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旭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江西赣州,342300)
“教研”一词本意为教育研究,在我国的中学教育界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年代传承下来,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即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发现传统的教法行而无效、空洞无味时,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的以理论专业引领为主导的教育实践研究。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研这一主体涉及的教育范围愈来愈广,从最初的校本课程开发到之后普遍提倡的学生本位教育课程开发,再到我们现今的课堂文本教研活动的兴起,其定义从本质上讲没有改变,就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及和谐校园的发展。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教研就是以教正研,以研促教。
教研的选题范围很广,可以根据不同的学龄层次、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领导团体等方面划分。但是,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教育,才是有实效意义的,我们提倡将课堂作为教育研究的主阵地,就是为了可以将研究的结果做出有意义的整理,反馈到课堂的教学中[1],有其相应的实践意义。那么教育的选题就有了研究的价值。选什么样的题目我们不能确定,这和各地的科研水平、生源状况、教学层次的分布有关。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可以改变教材内容、改变教学规律、改变教学进程。教育研究者是教育中的旁观者、指导者,而不能运用自己的特权去干预教学的进程、左右学生的想法,否则是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没有教育道德的。
当前,中小学教研领域普遍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教研脱节”;“教师会教不善研,专家善研不会教,专家不进课堂,教师不搞教研”;“专家忙着收钱搞讲座,老师忙着交钱听讲座,谁都没空搞教研”的尴尬现象。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只是流于形式的听评课,敷衍了事,作秀摆场,既无章法也没实效,而胡乱点评,媚尊抑卑,或互相吹捧,或合力狠批的风气却愈演愈烈,甚至这种本来应当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学术争鸣活动还成了某些人张扬所谓权威的手段。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是个人多、会多、考试多、学习多、限制多、任务多而就是钱不多的职业。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各项教学工作繁重,升学压力大,身上各种无形的“枷锁”太多,教师没有多少时间专心搞教研,因而会教善研的专家型教师凤毛麟角。甘于平庸而不思进取的教师大有人在,许多从教者只是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并非当作事业来热爱并为之奋斗。同时,各行业职称评审的腐败,各种学术研究类杂志的市场化经营,代写代发论文职业的兴起,学术的随意代理和放任造假,某些戴着官帽的所谓学者专家的泛滥,一些无厘头的学术报告和名师讲座,教师之间在专业与技能上的相互鄙薄等复杂原因,更是加剧了当前教研学术活动的混乱。因此,许多教师不爱教研,不会教研,也不想搞教研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是而观,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切实长效且规范健全的教研管理制度,教师摆脱不了各种形式工作和形象工程的束缚,那么教研活动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曾有人说,无权位卑、善教爱研的普通教师搞教研是吃力不讨好,当官位尊、处在管理层的老师搞教研则是得好不吃力。
随着新时代篇章的开启,教育的社会意义逐渐加强,学生不再满足于修身的学习需求,教育本位的应试教育逐渐开始转型。教师,这种以传道、授业为职能的古老职业,也在教学方式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中小学的教师面临着由职业指向型向教研结合型转变。教育研究在教学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其具体过程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2]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中,教育研究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失理论体系的规范,教研工作开展进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解决方式上有着很多问题,比如主观性过强,全凭教师的经验来论断教育研究工作的合理性,层次划分不合理,常常在一个层面出现教研进程的滞留,相当的时间内得不出教育成果,在教研成果的评价方面缺少理性指导等。
所谓的专业引导就是指在中小学中设置职能完善的教研组或者教研科室。虽然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中都不乏这样的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置的专业性较差,往往是由年轻的任课教师兼职负责,由行政领导直接引领的科室人事模式。这样的模式将一线教师置于了科研之外,一手的材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行政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研究的课堂课程设计开发中又缺失专业性的指导。中学应该给予教研工作合理的人事配置,在教学工作中多多接受好的意见,与其他的学校合作交流,定期举行教研成果展示交流的活动,邀请一些教育学者来到学校,进行考察讲演,提升学校教研方向的专业引导意识。
教育求实,教学求真,这样的方针从教育者们走出师范院校起,就一直是作为教师的人耳边的叮咛。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教育者更应该尊重教育求真务实的理念,因为教研的选材是源于教育的实际,课堂是教育的直接反应,课堂是教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教研源于课堂,最终的结果还要反馈给课堂,真实的课堂是教研数据的直接体现[3]。毋庸置疑,教育科研的理论最终是指导并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教学实践则是检验和完善教育科研的理论,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多年前,笔者作为家长代表曾就“小学生劳技课家务能力培养”的一节课程进行了观摩,负责的科研带头人作为教师进行课程指导。为时两个课时的观摩让笔者的感触比较大,教研的目的是了解当今小学生的家务能力,并在今后的指导中如何作出指导,达到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体现出了实效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不强,这一点在课上就有了直观的体现。孩子们对教室(活动室版式)中的家务工具归位、清洁的顺序不熟悉,可见在家庭中没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合作意识尤其薄弱。得出了这样的数据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做出分析,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采取了合作互助、模仿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开展了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直观的体验上有了一个冲击。这样的教研模式体现了课程的本真,是优秀数据的直接来源。
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同样也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将调研内容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以课程为主题,以活动为辅助,目的是让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进行标准化测量,并备案反思,让今后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教研的有效方法,需要教研小组或科室的通力配合。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校本优势。例如促进高中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这一调研主题,其调研目的很明确,建立有效的课程结构,培养当代学生对古典文学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在紧张的课业生活中陶冶情操,树立爱国主义的人文情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学生通过活动及网络宣传、多媒体平台了解当地的自然及人文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将课程与教研诉求充分结合,体现出教研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以课堂为本位的教研工作其实不是很容易开展,传统的教研活动有着很强的程序性。比如进行问卷的设计,经过有效性的评定后发放到研究对象的手中,做问卷的解答或者访谈法得到问题的回答,再结合之前作出的文献综述中的有关理论,最后经过SPSS等一类的问卷软件统计,经过电脑的分析得出成果。每一步都是经过计算的,但是,这样的教研方法,只是一种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而已。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是一个很丰富的存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共融的场所,真实的课堂氛围不是单一的问卷、数据可以反映出来的,学生对课业的情感态度是不好把握的。
这样一来,怎样在课堂的教研中体现研究本身的程序性呢?在教育研究之前,导学稿的设计很重要,导学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隐形的,毕竟学生的自主性一般比较强,即使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也能了解课程进行到了哪一个步骤。而且根据笔者对导学稿的使用了解,导学稿很适合用于教育研究的目标设计和过程体现上。比如在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养成这一调研中,笔者给出的设计就是出具一份导学稿,给任课教师一些理论指导。在具体的操作中,涉及很多情感态度的认知行为,这一点也是在导学稿的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因为考量达到标准都有一定的设计,所以课堂的记录很完整,得到的数据很有代表性。
合作学习的方式反映的问题很具有现实意义。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希望得出真实的教研效果,不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共同学习,教育者在一边进行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彼此的交往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是最真实的。笔者在观摩中学生化学实验课的时效性教研的课程时,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进行化合反应的学习时,对知识点的掌握其实并不扎实,但是大班授课就存在这样的弊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及时。所以在之后的实验课进行时,好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过程掌握得不好,实验进行过程很慢。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组合作的优势就显示了出来,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接受力比较好的,就会帮助同组的学生进行实验,起到了一定帮助指导的作用。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业程度有一个真实的掌握,并且反馈到今后的教学中。
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反馈给课堂,所以教研的过程要注意实效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误区所在,给予广大的教师同僚真实的教学场景重现及教学经验总结,最终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1] 崔琦超.浅谈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及教师定位[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2):38-46.
[2] 〔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76.
[3] 〔美〕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