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学红
(临沂市第六实验小学,山东临沂,276002)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做主演,学生当观众,不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整个过程静态、单一。面对教师的精批细改和妙语连珠的讲评,许多学生无动于衷,造成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全面参与到作文评改中去,变“单向独自”的一人评改为“多元开放”的学生互改。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开展了“指导高段学生评改作文的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让作文教学踏上了提速的快车道。
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学生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八九十人,白天上课、备课,还要处理来自学生、家长等各个层面的突发事件,迎接各级各类的检查。工作的繁重致使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抽不出时间批改作文。而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又要照顾家庭,回家后还必须处理家庭事务,所以要想对班级中的所有作文精细批改,必须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才能完成。长此以往,教师的身体和精神面临极大的压力。
由于作文批改比较费时,往往当天写完的作文直至教师全部批改完之后,要在第三天甚至一周后才能反馈。作文批改的周期很长,当发下作文时多数学生已经淡忘自己的写作内容,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呕心沥血的“精批细改”不太注意,只粗略看看等级和评语,一瞥而置之;极少学生会去好好领会和揣摩评语;更少学生能总结经验教训,修改或重写。讲评时,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由于学生没有亲自改的体验,即使教师讲得激情澎湃、口干舌燥,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一人评改可谓出力不讨好,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正如刘国正先生曾经指出:“老师改作文固然十分重要,指导学生改作文也很重要。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作,还要教会学生改。作与改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会学生改作文大有益处,这益处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学生将终身受用。
教师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既是师生间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又是生生思维活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几十支笔的批改、比较、品味中极易产生“共振”的最佳效果,体现立体化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富有个性的创造,体现群体中的互补性。在相互评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讨厌作文到逐渐喜欢作文,自觉主动地投身于写作的语文实践中,这样,批改与写作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评改过程中,从修改文字到写出评语到全班讨论,全都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整个互评互改活动自始至终体现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在这里,学生是主人,既是写作者,又是评改者,人人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赞扬、批评、肯定、否定,各种看法在这里汇聚,各种观点在这里展示、碰撞、交流。这就可以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思维活动达到最活跃的程度,可以使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培养和展示。
从学生的交往角度来看,评改作文的过程又是学生间交往的过程。学生既要清楚地陈述同学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又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还需要保持虚怀若谷的胸襟。改作文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沟通、合作技巧,还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体验、领会到教师评改作文时工作的艰辛,对教师会更理解。所以相互评改融思想教育、社会实践、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鉴赏能力等多种能力为一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中得到了有效落实,学生的文品与人品皆得到提升。
目前,许多教师也尝试让学生批改作文,但只是停留在错字、病句等浅层次的修改,很难就习作中的思想情感、材料内容、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改。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指导评改策略,才能让学生评改时有的放矢,达到评改的最优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如记流水账、文不对题,那么学生在互相评改时也将会索然无味。为了给有效评改打好基础,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丰富写作素材
(1)指导学生阅读名篇佳作。
①定期开展“亲子共读”“好书推荐”“好书共分享”等多种读书活动。
②定期评选班级“读书小明星”,班级成立“课外阅读管理委员会”等。
(2)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汲取智慧,如观察四季的变化、校园生活、热闹的街道、家庭的成员特点等。
2.习得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可以分为“通用技巧”和“类别技巧”。像如何“审题、选材、打腹稿”,怎样写出“凤头、猪肚、豹尾”,如何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等都属于写作的“通用技巧”。依据小学作文的种类不同又有相应的“类别技巧”。这些技巧可在阅读中慢慢习得。
(1)句式的仿写。
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反问句的仿写。以“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为例,指导时首先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将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句子相比较,体会语气和感情色彩的不同,最后练习写这种句式。
(2)细节的训练。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挠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几句话时,教师可以抓住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个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用意何在?在挖的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苦难呢?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父亲的动作、神态、内心写具体。
(3)写法的迁移。
比如《穷人》的结尾,渔夫拉开帐子之后,会发生哪些事呢?把课文中运用的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迁移到续写的这个故事中去。
1.教师示范批改的策略
(1)认识修改符号,如:批、注、勾、画、增、删、改、换、调,培养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2)制定评改目标:在批改习作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根据写作目标确定评改本次作文的专项目标,同时兼顾常规目标。具体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细读,看语言(病句、错字、错标点),用修改符号标出,再把正确的写出。勾画出好词佳句。此项占20%。
②再读,看结构(段落、题目),写上旁批。在文章相对应的空白处写上或褒或贬的简洁评语。可以是对精彩词句的赞美,也可以是对谋篇布局的建议,还可以是对立意构思的指点。此项占20%。
③浏览原文,看内容是否有中心、有重点、真实、具体,此项占20%。
④看书写,此项10%。
⑤看专项目标的落实情况,此项占30%。
(3)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三篇典型作文中选择一篇作为教师示范批改的对象。
(4)依据评改目标教师借助多媒体展台示范批改,以赏为主。
2.学生评改的策略
(1)建立四人评改小组。
由写作、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再将全班同学按照作文优、中、差平均分配到各组。
(2)小组分工合作批改一篇作文。
教师课前复印一篇学生作文,课堂上人手一份,根据评改目标,小组内分工批改,组长负责写出总评。
(3)任意找一个小组到讲台讲评。
对照评改目标,由上台展示的小组分工汇报批改情况,其他小组补充质疑,鼓励学生多发表评改意见。当有问题学生发现不了时,教师再作点评提升。
3.学生互改的策略
(1)小组内交换作文。
(2)按照评改目标个人独立批改一篇同学作文。
(3)批改完后换回查看批改情况,有异议向对方提出,双方交流。交流时要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达成一致,再修改等级。
(4)小组交流,准备推荐优秀作文和进步作文。
4.学生讲评的策略
(1)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汇报。
(2)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3)教师适时提升总结。
5.教师复批、讲评的策略
(1)教师复批,针对学生批改情况给予批改人进行星级评定。
(2)教师记录好学生写作及批改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再次点评。
(3)学生进行最后的修改。
1.激发评改兴趣的相关机制
(1)设立“作文对手”竞争机制,每一组作文对手由作文水平相当的三名同学结成,每次作文按等级依次得3、2、1颗星,一月一评月冠军、亚军,分别给予相应激励。
(2)设立“作文评改小组”合作机制,作文评改小组分别由4名程度不一的同学组成,在日常作文评改教学中,发言精彩、批改优秀者一次加一颗星。定期评选“优秀作文评改小组” “优秀评改组员”及“优秀评改组长”。
2.搭建发表作文的平台。
(1)成立《春芽》文学社,收录班级优秀作品,定期出版。发表作品1—2篇的,获“作文能手”称号;发表作品3—4篇的,获“作文高手”称号;发表作品5篇以上的,获“小小作家”称号,并颁发相应证书。
(2)鼓励学生编辑个人文集,取个有创意的名字,鼓励在班上甚至在学校里传阅,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积极向有关刊物投稿,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实践证明,作文评改一旦告别“单向独自”,走向“多元开放”,将会彻底打破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迎来作文教学的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