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弋里
(桂林市第四中学,广西桂林,541004)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陈旧一直以来是阻碍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块绊脚石。许多教师都习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全无,语文课教学效果不佳。这样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读文教学是通常所说的“阅读教学”,所以读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和突出“提高阅读能力”这个中心。阅读能力是个集合概念,它分别由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阅读技能这几个要素组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缺少或者薄弱,都会影响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因而构成阅读能力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要重视认真培养、严格训练,以实现读文教学的目标。读文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示范性读文课,也叫教读课。教读课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的知识点需要教师点拨、启示,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另一类是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课内自读,即学生自行阅读学习,是一种深层次的智力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去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要靠阅读实践,自读是一种阅读的实践和训练,学生通过自读的实践,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自读课文与讲读课的侧重点和要求不同。示范性读文课,教师通过规范性的读文教学,教给学生读文的知识、方法和规律,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课。自读课文则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课文,要独立运用从读文课中所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去感知、理解新的课文,在自读中印证、检验、深化所学到的知识。在一个单元中,自读课文一般编排在教读课文后,可见自读课文也成为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是单元教读课文的扩展和补充。
由此看来,教读课文重在教师指导、启发,自读课文重在学生的自主读文、自我领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教师就要按自读课文的特点去组织教学。
自读课文,要求重在自读,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和参考者,要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练习、作业,自觉主动去消化和运用知识,成为自读课文的主人。一直以来,不正确的观念影响着学生,上课教师讲什么就说什么,不注重思考过程,只是一味地听结论。笔者在支教工作中发现,边远地区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这种现象要比城市学校多一些。学生被动接受,墨守成规,抑制了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所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思维是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以指导人的行为的整个活动过程。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进行活动完成任务的有效的个性心理特征。”[1]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只能以他所进行的具体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语文能力为尺度。能力以知识为基础,但知识本身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变成能力除了自身的素质起作用外,还须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就是训练。训练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训练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自读课文,也是训练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由教到不需要教的重要环节。自读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教师“简讲课”,应以学生的训练为主体,教师则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有这样的论述:“教师教学生也是人与人的交际,‘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我有个朦胧的想法。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2]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什么时候讲,在什么时候不讲,该讲时讲些什么,怎样讲,不讲时该做什么,怎么做,我们要依据不同课文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此,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以下四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这四种教学形式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是以让学生能自主探索的主导思想进行教学的,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为了便于分层次讨论教学形式的开展,教师需要在课前点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感悟和提问。课堂教学则针对学生课前提问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议是重点,可以各抒己见,教师起点拨的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改变过去只听不说的现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突出特点在于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新观点、新见解。创新思维的训练恰好能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笔者在教学《伤仲永》这篇自读课文的时候,就先让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如:仲永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何其后来“泯然众人”?课文前后两部分构成哪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何作用?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仲永,你如何面对父亲的行为?如果你是仲永的父亲,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是否存在着类似仲永的现象?笔者发现,通过讨论后,许多学生都能一反常规,独立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也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获得了有意义的人生启示。
讨论可以分层次分小组进行,然后自主回答。教师的问题设计也应分为语文能力较弱、语文能力良好、语文能力较强这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选择讨论的问题,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各得其所。这种课堂教学形式能使课堂活跃而有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别人的正确意见,又要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严格按照客观标准分析事物,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照搬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对问题作出结论。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这样的讨论过程更具有针对性,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这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达到此要求。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各类文体的自读课文的教学。
有的教师把自读课当作“简讲课”,还是用讲读课的手法进行教学。笔者曾在青年教师比赛课上观摩到自读课文《你是你的船长》的教学,授课者就将这篇自读课文当作了“简讲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其实《你是你的船长》是一篇语言准确、感情强烈的演讲词。学生通过学习,既能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又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在进行这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畅谈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交流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并质疑,甚至可以结合实际举出相关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可以顺势设计成一场辩论,教师从学生的辩论发言中加以引导,促使他们的思维运转,让学生不仅读懂家长的心声,也明白生活中要善待他人,要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道理。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辩论过程中就完成了。
这种设置辩论现场的教学形式,特别适合议论文文体的自读课文,运用辩论式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又可以锻炼学生严密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发展智能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获得、智能的发展,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实现。而知识竞赛抢答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
竞赛抢答的形式,可由必答题、抢答题两部分组成。题型则有选择题、简答题、思维拓展题等形式。在抢答的过程中,分小组或个人积分,只要本小组或个人回答正确,即可累积一定的分数。结束时,教师按积分的多少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这种教学模式较适合于说明文这类文体的自读课文教学。
竞赛抢答模式的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阅读课文,这就满足了自读课文重在学生自读的要求,能让学生充分读文思考,能将曾学过的知识自觉消化和运用。其次,它能使教学简明、生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简明,即教学过程逻辑严密,避免了累赘重复,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生动,即形式活泼,能充分提高学生思维兴趣,学生乐于接受。很多学生为了在竞赛抢答中发挥出色,他们在课前已经自主将自读课文从各方面分析透彻,当课堂上教师提出相关的竞赛抢答题时,学生能很快进行思索释疑,较之由教师给以现成答案更适合训练学生思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
笔者曾在教授《从宜宾到重庆》这篇说明文体的自读课文时,就采用了竞赛抢答式教学形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较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尽己所能充分地阅读理解课文,然后课内再用竞赛抢答的形式检验、巩固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篇自读课文课堂竞赛抢答设计如下: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山水风光?
2.课文中介绍了哪些风土人情?
(每人只需回答出其中的一个例子,所举例子不能与其他同学的回答相同)
1.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谁还有补充?
2.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历史文化?
3.课文中介绍的这几个地方有哪些自然资源?
4.哪些方面经历了历史的演变?
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作比较 C.打比方 D.摹状貌 E.列数字 F.下定义
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对比
3.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A.描写 B.抒情 C.记叙 D.说明 E.议论
1.文中提到的自然资源你觉得该如何开发利用?
2.你觉得如何对待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通过竞赛抢答的这些问题,学生自然抓住了课文说明对象及其特点,也知道文章是如何来“说”的,教师也顺利地完成了说明文阅读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适合于小说、童话、寓言、戏剧等
文体的教学。课前学生将课文内容揣摩透彻后,课堂上用演小品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解、领悟表现出来,其余的同学看完表演后,根据课文内容对课堂表演发表评论,对表演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这既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所学的知识完全转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这种活泼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训练。例如《犟龟》这篇童话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下的许多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实践太少。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上,要以学生的读为主,使学生在自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3]这观点是符合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读书实践。分层次讨论教学、辩论现场式教学、竞赛抢答式教学和课本剧表演式教学这四种教学形式,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学习中都给予学生读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能让自读课文教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教学应该适合学生水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只有善于对不同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引导,对不同课文进行合理的教学形式设计,才能大面积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水到渠成了。
[1] 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6.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3] 〔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