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14-04-17 05:35:38刘兴国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企业

刘兴国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北京 100048)

新形势下我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刘兴国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北京 100048)

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我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文章结合当前环境和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进一步加快我国大企业发展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对策建议。研究指出,当前条件下,应当站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高度来谋划进一步做强做优大企业。应通过深化制度改革,来创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应深化金融改革,发挥金融造血输血功能,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面对宏观经济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大企业应主动实施战略转型,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应适时抓住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高度重视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做好信息披露,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此外,我国大企业还应积极稳妥推进“走出去”战略,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同时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大企业;企业经济;经济结构;企业管理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中长期潜在增长率正在逐步下降,经济将从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均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速也明显放缓。我国大企业应深刻认识增长速度放缓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积极应对增速放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转型陷阱”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既需要政府改革的支持,也离不开大企业自身的努力。

一、站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高度来谋划进一步做强做优大企业

中国经济升级版表现为更优的经济结构、更强的创新实力、更公平有效的市场机制、更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收入、更适宜于生活的自然环境、更稳定的民生保障、更健康和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转型陷阱”,必须加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中长期潜在增长率正在逐步下降,经济将从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均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如果能够顺利实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我国经济社会就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传统发展方式必然难以持续,将错失更快发展的战略机遇。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企业的全面参与;只有进一步将我国大企业做强做优,才能加快实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艰巨任务。大企业的做强做优,必须以创新作为根本支撑和重要手段,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相关方面的创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是,产业结构、环境容量、资源供求、国际竞争都在倒逼我们加快中国经济升级版建设步伐,而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都在于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通过企业制造技术的进步来解决产业低端化问题,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只有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缓解我国环境容量超载压力。缓解资源供求关系,既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减少资源使用,也需要借助管理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对资源投入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改善国际技术竞争环境,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好的商业模式能有效整合企业技术和存量资源,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其中心就是围绕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站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高度来推进企业创新工作,将有利于企业更快汇聚力量和整合资源,从而加快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尽早实现企业做优做强的目标。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科技创新贡献的这一巨大差距,为我国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提供了广阔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投入逐年增长,企业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世界优秀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创新投入严重偏低,2011年我国科研投入861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1.83%,远低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科研投入比,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3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强度为1.28%,与世界500强5%以上的研发强度相比,我国大企业的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不足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力创新支撑。这既需要政府加快完善创新扶持政策,消除阻碍企业创新的制度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市场氛围;也需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大企业,主动加大创新活动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坚持以创新加快企业做强做优,为完成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艰巨任务,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推进制度变革提升大企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思想红利、科技红利和外资外贸红利等传统红利要素推动下,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过去长期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红利空间逐步消退。体制转轨红利的消退意味着中国经济难以继续依赖优化资源配置和“增长共识”来维持高速增长,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使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外资外贸红利的消退缩小了经济增长的市场空间,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了经济增长的供给机制。传统红利的消退使得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出现失衡。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红利变化的背景下,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创造新的红利空间。3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改革,创造新红利空间的关键在于继续深化制度改革。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制度改革的空间还很大。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安排,并对改革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通过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将把更多资源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形成新的制度优势,进而释放新的人口红利、科技红利和开放红利,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凝聚动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放松政府对企业投资与运营行为的管制,将有助于构建起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有效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将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构建资本运作平台,完善国有企业的多渠道融资组合,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探索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完善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和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平台建设,优化国有资本管理,改善国有资本经营效率。这些改革任务的落实,将全面确立大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企业自主组织生产要素,整体增强企业活力,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为全面激发企业活力,需要通过改革奠定企业发展坚实内部动力基础。一方面,我国大企业应加快推进企业内部改革,不断完善企业体制机制,提升企业发展活力。企业内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建设有利于创新的多样性、包容性文化,构建灵活的、有机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大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培养、引入和留住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与创新积极性的动力机制,才能夯实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内部动力基础,真正将创新发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开展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不断探索改革新模式,总结改革新经验,真正推动企业通过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不管是地方还是企业,他们有改革创新的动力,应该允许他们去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探索。企业是改革的重要参与者,是众多改革活动的实际实施者,也是改革最终成果的分享者。应着力提高改革中企业的参与度,提高企业改革的积极性;应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更多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改革试验,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模式,提出有利于保障企业持续发展的上层改革要求,推动上层体制改革的深化,并由此而形成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为此,应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应加强对广大企业改革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固化自下而上的改革成果。

三、深化金融改革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末倒置,是美欧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全球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开始反思自身金融政策。金融危机让世界认识到,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一部分,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对整体经济将产生巨大的风险隐患。美欧应对危机的实践证明,向实体经济回归,重塑核心竞争优势,是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根本出路。但稳健的金融市场对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将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目标。

实体经济的长期失血,将严重削弱创新投入意愿和创新投入能力,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坚决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金融资源脱实向虚,防止出现虚拟经济膨胀和产业空心化现象,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升级。金融机构应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节奏,用好各种货币信贷政策,发挥其他信贷补充作用。金融服务的方向应该是优化结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包括支持重点建设和重点项目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应强化对信贷薄弱环节的支持,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应加强金融创新,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包括扩大债务融资规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支持企业“走出去”;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金融环境;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推进金融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应加快推进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条件成熟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的放开将会进一步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应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便投资者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内来优化资源配置;应加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加汇率弹性。

企业应主动参与分享金融改革成果,但这需要管理创新的支持。金融改革的成果,无论是表现为新金融政策,还是表现为新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出现,企业要想把握好、利用好,都需要在管理层面进行创新。银行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在强化金融向实体经济输血功能的同时,对企业融资谈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应加强市场融资信息收集,及时、全面了解各家银行融资成本;同时加强谈判能力培养,提高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力争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资金。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多元化融资渠道,扩大融资工具组合,在银行资金价格过高的情形下,确保能够通过其他可替代的融资渠道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对缺乏贷款利率议价能力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管理创新或者是商业模式创新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或者转变融资方式,将是其必然的选择。

四、建立适应经济中速增长的企业战略定位及经营模式

从2010年1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进入了下行通道,GDP增速逐季度降低。从2012年2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进入7%区间。从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较高容忍度看,从2013年开始我国经济真正进入中速增长甚至中低速增长的转型时期。2014年1季度,预计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复苏态势,年度GDP增速预计在7.8%上下。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速长期放缓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放弃等靠要思想。从近两年的企业调研看,尽管许多企业相当理性,反对为了短期目标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但仍然不少企业怀有“等靠要”心理,希望再次靠政府刺激政策走出困境。应该认识到,此次经济增速下行是客观和主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2009-2011年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世界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原因,也有中央宏观和社会政策的主动调控、我国制定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7%的目标,目的是治理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创造一定空间。尽管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饱受诟病,但也必须承认,如果中央政府依靠自己庞大的财政收入能力,再次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也还有一定空间,至少短期内统计数据会比较好看,一些重化工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会部分得到解决。但是,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是“调结构”的必要条件。目前的经济减速恰恰是调结构的好机会,比如下决心淘汰落后的经济成分如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鼓励具有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板块等。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于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成本、收益是清楚的,对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是清醒的。因此对于“等靠要”的企业来说,应克服等靠要心理,根据经济中低速增长的现实,重新审视企业的增长模式、盈利模式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时对企业战略进行再定位。

第二,我国大企业要认真审视经济中低速增长条件下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生存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我国大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习惯于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市场容量的快速扩张来获取利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7%的时候,大部分企业是亏损的。而习惯于在经济增长只有1%~3%的欧美企业,却能够保持持续的增长和盈利。这样的增长依靠的不是要素投入、也不是市场容量的扩张,而是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制造业来说,单纯制造过程已不再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研发、采购、储存、物流、营销、服务、融资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来源。随着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和融合,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促进制造业加速服务化。而中国制造业企业仍然处在纯产品生产加工上面,增加值较低。过去几年中国制造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正在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经过数年来严峻行业竞争的洗礼,一些低端的制造企业已进入了微利时代。事实上,美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或服务化趋势并不久远。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在工业化后期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成本压力上升、盈利下降、节能环保要求提高,企业开始思考战略转型,这一过程也成就了卡特彼勒、GE等跨国企业的成长。经济增速下行有助于倒逼中国大企业思考战略转型,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

五、抓住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从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方略看,中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挥倒逼经济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调结构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重要的、长期化的经济目标。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对稳增长、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如何利用我们“低成本制造”和“低成本研发”的双低优势,绕开被锁定低附加值环节的能力陷阱,向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现实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特别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增强其在产业链上占据高端价值环节的能力和竞争力。就目前而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从3个方向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促使企业尽快转变传统增量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抓紧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二是采取更加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不断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尽快从传统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成套服务提供商转变。三是鼓励企业跨国发展,支持传统产业集群式“走出去”。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大企业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战略性利用。企业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提高传统产业制造水平和管理决策效率,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制造业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有利于加大制造过程中的服务比重,促进传统制造业的服务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就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改造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抢占世界经济战略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支点。我国大企业应把握政策导向,借助政策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要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在当前环境日益恶化,中央高度重视环境治理问题的情形下,我国大企业尤其是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和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我国大企业切忌盲目跟风投资一拥而上;企业必须结合现有产业特征、技术储备情况及研发优势、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科学做出产业进入决策。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投入逐年增长,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世界优秀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创新投入严重偏低,2011年我国科研投入861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1.83%,远低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科研投入比,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3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强度为1.27%,与世界500强5%以上的研发强度相比,我国大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不足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力创新支撑。企业应该把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作为解决产业低端化问题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和重要推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支持。我国大企业应坚持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原则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实现所有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在存量上,企业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加快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促进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发挥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促进资源向优势高效企业转移配置,有效盘活各方资产,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在增量上,企业要加强科学决策,确保将增量资源配置到高效环节。企业应当摒弃不计代价、无盈利扩张的战略,而转而努力追求“可持续的发展、优化资产结构、实现盈利增长”;应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严重亏损的部门资产;应主动淘汰过剩产能,甚至战略性退出某些过剩领域。

六、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加强软实力建设

中国大企业经过近十余年的高速成长,与欧美国家企业在资本控制规模和范围、国际市场影响等方面的差距有所缩小,甚至在国际上还形成了一些“财大气粗”的形象。但是,最突出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味强调“硬实力”,可能会使我国大企业进入误区,即以为自己竞争力很强大,不考虑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感受,结果可能“像一头冲进瓷器店的公牛”,市场效果大打折扣。在国内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投资时,必须注重企业的“软实力”塑造,弱化资本的“强势掠夺”形象,塑造共同发展的亲和形象。

第一,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是提升我国大企业软实力、增强综合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企业是国际知名品牌培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在品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制定与执行品牌发展战略与规划,大力推进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品牌战略,加快创建国际知名品牌;要围绕企业品牌法律地位的确立,及时、规范地进行商标、商号的注册和企业商誉的保护,积极推进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注册与宣传;要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第二,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需要,也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强化企业正面形象,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既需要突出自身个性,也需要注重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我国大企业应当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应建立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开放性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应加强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应加强领导班子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与落实。

第三,应该高度重视企业信息披露。不同于绝大多数美国企业500强都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绝大多数中国企业500强等大企业都不是整体上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大企业没有任何一块资产上市。中国大企业的上市“惯例”是,将旗下的一块“优质资产”切割出来然后包装上市,通常存在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总公司)和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治理架构,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只需要发布股份公司的相关信息即可,对于集团公司或总公司则没有强制性的制度要求发布。信息披露困难广泛存在于国有大企业和民营大企业之间,这造成了中国大企业在国内、国外的一种“神秘性”。以国有大企业为例,有学者研究了120家国务院国资委承担出资人监督管理责任的中央企业的信息披露情况,发现目前中国的中央国有大企业的信息披露仍然是以对上级负责的行政性信息披露为主,以向社会公开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为辅,比如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绝大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披露对象是国资委等少数相关部门,只有中国诚通控股集团于2004年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向公众发布了年报。社会公众、市场、媒体和舆论可以获得的信息数量极少,这不利于公众对国有大企业的了解和监督。麦肯锡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能够成为更好的国际合作伙伴,关键不在于其所有权的归属,而在于开放度和透明度”。中国大企业要在不同国际环境下开展业务,建立并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增强信息透明性,对于消除或减少国外对中国大企业的怀疑、担忧或恐惧,具有正面意义。

第四,应该高度重视合规经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合规具有特殊意义。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曾经在201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指出,在各种税费很高的情况下,90%的企业不偷税漏税可能会倒闭。安永公司对几百家国际化企业的风险调查显示,中国企业通常把监管和合规在优先序中排位靠后,而跨国公司通常都把合规列为第一风险。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对于合规及其风险的了解还很不够。通常,大企业出现过严重腐败案件的,其合规管理和经营都存在严重缺陷。在中国大企业未来发展中,要坚持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各种合同制度,以及一些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坚决抵制商业贿赂,严格禁止向当地公职人员、国际组织官员和关联企业相关人员行贿,不得借助围标、串标等违法手段谋取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合规不仅是合规管理部门、合规岗位以及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更是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当主动进行日常的合规自查,定期向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提供合规风险信息或者风险点,支持并配合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的风险监测和评估。

七、积极稳妥推进“走出去”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要求通过放宽投资准入、扩大开放等改革措施促进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我国大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稳步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布局,全面利用国内外市场的资源。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为我国大企业加快并购国际资源与借用国际外部资源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宝贵机会,我国大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大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充分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国际化人才和技术储备,正确选择国际化模式与路径,确保国际化经营的稳妥推进。跨国并购是大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路径之一。大企业开展国际并购重组,既需要全面考虑业务、市场与技术的相关性,内部资源、组织机构整合与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也需要慎重权衡并购资金可得性、政治敌意、被并购方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以提高国际并购重组的成功率。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大企业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力争形成相互支持、携手并进的国际化经营良好局面;避免因我国企业相互竞购而推高国际并购价格,避免因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加大国际化风险和降低国际化经营绩效。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频频遭遇阻力,不仅国有大企业走出去受到政治歧视,民营大企业开拓业务也受到阻挠。今后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要重视企业的本土化。事实上,国际化必须靠本土化来实现,本土化是企业构建国际化格局的重要一环。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其最终目的就是走向国际化,造就中国的跨国公司。而本土化是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沃尔玛的经营理念即是如此,他们在每个不同的地方就地取材,同时把每个地方取出的最优秀的产品,出口到全世界的各个地方。所以,真正的跨国企业并非单纯是在海外注册一家子公司,更应该包括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要根据发展需要,直接招聘海外人才,积极推进国际人才本土化;只有雇用当地人员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文化并在东道国建立自主的生产销售渠道,才能全面实现本土化;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社区的合作,积极推进本土化经营,力争在当地社会树立起企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

第二,要根据走出去的目的和出发点,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量力而行。海外直接投资需要强大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实力。由于政策刺激和本身经验的不足,中国企业容易一窝蜂涌出去,容易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在项目考察中不够完善,除了目标企业的基本信息外,对当地的人文背景、政治和商业环境等了解甚少,有的企业并没有相应行业的经营资质,也缺乏对未来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的充分考虑,这样盲目地启动投资大多以投资失败而告终。同时,注意充分了解全球化的经营环境,对境外投资环境进行充分评估;通过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研究如何遵守当地法规政策;熟悉经营环境,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而进行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明确当地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供求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同时善于利用我国政府的外交资源。

第三,大企业应加强运营管理,强化风险控制,努力提高国际化经营绩效。大企业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架构、协调配合机制和后台支撑体系,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强化营销能力;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强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要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产业链和多元化文化的企业管理;应做好国际化经营的风险管控,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做好风险应对方案,努力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损失。

八、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企业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其中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0%,因此,我国大企业应当主动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中承担重要责任。为落实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加快美丽中国建设,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理念。

我国大企业应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以绿色低碳作为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自觉减少碳排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立了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中长期目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有望迎来系统性政策利好。企业应强化环保意识,把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机遇,把绿色低碳纳入长期战略,高度重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坚持绿色生产与清洁生产,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减少碳排放,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改变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企业应当增加清洁能源生产与供应,其他企业要着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与此同时,企业应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力度,推动建立低碳消费新模式。

我国大企业应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引进、开发与利用,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提供技术支撑。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技术作为支撑: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积极开展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研发,力求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环境友好基础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企业应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商业化应用力度,开发节能低耗产品,减少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相对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应加快国际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我国企业技术进步进程。

九、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

2012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1%,超过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在2013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收入占比都有所减少,服务业地位有所加强。近年来,服务业与制造业大企业之间的增速差距不断缩小,2013服务业500强扩张速度首次超过制造业500强。201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0.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3%;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3.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7%。这其中有制造业发展明显放缓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企业产业结构的积极变化。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服务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建设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艰巨任务,加快服务业发展势在必行。

首先是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主要发达国家,以通信、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50%,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要通过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一是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二是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服务业,以高新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三是要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其次是要加大流通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整合力度。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要大力发展消费服务业,以扩大内需为导向,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一是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二是积极发展旅游业,三是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

最后是要积极主动地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主动的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服务业“引进来”的重点应该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在服务业领域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灵活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梯度开放的过程。我国现代服务业也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服务业“走出去”仍是“短板”。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也需要政府通过签订税收协议、实行税收优惠、推进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以及做好海外投资环境评估、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维权等工作,力推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是加快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人民出版社,2013.

[2]张茅.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战略及其借鉴 [J].管理世界,1997 (4).

[3]唐晓华,徐雷.大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理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J].中国工业经济,2011(9).

[4]邓志革,刘兴国. 我国大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的对策研究 [J].改革与战略,2013(12).

[5]张武保.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企业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6]王春秀等.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

[7]赵波.管理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

[8]Peter Nolan,Jin Zhang.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for Large Chinese Firms[J].World Development,2002(12):2089-2107.

[9]Lynn Price,Xuejun Wang,Jiang Yun.The challenge of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Top-1000 largest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0(11):6485-6498.

[10]Merten Sievers,Paul Vandenberg.Synergies through Linkages: Who Benefits from Linking Micro-Finance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Services?[J].World Development,2007(8):1341-1358.

[11]Knyazeva Irina.Competition Advocacy:Soft Power in Competitive Policy[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3(6):280-287.

[12]Y.H.Dennis Wei,Ingo Liefner.Globalization,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Applied Geography,2012(01):102-105.

[13]Nitin Pangarkar,Jie Wu.Industry globaliz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merging market firms:Evidence from China[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196-209.

(责任编辑:FZF)

Large Enterprise how to Realiz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U Xing-guo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China Enterprise Confederation,Beijing 100048,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how to promote large enterprise to realiz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Based o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enterprises,nin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rge enterprises.In the current conditions,we shall stand at the height of China's economy 2.0 to plan further optimize and stronger large enterprise.We Shall deepen the system reform to create a goo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Financial reform must be advanced,so that fiance can do its hematopoietic function and blood transfusion function best for real econom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e and the real economy.In front of the new normal macroeconomic growth at a moderate speed, large enterprises shall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change from the speed-efficiency model to the quality-efficiency model,from inputs-drive path to innovationdrive path.Large enterprises shall timely seize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to acceler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Large enterprises sh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brand and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do best in information disclosure,to strengthen enterprise's soft power.In addition,China's large enterprises shall also actively yet prudently proceed with "going out" strategy,adhere to the road of gree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n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Large enterprise;Enterprise economy;Economic structure;Enterprise management

F272.3

A

1004-292X(2014)04-0043-08

2014-01-08

工业与信息化部2013年重大招标课题。

刘兴国(1972-),男,湖南武冈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产品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业经济企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中介服务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