挥”下,近几年我国社会公平严重失衡,两极分化迅速扩大,社会矛盾急剧增加,社会治安问题日趋严重,国民精神压力不断加大,幸福感指数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极度浪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具体到企业、政府的组织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成本过高、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冗余过多、浪费严重等现象;管理体制安排不合理,不科学,造成管理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管理者素质落后、重投入轻产出,一味铺排粗犷发展……所有这些直接导致管理效率不高,甚至“越管越乱”的局面也屡见不鲜。解决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管理效率及其相关联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只有各行各业达到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总体效率目标,才能改善民生问题,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W.Jack Duncan.Great Ideas in Management:Lessons from the Founders and Foundations of Managerial Practice[M].Oxford: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27.

[2][加]克里斯托弗·霍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87:16.

[3]郭湛.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115.

[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53,379,4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

[7][德]何梦笔.德国秩序政策理论与实践 [M].庞健,冯兴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德]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 [M].祝世康等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4.

[9]陈玉锟.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2006 (03).

[10][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 [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

[11]邱本.来自竞争的价值 [J].湖南社会科学,2009(02).

[12][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5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46-547.

[14]Manuel L.Jose,Carol Lancaster,Jerry L.Stevens.Corporate returns and cash conversion cycles [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6(1).

[15]姚忠倩,张军委,李明.基于管理熵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 [J].经济与管理,2010(05).

[16]马跃如,程伟波,戴洁.基于管理熵的薪酬管理系统演化模型研究 [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 [C].2011.

[17]吴笑寒.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创新[D].天津大学,2009.

[18]富立友,柳伟.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05).

[19]袁坤编著.哈佛人才管理学 [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20]Harold O.Fried,Shelton S.Schmidt,Suthathip Yaisawarng.Inco 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9(3).

[21]Deloof M.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2003.

[22]Tung Liu,Kui-Wai Li.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provinc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1.

(责任编辑:GH)

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 of Management Efficiency

SUN Xiao-hua,LI Hong-wei
(Elementary Educational College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China)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management.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a country,an organization,each individual will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management efficiency features mainly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Management efficiency is an indicator of human practical ability.The essence of management is practice,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is synonymous with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Management efficiency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Seek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effici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give a person with great power and pressure.Workers and managers in the ongoing competition not only improve personal productivity, but als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activities.Management efficiency optimizes resource allocation.Within a certain range,there are limited and fixed resources which can be used for management.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society or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s to make the full use of scarce resources.Management efficiency boos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urth elements of the production practice.The functions of plan,organization,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in management can consolidate producers,production object and means of production,which produce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Management efficiency;Resource allocation;Business administration;Economic social

F270

A

1004-292X(2014)04-0051-05

2014-01-13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GL001)。

孙晓华(1963-),女,山东掖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李宏伟(1982-),男,山东沂源人,博士后,主要从事管理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管理效率竞争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基于BIM技术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效率的探讨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跟踪导练(一)2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钱”、“事”脱节效率低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