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钧
(扬州市职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一般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训、就业基地的毕业实习等环节。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我们基于体验平台、见习平台和模拟就业平台,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构建了“拉簧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全程螺旋推进式会计能力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岗位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会计人才的相对短缺,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几年时间内,有的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由此带来学校人才培养师资缺乏和实践教学条件缺失与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水平的注重之间的矛盾。为了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电算化操作能力和财务综合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就成为会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各高职院校也基本认识到这一点,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推动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但校外基地接纳学生的数量少,时间、空间和实习经费有限,且受其他条件制约,使得校外的实习并不都能正常开展。这就使得纸上谈兵的会计实践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如利用作业本上的会计分录代替会计凭证、利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等,致使会计实践教学依然处于“重理论、轻实践”或“重理论、重实践但缺实践或实践不好”的状态。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手段落后、实训过程不系统等。基于以上原因,进一步探索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适应企业需求和信息化时代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
在学生三年的专科学习期内,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外基地双轮推动,双轨并行,全程螺旋式推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利用校外基地构建三个平台
体验平台实施分散实习:利用一年级寒暑假,联系相关企业的会计岗位,学生主动拜师,了解会计业务内容,体验会计业务环境,培养会计岗位意识。见习平台实施排队实习: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分小组交叉一对一轮岗实习,由基地指定指导老师,每班确定5~6个单位,确定出纳、会计核算、成本核算、报税、审计、会计软件维护等8~10个业务岗位,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实际岗位轮训一遍。模拟就业平台实施顶岗实习:利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提前落实就业单位,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通过三个平台,构建相互补充的三轨递进实习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利用校内基地构建仿真环境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校内基地实施基于工作项目任务的岗位课程实训,将“企业搬进课堂”——学习公司,模拟仿真企业环境,通过采用行动型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中开展针对岗位、流程、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践。通过各种模拟实战和业务流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业务处理技能、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缩短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心理适应期。
1.实践教学全过程原则
传统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往往通过见习和实习两种形式进行,这样的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时间也少,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拉簧式”实践教学模式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即每个学期都安排实践教学。以往有学者提出“全实践”的观点,认为“全实践”就是实践要素全过程贯通,实践空间全方位拓展,实践内容全方位整合,全息浸透实践理念,全面统整课程体系。因此,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间断地参与基地的实践过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一致性原则
根据岗位定项目,实现实践内容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现在校内的仿真模拟实验室内,岗位的设置与现实岗位一致,业务流程与现实岗位一致,作业要求与现实岗位一致。通过项目实训和岗位锻炼,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独立从事本职工作。
3.实践教学内容序列化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纵向序列组织起来,序列化原则体现螺旋性,即做到“顺序性”和“连续性”。按照会计业务流程来组织实践内容,即“填制凭证—审核—记账—编制报表—报表分析”,由简到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难度。
完善的保障体系是“拉簧式”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为此,要建立相应的思想、师资、条件、制度和评估保障体系。
建立实践教学思想保障体系。树立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思想,以学生为本,将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一线教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从实践教学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具备行业知识,熟悉行业业务,能够从事或指导该行业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多参加基地实践,使自己成为“双师型”人才。一是通过人才的双向交流,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积极从企业引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或将专业技术职称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等方法,提高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建立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加大投入,积极参与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配备必须的电脑和会计软件,推进仿真模拟实训室建设,引进与开发相结合,创设良好的实训氛围。
建立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流程》《会计专业学生“拉簧式”实践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保障体系。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采用督导督查、教务监控、系部抽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基地反馈等手段,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项目教学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服务于教学内容。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二,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即能够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第三,与会计工作过程直接联系。第四,学生是项目的主体。学生有独立制订并实施计划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第五,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第六,评价的多元化。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假设的“实际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情节,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角色的要求提出各自的观点或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给予共同评议、总结,实施“理论指导—实际演练—总结提高”的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模拟教学法应主要在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中实施,如“会计实务模拟”“审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等,让学生虚拟投资股票、期货,进行实时操作。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有盈亏,但每周、每月、每学期都要结合学过的理论进行小结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即按一定的教育目的,选取真实的教育问题事件,形成特定案例,通过师生共同的分析、讨论、评价,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慧,提高能力。案例的选取要注意会计理论或原则在“现实世界”的运用。案例研究一般以小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有力度且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研究报告。通常分三个阶段:一是展示案例,启发思考。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二是讨论案例,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由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做总结,并针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培养能力。三是总结点评,这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学设计实训课程、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法等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于玉林.会计实验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姚津.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建设[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3):82 -83.
[3]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35 -39.
[4]齐伟超.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时空,2007,(10):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