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补白”,对课文的“二次创作”

2014-04-17 04:18:23姚玉华
教育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补白迎客松祖国

姚玉华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言里分校,江苏常熟,215556)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许多课文中藏匿着诸多意犹未尽的“留白”,给课堂教学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补白”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上取得质的突破。巧妙“补白”,实质就是对课文的“二次创作”,这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在精彩句段处的“补白”,培养感悟能力

(一)从词入手,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表现力和概括力很强的词语,有的甚至直接关联到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学中,如果教师抓住这些词来通过“补白”进行语言训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黄山奇松》一课中,学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之处时,笔者紧扣“饱经风霜”一词,进行了这样的“补白”:

首先,笔者出示了黄山迎客松的图片和一个知识链接——黄山上的松树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花败草的营养生存。它们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岩缝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缝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花败草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力量……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这棵迎客松更是经历了800多个寒来暑往。通过资料的补白,拉近了学生与黄山松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迎客松的感性认识,对“饱经风霜”一词也有了时间上的粗浅认识。

接着,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补白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饱经风霜”的理解。

夏天,( ),迎客松( )。

冬天,( ),迎客松( )。

有时,狂风( ),迎客松( )。

……

学生一个个趣味盎然,做了精彩的描述。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同学们,这就叫——饱经风霜。”学生对“饱经风霜“的理解也就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这样的补白活跃了课堂,对于学习后文的“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也是一种铺垫,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从句入手,默化表达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排列整齐、结构相似的精彩语句,列举的文本量不多,留下了诸多列举的空白,是学生仿写感悟的良好范例。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尤其是二至六小节更是语言凝练形象,结构相似,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因此,在学习了课文的二至六小节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师:我们可爱的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除了书本中介绍的之外,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式来表达一下对祖国的热爱吗?

(出示:我们爱你——____的____,____的____)

(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信,我没有一下子要求学生像课文一样说上四句)

(果然,学生自信地举起了高高的手)

生1:我们爱你——碧螺春的清香,五粮液的醇美。

生2:我们爱你——北京烤鸭的香脆,阳澄湖大闸蟹的鲜美。

(也有几位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出:“老师,我能不能多说几句?”我欣然应允)

生3:我们爱你——万里长城的蜿蜒起伏,秦兵马俑的神态各异,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敦煌莫高窟的惟妙惟肖。

……

笔者心中一阵暗喜,没想到,孩子们对祖国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课堂上才“生成”了一句句精彩而灵动的发言。这样“补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他们斟字酌句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为有了文本的范例,学生进行文本列举或省略的“补白”也就化难为易了。在无息无痕中,学生领悟并运用了表达的方法,表达能力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有效默化。

(三)从段入手,移情体验

一些课文片段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故意隐而不发,只是借助于一些含蓄的语言来表达,留下课堂学习的空白点。“补白”就要抓住这些课文片段的空白点,创设情境,移情体验人物丰富的内心,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和同学,告别自己的祖国,告别华沙城。综观全段,肖邦只言未发。老师埃斯内尔紧握他的手深情嘱托时,他感动地点了点头;埃斯内尔送他祖国的泥土时,他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出发前,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疾驰而去。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千语万言不知如何表达,他在强忍悲愤,他在强抑激动!这些,文章没有表述出来,学生能体会到吗?如果教师不去有意引领,很多学生可能就不会去进一步探究。这正如国画中的留白,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补充,还原人物的心声。教学中,笔者播放《即使你远在他乡》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即将离开祖国的肖邦,和笔者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笔者追问,当你回首望远处的华沙城时,你真的没有话说吗?其实你的心中在默默地说——

生1:“老师请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的。”

生2:“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虽然我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但我永远爱你,我会用我的音乐来战斗。”

生3:“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感受到学生渐渐读懂了人物的内心,较好地诠释了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和不舍。这样的补白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在内容叙述的基础上感悟深化,学生在移情体验中丰富了情感的体验。

二、在矛盾冲突处的“补白”,增强思辨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矛盾冲突点,却往往和文本的主旨密切相关。文本的矛盾解读需要我们在复杂多样中寻找关联,在矛盾对立中寻找相通相融。而这些“矛盾”,通常能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认知意义上的冲突和情感上的碰撞,促使学生潜心体会文本。恰当利用文本的矛盾冲突处进行“补白”,能激发学生品读文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不能深入地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疏通这个难点,笔者紧扣“扫天游峰的石梯累不累”这个认知意义上的冲突,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让他们在“你来我往”的自由讨论中进行补白。

生:扫路人的工作是很累的,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工作量挺大。

生:游客轻装攀爬石梯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拿着竹扫帚扫石级又怎能不累呢?

生:现在游客十分多,导致天游峰的垃圾增多,加重了扫路人的负担。

师:是呀,山峰如此险峻,石梯如此陡峭,石级如此之多,工作量如此之大,这扫路人的活岂能不累呢?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

生: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武夷山,所以劳动虽苦却心情快乐。

生:老人乐观、开朗,把“苦”当成了“乐”。

生:因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十分尽职,所以不觉得累。

利用文本“矛盾”,学生像小辩手一样据理力争,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学生侃侃而谈,畅所欲言。从身体的“疲累”到精神的愉快,在认知、情感的冲突下,开朗、乐观、豁达的扫路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

又如《船长》一课中“诺曼底”号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60”和“61”这两个数字是作者运用的对比方法。而在学生的意识中同样容易形成一种矛盾冲突,笔者以此为契机,进行补白,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学生很快领会船长考虑的是60人的安全,唯独没有想到自己,这“1”人之差的矛盾,更突出了船长舍己救人、忘我的崇高品质。

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借助课文的矛盾冲突,在有效的课堂讨论中进行“补白”,化解了学习的难点,活跃了学习氛围,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增强,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在结尾延伸处的“补白”,激发想象能力

“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不少文章的结尾处都仍有无限悬念。这种艺术上的留白正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而使作品产生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悠长的阅读效果。而我们的教学正可利用这种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进行个性的“补白”,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如《爱之链》结尾处:“她轻轻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句话显然是一处意犹未尽的“留白”,笔者让学生联系上文,展开想象,思考女店主可能会对丈夫说什么。乔依的惊讶、感动、感触在学生们的补白中延续着精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1:亲爱的乔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今天有一位好心人给了我们一些钱。我们有了这些钱可以继续做我们想做的事,相信我们会渡过难关的,我们也会把爱继续传递下去。

生2:乔依,我今天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妇人,她给了我一笔钱,你今天找工作顺利吗?有好心人的帮助,你一定会重新找到工作的,我们的孩子也会顺利出生,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生3:乔依,我相信我们现在的困境很快就会过去,因为人间有真情,今天,我就得到了一位老妇人的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再如学习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后,笔者让学生续写《再见小红马》;学习了《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之后,笔者让学生续写《40年后的相见》,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补白”形式。学生在续写中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结尾的“补白”延伸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文字再创造的想象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发展,使学生下笔有话可说,想象有物可托,从读懂到写作有很好的过渡,做到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中巧妙“补白”,能够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生成智慧的言语丰富文本,是和学生共同对课文进行的“二次创作”。巧妙“补白”,能让学生喷发出想象的无限潜能,实现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课堂教学境界。让孩子们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享受阅读文章所带来的乐趣,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1] 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吴淑珍.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教育评论,2000(3).

猜你喜欢
补白迎客松祖国
黄山守松人
咏迎客松
祝融峰上迎客松
我和我的祖国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30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46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