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隐喻文化功能,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2014-04-17 04:49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隐喻语言英语

苏 芹

(荆楚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重视隐喻文化功能,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苏 芹

(荆楚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是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文章从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的深厚关联。通过英汉隐喻文化的比较,阐述将隐喻纳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隐喻;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折射出语言使用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反之,文化又会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因此,“教授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教授文化,而外语教学不仅要训练语言和技能,还要传授目的语文化”[1]315。隐喻无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扎根于文化之中,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通过隐喻这个切入点,可以有效地将复杂的文化现象系统地组织起来,加深对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通过隐喻教授文化还可以为传统教学法注入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上还是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上,都普遍较为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脱节的,学生也普遍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轻视或忽略文化内涵的学习,即使有了主动进行文化学习的意识,也不能有效地掌握文化内容中如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深层次的细节,那么也很难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零障碍、零失误。而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又可以弥补当前文化教学的不足,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途径。

二、隐喻及其文化功能

(一)认知视角下的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视为语言的修辞,属于语言表达问题;近年来诸多学者注意到了隐喻问题的复杂性,着重从语用学、认知论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2]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此书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此书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个修辞格,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三类;此书还进一步阐述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语言反之又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互为参照的观点,进一步地证实了隐喻概念的系统性和与文化的一致性。

(二)隐喻的文化功能

一定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一定的隐喻认知结构,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深刻影响着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接受其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所以在一个社会中,其语言、隐喻思维、文化观念是一个系统的、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本质上来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人类对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方式的认识转变,正是基于人类对其文化信息的日益关注。隐喻从其产生、理解和表达上都体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一种语言中的隐喻就是该语言的文化渊源、文化框架,也是该文化的一面镜子。”[3]王守元、刘振前[4]、时晓英[5]、张磊[6]也对隐喻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拟将隐喻的文化性质做如下三方面的探讨。

1.隐喻还原文化

从认知功能角度看,隐喻可分成“根隐喻”和“派生隐喻”两大类型。根隐喻指的是一个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它的运用处于被动的无意识状态,常常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具有浓厚的文化原型色彩。“近取诸身,远去诸物”,原始初民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就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即把人作为衡量其他事物的标准,把对人自身的结构及经验当做认知的源域,在认知其他事物时将其映射到靶域上。因此,就不难理解“head of a mountain(山头)”、“face of a watch(表面)”“foot of a table(桌脚)”等词汇了。再则,民以食为天,中国是农业大国,很多隐喻与农作物有关,如“瓜熟蒂落”、“拔苗助长”、“芝麻开花节节高”、“丢了铁饭碗”等;英国处于海洋型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造船业、渔业发达,所以语言上常采用与sea有关的词汇来隐喻人类活动,例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古怪的人)、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seadog(有经验的水手)、to sink or swim(不论成功或失败)等。

2.隐喻构建文化

方汉文[7]将文化概括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具有独立特征的综合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精神意识形态三大层次。它是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的总体,是民族智慧、经验的积淀与留存。隐喻无论作为语言现象还是认知方式,都可以纳入到文化这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中。它不但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还原出厚重而深刻的民族文化,还可以作为文化的组件,源源不断地贡献其活力和动力。比如,人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LIFE IS A DRAMA/PLAY”。因此,如下的表达也就顺理成章:

(1)Life is a stage, and we all have our parts to play.

(2)Life is a tragedy for those who feel, and a comedy for those who think.

(3)Do not play-act anymore.We have already known everything about it.

(4)Life consists not in holding good cards but in playing those you hold well.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的人闲暇时刻也喜欢看戏、听戏,也用戏剧方面的知识来折射生活的方方面面:“跑龙套”喻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唱红脸”喻正面人物,“唱白脸”喻反面角色,“粉墨登场”喻人们在政坛或社交领域开始活动,“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五大角色,现在则喻指“男女老少幼,世间每一类人”等。戏曲、舞台也是人生的缩影,这一点在汉英语言文化产生了共鸣。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戏剧表演的亲身经历,但通过各种媒体,结合自身的现实体验,人们就会形成相对完整的关于戏剧的概念。所以,人们不仅会用戏剧来阐释人生,并且人生中的一切都可以用“戏剧”这个概念组织起来。这其实就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在人类语言学中则被视为“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

3.隐喻传承文化

隐喻是人以体验性的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通晓,它根植于人类的体验中,也深蕴在文化中,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绚烂多彩、源远流长、蓬勃发展与隐喻的简练与生动、新奇与启发、委婉与高雅密不可分。人类一直爱进步,时代始终也在发展,隐喻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有些隐喻被抛弃,有些则比以往更具生命力,文化的许多内容通过隐喻代代相传,从而对人类的思维、认知方式产生影响并伴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隐喻就是在一定文化范畴之内产生、发展起来的,其产生载体和接受载体都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圣经》在西方影响巨大,对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英语中的许多隐喻均源于此。如“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的中流砥柱)”源于《马太福音》,耶稣鼓励他的门徒时用盐作喻: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你们是世间的盐);隐喻“the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出自《申命记》中的“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仁)”;此外,还有“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祸源)”等。而集中国传统智慧结晶的《诗经》也是生动反映了国人对形象思维的倚重,其中赋比兴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创作的主干流脉,形象思维强调应用联想、类比的手法,从整体上直接描述事物,通过表象和分散性联觉表达思想[1]110。《诗经》开篇便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逐鱼类推追求异性。在《郑风·野有蔓草》中描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的场景“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文中把清秀妩媚的少女隐喻成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清新可爱,活力无限,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这种用隐喻烘托出的唯美的诗歌艺术境界至今仍影响着国人表情达意、述说衷肠的方式。

三、英汉隐喻文化的异同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获得了相同的认知能力,探取了相似的概念结构,所以汉英两种文化在隐喻方面拥有诸多的相似点和共同之处。但是由于汉英民族受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差异。了解和掌握这些隐喻的异同有助于改善人们对不同语言的领悟,增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一)英汉隐喻文化的同质性

人类作为同种生物,具有相似的生理构造、心理基础和共同的以经验为本源的认知能力和构造,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认知工具是以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为基础的。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隐喻表达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

比如,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用人体各个部位的名词来隐喻其他的事物,例如the mouth of a river(河口),the tongue of fire(火舌), the teeth of a saw(锯齿), the eye of a needle(针眼)等。两种语言中也还用具体、熟悉的空间概念或方位关系去映射其他概念,英汉中由此产生相似的语言形式:

You seem in high/low spirits.(你的情绪似乎很高/低。)

The stock prices keep rising/falling these days.(股票价格近日持续攀升/下跌。)

We are ahead of time.(我们要抢在时间的前面。)

I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我们翘盼您的回复。)

Time is approaching when we will have to leave.(我们要离开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二)英汉隐喻文化的异质性

虽然英语和汉语在隐喻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但毕竟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也代表了不同的民族,隐喻根植在语言、思维、文化之中,由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也必然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长期在平原环境中生活劳作,其中动物“鸡”、“狗”、“牛”、“羊”这些动物都是作为家畜成了国人最为熟悉的。汉语中就有许多关于这些动物的隐喻,比如“闻鸡起舞”喻有志者及时发奋图强,“鹤立鸡群”喻指某人能力卓越,“小肚鸡肠”喻指心胸狭窄。有时“鸡”和“狗”一起搭配,多含贬义,比如“鸡飞狗跳”喻指乱七八糟,“鸡鸣狗盗”喻指微不足道的小伎俩,“鸡犬不宁”喻指喧哗吵杂,“鸡犬不留”喻指斩尽杀绝,“偷鸡摸狗”喻指小偷小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喻指一人得势,亲戚朋友都跟着沾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喻指嫁人随遇。而英语中的“chicken”不管是“hen(母鸡)”还是“cock/rooster(公鸡)”都喻指“胆小鬼、懦夫”,fighting cock喻指蓄意滋事者,to play chicken喻指比试胆量。在西方,鹅的用途非常广泛,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es可理解为“杀鸡取卵”,goose pimples(bumps)可翻译成“鸡皮疙瘩”,中西方的鸡和鹅在风俗内涵上大致对等。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英国靠马劳作,但两个喻体比拟的意义是相同的,汉语中用“牛”构成的表达在英语中多说成“马”。如吹牛(talk horse),强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孺子牛(a willing horse),风马牛不相及之事(a horse of another color)等。而狗在西方人生活中是宠物,被视为良友而倍加珍爱,所以与汉语中狗的褒、中、贬复杂喻义不同,狗在英语中大都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dressed up like a dog’s dinner(打扮得花枝招展的),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出头之日),teach the dog to bark(多此一举)等。

四、大学英语教学重视隐喻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教学性质和目标”的部分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8]。大纲明确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从认知层面上来讲,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不仅需要文化知识,还需要具有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9]。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也明确指出“要认识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的内涵要体现在文化自觉”,“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的眼光,拓展国际视野,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批判性地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对于大学英语的文化建设意义,必须有充分的认识”[10]。隐喻,无论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方式,都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隐喻产生于实践经验,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承载和表达的,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隐喻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使之在真正地在言语交际中实现表达的“流利”(fluency)和“准确”(accuracy)。

五、利用隐喻文化功能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

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实践而言,教授文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语言教学课堂上随文就释地对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补充;二是通过概况、通史、文学等课程来专门的教授文化。但是,从学生文化吸收、运用的效果来看,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很理想,前者将文化脱离了一个系统,零散列举,难免引起混乱,后者缺乏深度,只是机械地罗列或描述一些文化历史或事实,对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传递无力。这两种方式都容易让学生对文化教学失去兴趣和信心。而从隐喻本身的文化性质出发,将隐喻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不仅可弥补当前文化教学的不足,还会通过隐喻这一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会提升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强化大学英语的人文内涵。在实际语言教学中,英语老师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将隐喻有效地纳入到文化教学中。

(一)面向学生普及隐喻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隐喻研究虽然是一项学术活动,但语料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认知隐喻学的简单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老师通过详尽地解释各种语言背后的理据,让学生把看似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归纳起来,使得他们亲自去理解隐喻的本质、功能、工作机制等知识。

(二)将隐喻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在文化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隐喻比较集中的语篇作为教学材料,将隐喻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的实际用法;此外老师还可以开办有关的讲座和选修课,如外国文化课程、中国文化课程、文化比较课程等,将隐喻贯穿在所有形式的文化教学中。

(三)注重学生隐喻思维的培养

在外语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必须帮助他们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之间的差异鸿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知到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使他们利用隐喻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学习英语,然后逐渐培养他们用隐喻思维的习惯,把这种习惯运用到词汇、短语、句子、篇章的学习上,使学生通过表面语言现象发现、总结深层的文化内容。

(四)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我国学生很少使用隐喻表达,主要是因为学生为了确保表达的准确而不敢冒险使用英语。而“准确”并不等同于“地道”,英语表达的“准确”和“地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隐喻的使用。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欣赏隐喻的兴趣,在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常规隐喻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创造使用相似性的隐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力,使用隐喻的方式造句,帮助他们更牢固的掌握词汇。

(五)循序渐进进行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应根据学生文化敏感性的差异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注重揭示与表层文化有关词汇的文化背景及语义,中级放在文化习俗方面,高级偏重知识文化,以提高文化意识,文化素养为目标。在不同的文化教学阶段,隐喻教学也应有主次之分。此外,文化教学也应区分学习对象,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相同到差异,循序渐进。

六、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习西方文化传统、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支撑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视角,而且要强调了解中国文化,学习如何以西方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解释当代中国社会”[10]。隐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使命,还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后将这一使命履行得更加长远、更加有价值。

[1] 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候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3.

[4] 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24(1):48-52.

[5] 刘振前,时晓英.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和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17-20,34.

[6] 张磊.隐喻与文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45-49.

[7] 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10]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13,22.

[责任编辑:王乐]

2014-05-22

苏芹(1982-),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G642

A

1008-4657(2014)03-0088-05

猜你喜欢
隐喻语言英语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是刀
《活的隐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酷酷英语林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