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为例

2014-04-17 05:35张魏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哑巴彝族少数民族

张魏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为例

张魏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个民族或区域的文化沉淀,饱含着人们的无限情感与生命感动,是传统而真实的文化再现与历史华彩[1]。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们共同的责任。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与利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2]。

通过对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项目,激发游客的兴趣,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解决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燃眉之急,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本文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调查研究,来深入分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

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云南省祥云县禾甸镇七宣自然村举办的一个彝族的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15代。七宣彝族哑巴节历史久远,具有宗教、历史、伦理、地理、文学艺术和农技等文化底蕴。在2006年被祥云县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哑巴节又被云南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哑巴节是国内一个独有的民族节日,每逢哑巴节七宣村村民都要祭拜龙王三太子和传说中拯救过七宣村村民的哑女。在祭拜过程中,当地村民分别扮演龙王三太子、哑女以及他们的龙子龙孙跳起“哑巴舞”和“祖鼓舞”,盼望来年风调雨顺,辟邪免灾,家庭兴旺。当天不许说话,表示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表演队伍大致有100人左右构成,分别为:一个大哑巴、十二个中哑巴,若干个小哑巴,扮神牛一人,耕田老农一人,葫芦笙、三弦、笛子乐手各一人,讲吉利者一人,接受贡品者若干人,表演者均为该村村民。

哑巴节祭拜仪式大致如下:首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族人毕摩恭请哑神仪式,哑巴队从村头到村尾,通过祭拜龙王、神树、年松,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将哑神请到文化节会场,随后开始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哑巴舞表演。哑巴节一直以来都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年自发前来参与观看有数万人之众。

在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哑巴节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保护和传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资金紧张导致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现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缺乏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困境。七宣自然村地处偏远山区,与禾甸镇政府相距12公里,全村71户人家共290人,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玉米、大麦、水稻,人均纯收入1041元,属于贫困村。目前,对于七宣彝族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属于被动静态保护,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但这些投入对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维持它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七宣自然村年轻人大多数想走出家乡,出外打工赚钱,虽然他们内心也想要传承老一辈留下的哑巴节文化遗产,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传承哑巴节文化遗产目前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这让他们自觉保护和传承哑巴节文化遗产失去了动力,对于自己民族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也慢慢失去认同感。以对哑巴节传承人罗金全的采访为例,罗金全每次出去表演,文化局只会给他每天50元的补贴,这对他来说是很少的,他出去挖煤,工作时间比这个短,最多可以赚到200元一天,所以对罗金全来说,是不太愿意过多参与表演的,村里很多年轻人也表示不太愿意过多参与。

目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靠政府投入资金来维持,这种被动的保护方式一方面给政府财政带来极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给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之安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长此下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总之,资金紧张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

2.传承人规模过小使得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危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传承人的规模因此非常小,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导致文化遗产的消失。哑巴节是一个彝族独有的民族节日,但是真正过哑巴节的只有七宣彝族村民,这种参与规模对于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是非常小的,规模过小对于它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很大的危机,一方面规模过小对于保护特色文化不被大众文化同化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从传承的角度来说,一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意外,文化遗产就很有可能从此消失。在七宣彝族哑巴节表演中,大哑巴可以说是哑巴节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罗金全是现在大哑巴的唯一传承人,由于体力的原因,他可能几年后就不能再跳了,也就不能再承担大哑巴这个角色了,这几年他都在物色继承人,总算物色到一个,也一直在培养他,但他担心,以后适合做大哑巴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一方面村里年轻人本来就不多,有天赋的就更少,这给他寻找继承人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因为大哑巴这个角色非常辛苦,表演的时候只能穿一条内裤跳一整天,而且大哑巴的舞蹈有一定难度,但收益几乎没有,所以愿意做继承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可能会出现危机。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宝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极大的冲击,许多非遗传承人因为年事己高且后继乏人,其传承的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支持与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己成为我国当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项艰巨且迫切的任务。

3.大众认同感和参与能力低下使得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缺乏群众根基

少数民族大多位于偏僻的山区,和外面接触非常少,这也导致了解和认同他们文化的人非常少,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群众根基。虽然正月初八哑巴节表演当天前来观看的群众有数万之众,但很多都是周边村民,祥云县之外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哑巴节,即便是祥云县城也有很多不了解哑巴节的,而且在观看哑巴节表演的观众当中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哑巴节文化的,只是把哑巴节的表演当成是一般的舞蹈演出,对于其背后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不了解。导致大众认同感和参与能力低下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七宣村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利,外来群众想要进入七宣村比较困难;其次是传播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正月初八当天现场表演的方式进行宣传,其它时间想要了解哑巴节文化就只能通过一年几次的县文化局组织的文化宣传活动,总的来说传播渠道并不多;另外,哑巴节文化遗产作品创新型不够,主要是“哑巴舞”和“跳祖鼓”两支传统曲目,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作品非常少,传统曲目的演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大众认同感和参与能力低下是必然的结果。目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创新,缺乏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导致缺乏对大众的吸引力。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消失,都是因为缺乏群众根基,缺乏传承所需要的土壤,大众一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兴趣,想要使他们自觉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当中将是非常困难的,最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会成为无源之水。

4.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跟不上,外地人难进来本地人难出去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只有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到现代文化当中,实现传统文化和时代的完美结合,既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又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和传承下去[3]。

七宣自然村地处偏远山区,离城区比较远,从村里通往城区的道路几乎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需要步行很长一段路程才能坐到往返城里的一天一趟的中巴车,外地人想进入村寨比较困难,村民想出去了解外面世界同样是非常困境的。这也就导致村民思想和文化的相对闭塞,然而对外界文化的隔绝是不利于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

综上所述,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途径。

二、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旅游开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中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规模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因此,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进行旅游开发是有必要的,具体原因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众多,如果全部依赖政府输血式的资金投入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只有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才是长久之计。通过对哑巴节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游客的到来一方面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使得传承人能更专注于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甚至是外地居民对于哑巴节文化的认同,使得他们更多投入到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壮大传承规模。

2.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传承

旅游开发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当地居民能够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荣,自发地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4]。通过对哑巴节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可以重新唤起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增强其民族的内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当地居民自发地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从而促进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传承。

3.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实现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随着游客规模的增大,开发者和传承人为了满足游客追新求异以及对特色文化的需求,会对哑巴节文化遗产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这对于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4.旅游开发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大众的参与能力

宣传也是一种保护[5],通过对哑巴节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然会起到宣传、教育和普及的效果,提高大众对哑巴节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提升大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以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根本目的的,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坚实保障。

5.旅游开发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游客的消费可以推动七宣自然村的经济发展,吸引旅游商店、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餐饮业、旅游交通企业、旅游娱乐企业等旅游企业的加入,从而能够大大改善七宣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促进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三、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供给方式是多元的,从产业化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6]。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等,不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政府注入资金,以文物保存的方式保护,这种施与式保护方式见效快,作用显著。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行开发式保护[7]。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是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属于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是可行的,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游客角度来看,旅游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文化的体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属性就是文化,因此哑巴节文化遗产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能满足游客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追新求异是人类的天性,游客总是希望在旅游目的地看到与其居住地不同的文化现象,差异越大,异文化现象越独特,吸引力越强[8]。云南七宣村地处偏远山区,对外交流非常少,这也直接导致外地文化对于本地特有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可以很好的吸引游客的参与和体验。

第三,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传承性可以满足不同时代游客的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文化,它是动态发展的文化。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传承也经历过一系列的动态发展过程,表演曲目、服装、道具、化妆等都加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正是这些推陈出新的变化使得哑巴节文化遗产能长期保持活力,因此也可以满足不同时代游客的需求。

四、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旅游开发的对策探析

根据以上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分析可知,旅游开发是一条必要且可行的路径,但如何实施旅游开发,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下面探讨如何实施哑巴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运作以达到最终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1.加强哑巴节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促进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

对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其所传承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内在精神文化,而仅仅是保留了舞蹈、美术等外在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再具有文化价值了,久而久之其市场价值也会不再存在,旅游开发不仅走向失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受到严重破坏。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缺乏很好的管理和规划,很有可能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主要原因如下:①旅游开发核心是市场化,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利益最大化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他们很少愿意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短期经济收益下,缺乏长远的规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个消极影响,容易导致文化遗产的舞台化和商品化的倾向。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游客所带来的外地文化会大大冲击本地特色文化,容易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从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为了避免原真性遭到破坏,在哑巴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政府需要指导企业和遗产传承人做好长远规划,规范和监督企业和传承人行为,尽量避免在开发过程中造成文化的庸俗化、舞台化及商品化,从而降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终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其次,在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后,需要适当控制游客数量,提倡负责任、文明生态的旅游,降低游客数量过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不断进行作品的创新,满足游客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

哑巴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不破坏其原真性的基础上持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作品。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自己的轨迹持续稳定演化,变异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之源[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发展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也只有坚持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而满足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

哑巴节文化遗产作品创新型不够,主要有“哑巴舞”和“跳祖鼓”两支传统曲目,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作品比较少,表演模式也比较单一,一旦推向市场,作品数量过少很难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因此,对哑巴节文化遗产作品进行必要的包装、改造,或者在表演形式、展示场所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都会有利于哑巴节文化遗产项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

3.增加传播渠道,提高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通过增加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可以更好地起到宣传、教育和普及的效果,提高大众对哑巴节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不仅可以大大增加游客数量,促进旅游业发展,而且可以提升大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的哑巴节文化主要是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宣传,要达到快速且全方位的宣传效果,仅靠现场表演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其传播渠道进行扩充,才能开辟更大的市场。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设有专门网站,不仅进行数据库的搜集、整理,而且也开放了一个很好的窗口,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并熟悉它们,进而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祥云县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专门的网站对哑巴节文化遗产进行介绍以及和网友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一来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哑巴节文化,二来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大众的喜好,推动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利用一些其他的现代化传播技术如电视、电台、报纸、DVD等进行立体化的宣传,这些都可以大大提升哑巴节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大众对哑巴节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程度。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改善,提升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吸引力

在旅游开发初期,政府应适当增加七宣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改善的资金投入,方便游客的出行和旅游活动,因而可以增加旅游收入,旅游收入的提升又可以吸引旅游企业的加入,从而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的加强不仅有利于提升哑巴节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增加游客数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地村民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文化中,吸收现代文化的元素,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五、结论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要想实现双赢,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不变。文章研究的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同样存在,针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提出的旅游开发对策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然而由于保护资金的缺乏、传承后继乏人、大众认同感和参与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的境地。在此背景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其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更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孙梦阳,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者动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 [J].旅游学刊,2012,27(12):95-102.

[2]程遂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产品开发 [J].旅游学刊,2010,25(5):11-13.

[3]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

[4]张魏,李瑞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研究 [J].广西民族研究,2013,112(2):182-188.

[5]王焯.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模式探究 [J].文化学刊,2009(6):113-116.

[6]杨洪,袁开国,黄静.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3):50-59.

[7]贺正楚,张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以隆回县为例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2):56-62.

[8]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 [J].旅游学刊,2010,25(4):11-12.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

[10]李永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目的地营销 [J].旅游学刊,2009,24(4):5-6.

(责任编辑:WD)

Research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e Dumb Festival in Qixun Yun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ZHANG Wei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 650093,China)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tter and more effectivel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umb Festival in Yunnan Province,the paper explores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Dumb Festival,main difficulties are the lack of funds, the small scale of inheritors,the insufficient public participation,and the poor infrastructure.In fact these difficulties also exist in most of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in our country.To solve these problems,tourism development is a feasible and necessary way.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 can provide the protective funds,promote deeper mining,be very good at spreading knowledge for the Dumb Festival,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level.Finally,we can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cultur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National culture;Heritage protection

F59

A

1004-292X(2014)03-0124-05

2013-10-13

张 魏(1982-),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哑巴彝族少数民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哑巴狗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父子俩
哑巴老师(三)
哑巴老师(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