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设情境 引起共鸣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因素

2014-04-17 04:24杨宝娟
教育观察 2014年8期
关键词:凡卡感情笔者

杨宝娟

(茂名市第九小学,广东茂名,525000)

俗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具有伟大的力量,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和发掘了情感因素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师生之间存在知识与情感交流两条线,就能引发师生情感的共振,共同获得知识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创情设境,以情动人,我们可用以下几种手段:

一、多种形式的手段再现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

激发学生的情趣,发掘他们心中的情感,电教手段在教学中作用显著。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幻灯、投影的图像不仅可以图解文字,而且可以创设情境。电影和电视录像不仅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而且图像活动变化能展开情节,更易引学生入情入景,更能激动人、愉悦人。例如:在教《西风胡杨》这一课时,笔者就借助投影向学生展示茫茫大戈壁滩和戈壁滩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西风胡杨树的景物。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既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又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从而产生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国之情,于是更能体会到文中像西风胡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以及那种坚忍不拔的刚强意志。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可用音乐渲染形象法,来开拓意境,造就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如教《怒吼吧,黄河》,笔者板书课题后,告诉学生:“今天给你们听一首歌好不好?”学生们听后马上激动起来。顿时,课堂里回荡着激昂雄壮的歌声——《游击队歌》,歌曲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乐观豪迈。游击队员们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狠狠歼敌的英雄形象便在学生脑海里若明若暗地浮现出来。歌曲完毕,笔者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似当年的游击队员,背着枪穿插于高山密林……”有的说:“我们仿佛看着游击队员打击侵略者,持枪追击敌人……”无疑,游击队员的英勇斗志和豪迈乐观的英雄形象已初步给学生们留下印象。

以图画配合教学,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图画凭借线条和色彩,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和生动美丽的景象。通过图画,学生可以观赏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梅雨潭的幽幽绿意、赵州桥的雄伟、小站的温暖春意……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多姿、祖国历史的悠久灿烂、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而又富于献身精神。教材中的这些形象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发掘文章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广泛联想,掀起情感波澜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欣赏和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引导他们入境,把课文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内心的体验,使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锡林郭勒草原》一课描写了草原特有的秀美景色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教学时,笔者通过热情描述草原美丽的风光的挂图让学生进入生动的假想性旅行,把同学带到了天空晴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到处是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的草原上。这时,动人的景色和热烈的情绪使学生们形成了学习新课文的内驱力。于是,大家带着探究的心情进入课文。笔者又引导学生抓住草原景色的特点谈感受,既谈作者的感受,也谈自己的体会。这时,学生的内心在草原上飞奔,大家仿佛听到如今草原充满生气、充满活力的景色,仿佛听到了羊群的欢叫,蒙古族人民高亢的歌声……于是,他们发自内心地赞叹:“祖国河山太美了!我们的民族多团结啊!祖国真可爱!”学生们不仅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也升腾起一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三、抓字、词、句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抓住感情脉络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外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味。《明天更辉煌》一课作者写道:“斩荆棘,破巨浪,前进的步伐不可挡。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斩荆棘,破巨浪”是什么意思呢?这一句话又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笔者抓住对“斩荆棘,破巨浪”这一个句子的解释,使学生明白了整句话,甚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斩荆棘,破巨浪”是说在香港回归的道路上有许多的困难险阻,但都被我们克服了。这句话也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里,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拥抱时的泪水”是香港回归时人们因兴奋喜悦而流出的泪水,表明了他们激动无比的心情。通过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学生懂得了本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凡卡》这一课是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内容较深,篇幅较长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紧扣文章的中心,就会让学生较快浸入课文的角色,从而高效地学好这一篇文章。笔者在开始讲课时,运用如下的导语引入新课:《凡卡》这一课,作者借凡卡写信给爷爷这件事来叙述旧俄时代穷孩子凡卡的悲惨命运。在文章中,有作者的叙述,有信的内容,又有凡卡的回忆,你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吗?在学生找出中心句后,继续引导:在信中,凡卡为什么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呢?学生从这几句话出发,带着疑问、重点来理解课文,以疑促思、以思促学,还可以提挈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的手段,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情,教师本身先要“情动于衷”,这是十分重要的。相反,如果教师无感情,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学生看不到丰富形象的表情,听不到抑扬顿挫的声音,又怎能引发求知欲与激情呢?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开掘作品的主题,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基调,联系实际,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和全副感情来丰富和补充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意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以感人的语言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强烈地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学生情动意会,得到理智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笔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邱少云的形象作了详细、准确的分析,让学生知道邱少云是个视死如归,为了祖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战士。范读课文时,笔者特别注意朗读的感情。当读到烈火烧身这一段时,对邱少云的动作描写笔者读得果断有力,对其神态描写笔者读得坚定、毫不动摇,对其语言描写笔者读得豪迈、高亢。学生们听了笔者的表情朗读后,十分感动。当他们再次朗读时,不像刚读时那么干巴巴了,而是充满了感情。

教师应在教学中继续探索、研究,务求更好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创情设景,以情动人,引起学生的共鸣,优化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语文。

[1] 徐光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J].时代教育,2012(20).

[2] 王小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探讨[J].教师,2011(21).

猜你喜欢
凡卡感情笔者
《凡卡》续写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