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及其现实启示

2014-04-17 00:06双传学
江海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理想信念

双传学

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引领人们不断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导师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围绕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内在依据和坚守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信念观。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回答了列宁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接受这一理想信念以及怎样坚守理想信念等问题。重温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对于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坚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

1870年4月22日,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诞生于辛比尔斯克省,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少年列宁以最初的革命民主主义影响。列宁的父亲伊·尼·乌里扬诺夫是一名中学教师,后来担任过辛比尔斯克省国民学校视察员和教育总监。他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平民教育,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的沙皇制度颇为不满。从父亲那里,列宁了解了农民的贫穷和沙俄政府的腐败黑暗。给列宁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乳名萨沙),他年长列宁四岁,聪明好学,是少年列宁的偶像。列宁力求一举一动都模仿萨沙,连吃什么饭也要和哥哥一样。当然,给列宁最深刻影响的是萨沙的革命思想。1861年俄国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分化,矛盾日益尖锐。萨沙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的影响,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期间加入民意党。民意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秘密团体,主张通过密谋和暗杀,达到推翻沙皇制度的目的。1885-1886年期间,萨沙阅读了大量的革命进步书籍,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成为民意党的骨干成员。受哥哥的影响,中学时代的列宁广泛涉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作品,特别喜爱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开始思考“将来怎样生活,怎么办”。列宁的进步思想时常在作文中流露出来,他在作文《人民生活富裕的原因》中分析了国家的君主专制和劳动人民群众受压迫的问题,表达了进步的观点。在辛比尔斯克中学高年级时,列宁读到哥哥放在家里的《资本论》,成为他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1887年1月,萨沙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不久被判处死刑。哥哥的英雄壮举给列宁带来很大的震撼,使他重新思考一系列社会问题。当整理哥哥的遗物时,列宁读到萨沙写的一段关于理想信念的话:“我总是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个人——他是否牢固地树立了某种关于新的、更好的制度的社会理想,他的信念有多少根据和进步意义,他对实现这个信念做出了多大努力和自我牺牲。”①这段话让他懂得了理想信念对革命者的重要意义。列宁敬佩民意党人的牺牲精神,但并不赞成民意党单枪匹马的斗争方式,“我们要走的不是这条路。不应当是这条路”②。哥哥被害后,列宁开始认真阅读哥哥给他留下的马克思的《资本论》,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

1887年8月,列宁进入喀山大学学习,12月16日,列宁组织学生在喀山大学的礼堂集会,发表演说,要求废除反动的学校章程,允许组织学生团体。第二天,列宁就被开除学籍,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流放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列宁没有消沉,而是刻苦学习。流放期间,列宁阅读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政治评论,阅读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籍,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他后来所作的回忆:“由于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章,我开始接触哲学上的唯物主义问题。正是他最先向我指出了黑格尔在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作用,辩证方法的概念就发端于黑格尔。了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再去掌握马克思的辩证法就容易多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进行的抨击对我后来学习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准备。”③1888年秋,列宁流放结束后回到喀山,在做律师的同时,参加了社会民主主义者尼·叶·费多谢也夫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小组,期间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潜心学习《资本论》第一卷。列宁的姐姐后来回忆说:“记得每天晚上我下楼跟他谈天时,他就热情洋溢地给我讲解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原理和这一学说所开拓的新思维天地。他坐在厨房里堆满报纸的炉灶上起劲地做着手势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④1889年5月,列宁搬到了更为偏僻的萨马拉省。在接下来的四年萨马拉生活期间,列宁认真学习了《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住宅问题》、《神圣家族》等重要著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892年,列宁组织了萨马拉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萨马拉的四年中,列宁还系统研究了俄国农民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俄国的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1893年列宁在评论波斯特尼柯夫《南俄农民经济》一书的基础上写成《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俄国社会现实,表明他已经牢固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894年秋天,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小组宣读他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阐述了社会民主党人的基本纲领和策略,提出了工农联盟和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这篇著作表明列宁已经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898年3月,列宁参与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建工作,成为党的主要负责人,从此开始了领导工人阶级政党进行革命的新阶段。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面对死亡的威胁和革命的失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1905年十二月革命失败后,党内一些成员消沉、颓废甚至变节,列宁提出要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变革的深层原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把必不可免地(而且愈来愈不可免)要产生反对专制制度的反对派和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的深刻原因,与自由派暂时活跃的浮浅理由区别开来。深刻的原因产生深刻的、强大和顽强的人民运动。浮浅的理由有时是内阁中人员的更换和政府在某种恐怖行动之后通常力图暂时采取狐狸尾巴政策的做法。”⑤列宁把握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认识到反动力量的必然灭亡。“正因为我国的政治上层建筑落后于已经实现的社会关系变革,才使上层建筑的倾覆成为必不可免;并且完完全全有可能一击即倒。”⑥1907年2月,列宁在《马克思致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一文中,号召全党必须学习马克思把革命任务坚持到底的决心,“学习那种决不因革命暂时失利而灰心丧气的坚韧不拔的精神”⑦。1908年,俄国马赫主义思潮盛行,给俄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造成混乱,列宁写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力回击了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他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⑧。随着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再次指出它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⑨

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列宁领导俄国社会民主党分析社会各阶级形势,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促成俄国工人阶级运动重新高涨。1916年,列宁明确提出“一国胜利论”,驳斥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错误思想,指出“革命社会民主党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它正在到来而且必定到来,正在实现而且必定实现”⑩。十月革命胜利后仅两个多月,面对国内经济破败和反动势力仍然十分猖獗的局面,有的社会民主党人和群众对苏维埃政权抱有怀疑态度,但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和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充满了信心:“我们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将作为国际社会主义的火炬,作为各国劳动群众的范例而稳固地屹立着。”(11)当苏维埃俄国遭受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列宁坚定地指出:“不论革命有什么样的困难,可能遭到什么样的暂时失利,不论反革命掀起什么浪潮,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121922)年11月,正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五周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我深信,世界革命的前途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非常美好的。”(13)可以说,列宁从青年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终其一生,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始终没有动摇他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在依据——“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深刻的理论认识,离开对理论的深刻认识,理想信念就会成为盲从,遇到挫折就会动摇。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列宁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摒弃其他各种学说,就在于他对这一理论有深刻的认识。“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14)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就在于它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具体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从理论上看,列宁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关于社会科学是否有科学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许多社会学家给以否定的回答。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认为,如果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严峻客观的分析,“那就应该由此得出这些人不该生气的结论”(15)。换言之,社会研究有科学性就不能有阶级性,有阶级性就没有科学性。列宁认为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不属于一定的阶级,但丝毫不妨碍社会活动家以严峻的客观态度分析现实。“如果某种学说要求每个社会活动家要以严峻的客观态度分析现实以及在这个现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阶级间的关系,那怎么能够由此作出结论,说社会活动家不应当同情这个或那个阶级,说他‘不应该’这样做呢?”(16)列宁认为科学性和阶级性是可以统一的。

列宁认为,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总是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这种方法从概念出发,离开具体的社会形态抽象地谈论“一般社会”。“过去任何一门科学都从形而上学开始,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还不善于着手研究事实时,总是先验地臆造一些永远没有结果的一般理论。”(17)这种研究社会的主观方法本末倒置,使用这种方法的社会学家空发议论,必然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要知道,从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进步等问题开始,就等于从末尾开始。”(18)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社会形态出发,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区分社会历史领域物质的东西与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19)。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生产力是人们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既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因此从具体社会经济形态出发就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20)“自然科学的精确性”说明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社会,就能得出可靠的、准确的结论,社会变更就会呈现出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并使人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21)用社会形态去分析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就不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

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俄国革命斗争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1920年5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布尔什维克依靠党的铁的纪律和觉悟的工人阶级保持了两年半政权,能够建立铁的纪律是因为1903年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而这个——也只有这个——革命理论的正确性,不仅为整个19世纪全世界的经验所证实,尤其为俄国革命思想界的徘徊和动摇、错误和失望的经验所证实。”(22)列宁认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指引下,俄国才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而俄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帆风顺,是经历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结论。“在将近半个世纪里,大约从上一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俄国进步的思想界在空前野蛮和反动的沙皇制度的压迫之下,曾如饥如渴地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专心致志地、密切地注视着欧美在这方面的每一种‘最新成就’。”(23)“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2419)世纪40年代的俄国是一个专制极权的封建帝国,保留着野蛮腐朽的农奴制度。沙皇政府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卷入争霸欧洲的战争,充当欧洲反动势力的保护伞,“俄国便成了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25)。自1861年实行废除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这项改革并不彻底,地主土地占有制仍然保存下来。在改革中,农民的土地被宣布为地主的财产,农民只能得到法定数额的份地,并要支付赎金,负担依然十分沉重;同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又面临被剥夺土地而陷于完全破产的境地。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俄国早期革命民主主义先驱如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以手中的笔为战斗武器,抨击现实,提出共同的时代问题——“将来怎样生活,怎么办”。同一个问题引起许多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不同回答。19世纪60~70年代,俄国出现一批革命民粹主义者,他们以人民的“精粹”自居,穿着农民的衣服,留着农民的发式,发起了颇具声势的“到民间去”的运动,主张发动农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但是这批早期的民粹派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无视农村村社正在被瓦解的现实,仍把村社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桥梁和基础,不承认无产阶级是最进步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把农民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为这些民粹主义者并不完全了解农村社会状况,以致有些农民对他们抱着怀疑态度,有的甚至向政府告发他们,“到民间去”运动遂以失败而告终。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粹主义开始分化。1879年8月,从民粹派中分裂出来的成员建立民意党,民意党主张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提出广泛的民主改革要求,但是民意党人把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混为一谈,从积极的“英雄”和消极的“群氓”的错误理论出发,采取个人恐怖的活动方式,把暗杀沙皇政府的个别代表人物作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主要手段。由于理论上、策略上和斗争方法上的错误,在沙皇政府的严重摧残下,1881年以后民意党就逐步瓦解。列宁虽然对民意党人的牺牲精神表示敬佩,但坚决反对个人恐怖策略,认为这是少数知识分子脱离群众、不相信群众力量的结果,其必然导致忽略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工作——教育、引导、组织群众。“我们摒弃个人恐怖,自然只是出于对这种手段是否适当的考虑。”(26)从民粹派分裂出来的另外一部分成员抛弃了旧民粹主义的革命纲领,成为反对革命的自由主义民粹派,走上了与沙皇政府妥协的道路。无政府主义在19世纪中后期,也曾广泛流行于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从小资产阶级立场批评俄国资本主义,维护小私有制和土地上的小农经济,反对组织工会和政党,鼓吹取消领导、组织和纪律的个人绝对自由。由于认识不到大生产的作用,无政府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实际上是开历史的倒车,在实践中影响力越来越小。“无政府主义在过去(19世纪70年代)曾盛极一时,从而彻底暴露了它是不正确的,不适合作革命阶级的指导理论。”(27)

“90年代后半期的特点,是在提出和解决俄国革命问题方面呈现异常活跃的气象。新的革命党民权党的出现,社会民主党人的影响和成绩的增长,民意党内部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在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小组中以及秘密宣传中,引起了对纲领问题的热烈讨论。”(281893)年夏,俄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秘密团体民权党成立,参加创建的主要是一些前民意党人,宗旨是联合一切反对沙皇制度的力量,为实现政治改革而斗争。1894年春,民权党的组织被沙皇政府破坏。在俄国,还有许多思想流派和政治主张,比如“托尔斯泰主义”、90年代的自由主义民粹派、20世纪初成立的立宪民主党、“合法马克思主义”等,它们均反对暴力革命手段,主张采用和平、改良的办法实现人民的幸福。列宁指出,用改良的办法是无法推翻专制政府的,“因为这种旧政府,如果不去‘推’它,即使在危机时代也决不会‘倒’的”(29)。

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说,“它说明了革命的社会党的真正任务不是臆造种种改造社会的计划,不是劝导资本家及其走狗改善工人的处境,不是策划密谋,而是组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领导这一斗争,而斗争的最终目的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组织社会主义社会”(30)。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俄国工人阶级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理想信念的坚守方法——“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不屈不挠的无产阶级的工作精神”

理想信念的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俄国革命过程中,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人最初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但后来都放弃了,成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反对者。列宁提出,要永远成为真正的社会民主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要加强学习,并积极参加实践斗争。“认真地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不屈不挠的无产阶级的工作精神,他们将永远是社会民主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31)

首先,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对于这一点列宁有着深刻的体会。1920年9月,列宁在填写党员重新登记表时,在填到“您读过哪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一栏时,列宁填写道:“几乎全部。”由于列宁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因此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十分准确、深刻。列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许多著作并非浅显易懂,其中有些部分需要相当的历史知识和经济知识才能看懂。列宁提出要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下一番工夫,认真学习共产主义本身借以产生的全部知识。“如果一个共产主义者不下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巨大的功夫,不弄清他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的事实,便想根据自己学到的共产主义的现成结论来炫耀一番,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是很可悲的。”(32)准确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并非易事,片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会导致严重后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援引马克思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支持德国的事实,片面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应站在民族立场上“保卫祖国”。列宁认为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并且指出,在1870~1871年战争中,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遭受拿破仑三世的压迫,德国参与战争具有进步历史意义,因此马克思持赞成的态度,但当战争转变为对法国的掠夺时,马克思就坚决地谴责了德国的侵略行为。由于普列汉诺夫片面理解马克思的观点,结果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列宁也提出了具体要求。1919年7月,列宁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讲演时谈到理论学习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把“国家”这个最复杂最难懂的问题弄清楚,列宁告诫青年学生“听了这个问题的第一次讲课以后,你们应该把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三番五次地加以研究,将来在看书、听讲中进一步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清楚”(33)。在学习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耐心。有的著作不能一下子读懂,当以后一旦发生兴趣再来研究时,即使不能全部读懂,也一定能大部分读懂。“不过起初也许有人又会因为难懂而被吓住,所以要再次提醒你们不要因此懊丧,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以后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34)

其次,坚守理想信念必须与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可能仅在书斋中形成,它还要接受社会实践的考验和洗礼。“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351919)年3月18日,列宁在悼念俄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雅·米·斯维尔德洛夫时指出:“他的卓越的组织才能是在长期斗争中锻炼出来的,这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所具有的大革命家的一切优良品质,都是他在各个时期最艰苦的革命工作环境中锻炼出来的。”(36)在革命环境中锻炼是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必备条件。在建设时期,列宁要求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参加劳动,向群众学习。“因此共产主义青年团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37)

开展积极的理论斗争是实践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斗争。列宁认为,积极、公开的论战是帮助人们辨别真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好方法。他在评论尼·亚·鲁巴金的《书林概述》一书时指出:“如果鲁巴金先生把作为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导言的那8万多个字符(即整整一本小册子)分成四部分,比方说,请黑帮分子、自由派分子、民粹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分别来写,那公开论战就会多些,而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读者就会容易一千倍、迅速一千倍地找到真理。”(38)相反,如果不能敢于论战,放纵错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进攻,就会成为错误思想的俘虏,就会形成“不是你们在探索,而是别人在探索你们”(39)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变成“不是你们根据你们的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探讨资产阶级时髦哲学的每一转变,而是这种时髦哲学在探寻你们,把它的那些适合唯心主义胃口的新花样塞给你们”(40)。

现实启示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和平建设时期,人们自然更为关注现实生活和眼前利益,容易产生淡化理想、虚化未来的倾向。当前,有些人认为“理想信念”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经济利益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十分遥远、难以企及的幻想,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如此等等。恩格斯曾经批评德国资产阶级在1848年革命后,理论兴趣消失了。当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获得了政治地位,他们开始转入了实践领域,捡拾工业大树上掉落下来的金苹果。“起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衷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41)。共产党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决不能步资产阶级的后尘。对共产党人而言,淡化理想信念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中是十分有害的。重温列宁的理想信念观,我们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启示。

第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列宁经历多次流放和失败,始终没有消极沉沦、犹豫彷徨,而是毫不气馁,愈挫愈奋。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航程。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党员对共产主义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成为各种错误思想的俘虏,甚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出现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理想信念不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所指出的,“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2)。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理想信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总开关”,是人们前进的奋斗的动力之源,只有用理想信念才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3)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繁重的建设任务需要凝聚全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理想信念是我们不断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就会失去奋斗动力。因此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必将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第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深刻的理论认识。列宁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他长期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因为如此,当反动势力很强大的时候,列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找到反动力量必然走向灭亡的“深层原因”,把反动政府视为“泥足巨人”,而不为一些“浮浅的理由”所迷惑。因此,要坚定理想信念,每位党员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44)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显微镜”和“望远镜”来观察社会,就不会得出悲观的结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暂时处于稳定时期,但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痼疾,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出现。列宁就提出过“世界历史的尺度”问题,“但是世界历史的尺度是以数十年为单位来衡量的。早10~20年或迟10~20年,这用世界历史的尺度来衡量,是算不得什么的,这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无法大致估计在内的”(45)。这一思想启发我们,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此要用“世界历史的尺度”看待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问题。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能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近一二十年暂时处于低潮而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

第三,坚守理想信念要与理论斗争结合起来。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此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积极、公开的论战会使广大群众容易一千倍、迅速一千倍地找到真理。理想信念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立场坚定,但如果抵御不住错误思想的侵蚀,明天就会动摇,因此要做到“立根破岩中”,就要同“东西南北风”作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由于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加之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不时涌现。坚定理想信念,不能空喊口号,一定要同实际相结合。面对各种错误论调喧嚣的“实际”,共产党人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敢于亮剑,积极开展理论斗争,要有理论自信,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46)。通过理论上的交锋,可以迅速明辨是非,消除错误思想的影响,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增强思想免疫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第四,坚定的理想信念对社会实践具有强大的引领和观照作用。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理想信念对社会实践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代,列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想的界限,把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和工农群众团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把苏维埃俄国视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火炬”,坚信世界革命的美好未来能够实现。在具体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列宁善于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观照社会现实统一起来,否定了“左派共产主义者”拒绝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俄国经济的错误主张,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实现“进攻”与“退却”的统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主义”比作一面旗帜,认为只有把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崇高的理想信念感召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唱响一曲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创造出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当然,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社会引领作用,但这种引领作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各个具体阶段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的,因此不能离开当前的社会现实来谈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47)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没有扎实做好现实工作的务实精神,坐而论道,不可能实现远大的理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体现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48)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相连。共产党人要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既心怀远大理想,又关注当前现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①③季正矩:《列宁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5页。

②玛·伊·乌里扬诺娃:《中学时代》,《回忆列宁》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页。

④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札罗娃:《回忆伊里奇》,《回忆列宁》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⑤⑥《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240页。

⑦(15)(16)(17)(18)(19)(21)(28)《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03、134、134 ~135、11 ~12、11、6、8、139 页。

⑧⑨⑩(14)(20)(29)(39)(40)《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103 ~104、687、710、309、425、461、235、235 页。

(11)(12)(36)《列宁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16、719、710页。

(13)(22)(23)(24) (26) (27) (32) (33) (34) (37) (45)《列 宁 选 集 》第 4 卷,人 民 出 版 社1995 年版,第 729、136、136、136 ~137、144、143、286、24、24 ~25、295、166 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30)《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31)《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35)《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38)《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4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4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44)《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光明日报》2013年12月5日。

(4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47)(28)《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