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2014-04-17 04:24江传绪
教育观察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数学

江传绪

(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重庆,4009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设施的改进,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成为上课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片面地使用信息技术却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运用中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使用中代替了学生操作,阻碍了学生自我体验数学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无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的改善,利用信息技术上课成了每个老师的必要选择。然而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新意,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末倒置,失去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原本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与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课件展示通过拼、剪把三角形转化成平四边形的过程,虽然学生也会利用推导公式的公式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但是很难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相关联的数学问题。老师把探究的课堂变成了接受式的课堂,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技术的声、光、色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理解与掌握

由于小学生的大脑皮层对兴奋的抑制能力较弱,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过多的影音来辅助教学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的效果。一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追求背景设计的华丽,插入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动画,同时频繁地跳转切换画面,甚至配上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大段标题、背景和音乐。这种只求装饰不求效果的课件往往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于需要关注的蕴含着潜在教学内容和关系的对象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涵反而理解不深。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的数学广角中的“排列与组合”时,设计了数学迷宫故事,先让学生看了一长段的动画视频,讲了一长段的童话,才引入数字排列来找回密码打开迷宫。孩子更多地关心故事中的情节,而忽略了数学本身的学习。相反,如果直接引入:“你能用1、2、3排列出多少个两位数来?”学生直接就注意到了要学的内容上来,既可减少老师大量的时间做课件,也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很快进入探究的状态。

二、让信息技术有效使用的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有效使用呢?笔者认为在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拓展思维、感受数学美等方面都需要积极分析教材内容,合理选择信息技术使其得到有效使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性影响,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平移和旋转”的学习活动,用信息技术出示物体的录像,开窗的运动、开冰箱的运动、观光电梯等物体的运动,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从“生机勃勃的森林小动物”晨练情景引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体验和理解平移和旋转。这堂课一开始的设计就将学生的求知欲完全调动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而信息技术正是在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图片展示、动画等有效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克服动手操作的局限,帮助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中,学生动手操作把圆4等份、8等份、16等份拼成学过的图形后,还是很难理解由圆转化成的图形是近似的长方形。这时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示圆剪拼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并用动画演示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境,有效突破了学生操作中的局限,既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圆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动态感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极限思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建立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模型,使信息技术成功地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培养训练过程必须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信息技术可以以“动”的形式模拟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教师巧妙引导和重点点拨下,进一步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时,教师先通过课件演示汽车车轮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开动情境,并配上抖动难受和平稳舒畅的音乐,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学生在思考后就会发现原来车轮做成圆形是利用到车轴到车轮边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原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圆,一中同长”的深刻含义。再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可先通过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在学生已掌握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在电脑上给出若干黑色、白色的棋子,这些棋子都可用鼠标随意拖动。教师要求4个人为一组,发挥想象,把这些棋子按照“一定、可能、不可能”进行排列,并给同组的伙伴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们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求越自由奔放,越新奇越好。学生们踊跃发言,不拘一格,你是这样摆的,那我就要想出不同的摆法,看谁又多又好,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平台把不同的摆法调到大屏幕上让其他学生看,该学生有成就感,而其他学生在认真听取别的小组发言的同时,也能受到启发,从而能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新更好的想法,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提升。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传输速度,增强学生的信息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汇报每组统计的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中电子表格的求和公式,在瞬间快速算出全班同学的统计结果,发现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次数是差不多的。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快速传输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从而避免了学生去计算而浪费时间,提高了本节课重在理解可能性大小的教学效率。

再如,在教学“认识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古人墨子的图片并配上语音“圆,一中同长也”的话语,让学生跟着一起读。学生感受到从古到今我们都在研究圆,古人的成就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这有效地突破了时空距离,不但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了数学文化,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凸显生活中的数学美,震撼学生的心灵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它的简洁美、符号美、统一美、抽象美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也许很难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声、色、形等功能与优势,播放邰丽华等表演的《千手观音》视频,学生在观察想象一双双金灿灿的手臂运动画出的一个个动态的圆,并在寻找圆的半径的活动中体验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圆的对称美、画圆的动态美和舞蹈的艺术美。这有效地刺激了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数学美的享受,彰显了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盲目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仔细研究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去表现教学内容,寻求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 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

[1] 陈祥彬.开展优质课研究与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数学教育,2012(10).

[2] 吕效国,姚海波.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与误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12).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