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娟
(德州学院思政部,山东 德州 253023)
论受众心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安玉娟
(德州学院思政部,山东 德州 253023)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加强受众心理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我国受众主要表现为求实、模仿、从众、求新、逆反等心理特征。教育者应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受众心理的互动优化,注重因势利导、榜样引导、过程体验、隐性熏陶等教育形式与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受众心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群众容纳、接受并成为他们日常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而理论或观念被大众接受和内化的程度,取决于其满足大众实际需要的程度。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加强受众心理研究,因为“任何高明的传播者,任何传播活动,只有尊重受传者,了解受传者的接受能力和受传心理,才能使传播不仅进入受传者的耳目,同时也进入心、脑”。①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期待,期待心理使人们在接触事物或接受信息时,如果其和自己的期待相吻合就很容易接受,否则则排斥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接受。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为群众接受并内化,关键是看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是否契合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要。
第一,受众心理是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方案的依据。一种思想、观念、行为的改变,需要一系列条件,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受众接受,除了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之外,关键就是理论能否满足受众心理了。某些隆重推出的会议或活动,参加者往往心不在焉,或中途离场,甚至找人顶替;而有些活动参加者则全身心投入,即使散场也意犹未尽,不愿离去,如于丹的《论语》讲座,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受众心理,能否满足受众需求。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工作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受众心理为依据,否则我们的工作就成了无的放矢,难以取得成效。
第二,受众心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要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演变的动机主要有三种,即寻求意义、适应和自我防卫。③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教育、认知水平和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他们对同一信息或事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教育者选择的教育内容或方法无法让受众感受到其对自身的意义,也不能帮助受众更好地适应社会,受众就会采取忽视或者表面上接受而内心不变的对策,甚至采取抵触或者敌视的态度。所以,在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受众的心理状况及其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适应受众心理。
第三,契合受众心理的程度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行动的指南。从我党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来看,当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与受众心理相吻合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好;当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与受众心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就受到极大影响,受众在心理上往往产生抑制感、厌恶感,甚至思想政治工作本身都受到群众质疑,工作者的形象也被歪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符合这一规律。
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职业、经济地位、理想追求不同,每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不相同。但在同一时代生活的受众,由于受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尚的影响,面对诸多问题时,往往表现出类似的心理特征。当前,我国受众主要有如下心理特征:
第一,求实心理。求实心理有真实和实用两方面的含义。受众希望了解事物的真相,希望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不愿意将自己有限的时间耗费在空洞的说教里或者感觉不真实的内容上。他们期待教育者宣传的理论能够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能够给予恰当合理的解释,并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受众对那些能够合理解释现实社会的理论更容易接受,对直接有助于自己解决现实问题和精神困扰的信息更感兴趣。如果受众发现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有太大的出入,一些教育者本身也不按照自己宣传的理论行事,受众就会感觉教育者宣传的理论不真实,不信任感会随之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受众有可能泛化并形成心理定势,对后续宣传教育的所有内容都产生怀疑和抵触 。④
第二,模仿心理。模仿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学习的重要途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⑤受众通过对他人和事物的模仿,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获得满足感和快感。
第三,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作为个体的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心理是人类集体生活的结果,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自我调整的产物。个体只有得到周围的人或团体的认可,才能共享信息和资源,才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因此,个体为了不被排斥或被边缘化,需要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或动机,以实现自身和群体的一致性。而群体的意见或标准往往通过群体中的领袖来表达。因此,加强社会领导层和精英阶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全局意义。
第四,求新心理。求新心理指人们总是乐于接受新颖的、少见的信息,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东西越新,人就越有满足感。这种心理一方面造成个体关注新鲜的东西,期望信息的内容、表现方式、结构、材料等都具有新颖性,另一方面个体也会根据信息的变化判断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五,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心理倾向。在日常教育中,教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方法或教育者的态度问题,或者教育者自身不能以身作则,往往引起受众的反感,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外,教育者还应该努力做到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适合受众心理。否则,受众不接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无从谈起。
第一,注重因势利导,对不同群体要做到因人而异。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人群、年龄、职业、环境不同,其需求状况、心理特点各有不同,因而教育的侧重点亦应有别。儿童认知有限,缺乏完整而独立的判断能力,但模仿能力很强,对他们的教育要做到指示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清楚明了;顺应儿童对英雄人物向往、崇拜心理,编写适合儿童特点的图书、话剧、动漫,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导他们;充分关注儿童的模仿心理,家长、教师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让他们在喜欢的游戏、娱乐中去领悟美与丑、是与非。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一本正经,不喜欢板着面孔一味说教,也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活动,存在些许叛逆,但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及模仿性,对他们的教育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活动,通过优秀的影片、图书等媒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利用典型案例、辩论赛,激发他们思考、辩论、比较,引导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通大众的求实心理最强烈,他们更关心日常问题,谁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们就容易信任谁,就容易接受和相信谁的理论,应该通过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入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中间阶层一般受教育水平较高,思辨能力较强,他们更看重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重视社会组织框架及其运行规则是否和理论相适应,对社会中间阶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注意宣传社会运行规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契合度。
第二,树立典型形象,以榜样引导受众。作为社会人的受众,融入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模仿他人,尤其是模范者和领袖的行为。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典型形象,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受众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树立的榜样要符合生活常识,也要符合受众的期待,避免不切实际的一味拔高。为了工作不顾父母妻儿的先进人物,完全没有缺点的典型,固然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让受众感觉有悖常理而不真实,高高在上而无法学习,失去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典型人物要有血有肉,要让受众感觉真实、可亲可敬,才能真正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受众在实践中感受理论效用。一般来说,受众对事物关注的程度,主要受事件本身与其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自己情绪、心态、主观兴趣的影响。当前受众讨厌强行灌输的方式,不喜欢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方法,对一味拔高某些人或事的宣传教育敬而远之。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思想性于活动中,寓教育性于服务之中,受众在活动中和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能深入人心。
第四,采用隐性教育,给予受众辨别选择的机会。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相对的,显性教育可能会引起部分受众的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没有人愿意被动接受别人的教导和观点,人们更喜欢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作为“社会人”的受众,存在理性和情感、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个人与其他人的矛盾,也不可能指望用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就能使其从内心接受引导。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在提供大量真实信息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利”,引导受众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找到理论与受众心理之间连接点,做到理论同群众的兴趣、需要相结合,才能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
注释:
①王为杰,《传播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②丁柏铨,《新闻舆论引导方法论》,《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54页。
③韩江萍,《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的传播模式与心理依据析》,《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39页。
④李伟民、戴健林,《应用社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⑤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⑦孔子,《论语·子路》。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Audience's Psychology
AN Yu-juan
(Dept.of Ideology and Politics,Dezhou University,Dezhou 253023,Shandong)
To popularize the syste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the research into its audience's psychology must be strengthened.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the system,the audience on China mainland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the followi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ir realism,imitation,conformity,innovation,and resistance.Educator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its audience's psychology,and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al for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best of specific circumstances,guiding by means of good examples,experiencing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popularization process,and educating implicitly.
the syste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popularization;audience's psychology
D643
A
2095-3771(2014)04-0039-04
安玉娟(1972-),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