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困境与路径研究

2014-04-17 04:13郑国诜王雪专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建调整转型

郑国诜 王雪专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困境与路径研究

郑国诜 王雪专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为响应国家高教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获取最优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实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转型意味着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面临内涵建设践行难、模仿容易创新难、理念虽好落实难等困境。摆脱困境需要形成由“管理型”到“治理型”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建设“科学发展型”的领导班子,培育“双素质型”的教师队伍,发展“关联型”的学科专业群。

学科专业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困境;路径;转型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的致辞指出: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其中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 “专升本”的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实现由专科向本科转变之后,还要与老牌本科院校及其他高校进行“错位竞争”,在内涵上实现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的教育教学都要围绕学科专业而展开。①学科和专业建设不仅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兼具战略性意义。②转型意味着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它涉及新专业的设置、过时专业的淘汰和现有专业的内涵建设。在转型背景下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面临的困境及其路径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是转型发展的需要

(一)学科专业调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是“高级技工荒”问题凸显,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根本原因是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造成的。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主要依靠低工资、低附加值、高能耗物耗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客观现实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3.9%的占比。产业结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它的调整和升级必将通过技术结构的改变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便要求有什么样的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新建本科院校在高校中的生态位决定了它们更需要转型,学科专业调整也更显必要。

(二)学科专业调整是提高竞争优势的需要

我国一千多所本科院校基本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1999年9所首批“985”工程名校联盟(C9);第二层为其他30所“985”高校;第三层为112所“211”工程高校;第四层为具有较长本科办学历史的本科院校,它们一般都有硕、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五层为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它们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少数院校的个别专业近几年已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我国本科高校生态群落的最底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即便是老牌本科院校,属于研究型大学的比例也不高,大多数院校属于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路径选择时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但受各方面资源条件的限制,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这从“两头高中间低”的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可以管中窥豹。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985”和“211”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为44.3%。有报道指出,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不顾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一些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的学科专业,结果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③未来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将具体表现为学科专业的竞争。④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终结,无力培养经济社会亟需的高层次技能人才,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能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奇缺”的现象。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抓住转型发展的机遇,改变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并进行内涵建设,走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道路,与老牌本科院校形成错位竞争,寻求自己的生存立足之地,拓展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获取最优的发展位置。

(三)学科专业调整是响应国家高教改革的需要

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教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建设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支持职业院校设置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决定》和《规划》为地方本科院校指明了转型的方向,也对学科专业调整做出了要求。整体转型与局部转型是转型的两种形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实力决定了它们是整体转型的主体。

二、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的困境

(一)学科专业调整牵扯利益关系,内涵建设践行难

早在2001年教育部 《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就指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改造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学科专业调整牵扯到高校内部各主体的利益,面对转型新要求,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反应。(1)新建本科院校向来重视学科专业调整工作。因为高等学校是按照学科专业进行招生的,而学生数量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经费的多少。本科专业设置和批准要经过申报和高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需要的时间较长且难度不小,因此院校层面有一种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容易获得批准就立项建设什么专业的倾向。新专业设置的困难使得院校不愿放弃已经到手的专业,即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也不舍得撤销。学科专业的实力会影响院校的声誉与知名度,所以学校层面也重视通过对现有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实力,但具体还需要院系和一线教师的配合与践行。(2)院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科专业,各学科专业点在人员、梯队、设施设备等方面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要求,学校也主要按照学科专业进行资源分配。学校优先发展什么学科、建设什么专业将对院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个院系都会尽力说服学校发展所在院系的学科专业,以便获得更多的学科专业资源。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要根据行政部门的一位科长的理解和意图来进行学科建设是常见的情况。⑥因此院系会把学科专业的成功申报、设置放在首位,而把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放在其次。(3)教师更乐意“以师为本”,搞自己喜欢的研究,上自己熟悉的课程。学科调整特别是撤掉原来的学科,教师就要改变科研方向,这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对科研成果有严格要求的职称晋升难度加大,对该学科投入越多的教师损失越大。专业调整必然要求改变课程体系,很多“驾轻就熟”的课程被新课程取代,不少教师又得“新手上路”、投入大量的额外精力。学科专业调整必然引起教师观念更新之痛、利益调整之痛,有多少教师会积极主动践行?总之,从学校层面到院系层面再到一线教师,学科专业调整牵扯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些关系没有理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就难以形成。

(二)学科专业与老牌院校形式上趋同,模仿容易创新难

新建本科院校因为缺乏本科的办学经验,在学科专业调整过程中,往往是先学习老牌本科院校的做法后借鉴。(1)在管理架构方面的模仿。模仿老牌本科院校三级管理模式,增加二级学院设置,形成大学(学院)——二级学院(系)——系(教研室)的管理层级。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专职教师队伍总体实力不强,层级和系室的增加,造成有的系、室教师就三四个,力量太单薄,难以形成团队;有的把关联性较大的学科专业分设在两个二级学院,比如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甚至出现类似管理学院和旅游学院并设的情况,导致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联系被打破,教学科研资源难以有效共享,造成人为的学科专业壁垒。(2)在教学科研与激励评价方面的模仿。许多新建本科院校设置与老牌本科院校相同专业时,基本照搬它们的课程体系,一样使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科研上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激励评价方面也参照老牌本科院校的相关方案,比如:学术论文分A或B类、专著或教材按国家级权威出版社或国家一级出版社分等级、科研立结项或科研教学成果分级(国家级、省部级或市厅级)按一定标准进行奖励,职称评聘时必备一定数量和标准的论文与科研项目,学科专业带头人也有类似的评选要求。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理论上清楚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立足区域、树立特色、服务地方,但因为外部宏观政策导向、自身内部体制问题、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禀赋的限制,学科专业建设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做法,很难进行实质上的创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招录取顺序总体上是先本科后专科,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岗位招聘和研究生招考一般都要求具备本科学历,因此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总体还比较有保证,院校生存压力较小,创新动力不足。

(三)政产学研合作难深入,理念虽好落实难

政府结合实际出台政策为政产学研互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导向,一方面发挥院校的智囊作用、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培植税源;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整合科研力量,一方面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并通过服务获得外部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一方面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人才培养储备人力资源。政产学研通过互动推进合作深入并各得其所,但这还只是一种愿望,理念虽好落实难。主要问题在于:(1)院校的期望和教师的实力不匹配。新建本科院校渴望尽快提升科研实力,希望能够多方面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成为当地的研发中心,扩大影响力。但是源于升本前的那些教师很少从事科研工作,有的也呈散兵游勇的状态,缺乏科研锻炼,学术水平不高;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么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悉,难以找到通过科研服务地方的切入点,要么缺乏应用研究,需要一段适应期。总之,具有较高学术声望或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欠缺,仅有的科研力量尚未整合成有实力的科研团队,服务地方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院校希望改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并因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但因为教师缺乏应用研究能力又存在惰性,在本身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要带领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往往不尽人意。(2)企业与地方政府存在思维定势和高攀心理。企业和地方政府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也跟专科阶段一样基本不做科研,对院校的科研能力普遍持怀疑与观望的态度;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时确实需要前沿技术,要求动用的一流的实验设备是新建本科院校所没有的,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它们存在通过攀上名牌院校一揽子解决发展中难题的心理;地方政府也具有组织特性,它们也想通过与名牌院校合作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也有方便找托词之嫌,在问题没能理想解决时可以拿名校来当挡箭牌。由此可见,企业或地方政府都还很难主动或愿意首选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自己研发工作的合作伙伴。(3)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政府尚未出台支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政策,对相关课题的资助力度偏小,比如2014年某市社科规划项目一般课题资助经费每项才300元;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跟所在地的政府一样是厅级,由于官本位作祟,很难拉下面子争取政府支持院校和行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院校也无力在校企合作上进行大量投入,企业也缺乏与院校合作的主动性,加之课题管理办法中关于劳务费的不合理规定造成教师因科研需要的加班具有义务性质,压制了科研积极性,多种因素影响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

三、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的路径

(一)形成由“管理型”到“治理型”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我国学科专业长期采用“管理型”的调整机制,即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简称《规定》)执行。根据 2012年教育部发布取代1999年的《规定》: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未经备案或审批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撤销专业需由高校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为督促高校提高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规定在推迟评估期间或结论为“暂缓通过”和“不通过”学校的整改期间,采取限制或减少招生数量、暂停备案新设本科专业等限制措施。这种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能够方便国家对专业设置和调整进行总体统筹控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高校生态的变迁,这种模式难以保证社会、企业或受教育对象的利益,也影响高校自主性的发挥,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科专业调整需要由“管理型”转向“治理型”。(1)完善学科专业评估机制。学科专业的评价主体要从单一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走向多元,要进一步发挥专业评估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作用。构建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进行分类评估,对新建本科院校加大 “市场需求前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权重,对“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也要跟踪评估,且要对其资金投入进行合理性及效益评估,为滚动进出提供依据。(2)探讨专业认证制度。评估是作为一种教育行政手段发挥作用的,认证则是由第三方进行、对于高校所设专业的一种社会公证,使有关方面确信经认证的专业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⑦一旦某个专业失去认证资格,不单影响本专业,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声誉,这样便能够发挥市场的力量促使学校更积极地考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问题、专业的内涵建设问题。

(二)建设“科学发展型”的领导班子

学科专业调整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其内涵建设能够真正实施,需要建设“科学发展型”的领导班子。它的主要表现是具备“五大意识”。(1)学习意识。申报哪些学科专业、停办什么学科专业、重点建设哪些学科什么专业,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领导班子。这就决定了领导班子不但要具备政治理论和高校管理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与人文社科知识、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避免瞎指挥,但关键还要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2)民主意识。很多高校只强调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代会的作用难以体现,广大教师的意愿得不到真实表达,久而久之就使教师对学校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学科专业如何调整也不积极主动,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更需领导推动。摆脱这种状态的关键在于领导班子要有民主意识,通过创新民主管理制度,合理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制衡机制,把学术权力交给真正从事专业教学科研的专家教授,行政权力则交给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而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做好学科专业调整工作。(3)服务意识。学科专业调整涉及师生利益,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在新专业申报前要支持院系做好前期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工作;对撤销专业的师资要妥善安置;在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时,要本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带领管理队伍做好相关服务工作。(4)务实意识。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来自老牌本科院校,他们可能不习惯或不甘心学校的影响局限于本地,便急于通过大力支持个别学科专业提高办学层次、实验室也想建成国家级重点,以图迅速提高学校实力与影响力,因此忽视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条件约束(有些新建本科院校任一学科专业平均一年发表在核心学术刊物的论文数量还不如老牌本科院校某些教师一个人平均所发表的数量,更不用提质量了),结果不但挤占了其他学科专业的办学资源,还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务实的做法是首先承认高校办学类型的不同只反映了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工不同而已,并不说明好坏,现实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次是认真考察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学科专业进行内涵建设,走与地方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特色发展之路。(5)持续发展意识。一方面是要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支师资队伍、培育一批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是不能因为迁就市场一时的需求而兴办学科专业,而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打造有生命力的学科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三)培育“双素质型”的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关键还得有“双素质型”的教师队伍。他们既要具备把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的科研素质,又要具备把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的教学素质。这就要求改革新建本科院校的内部运作方式,构建有利于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师资队伍。

1、立足应用促进科研转型。新建本科院校不具备高端的学术水平,但具有土生土长、脚踏实地的需要便利,新建本科院校要善于利用“立地”的优势去弥补自身“顶天”的不足。⑧通过建立以应用技术成果突破、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决策咨询等科研活动,培养应用技术研发及转化、科研服务教学发展的能力,改变关起门来做课题、写论文的状态。

2、加强实践促进教学转型。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到政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改变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实践能力强又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充当实训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以增强专业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培养、引进、认证、激励合一的应用型师资培养机制,导入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改变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不足的状态。

(四)发展“关联型”的学科专业群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调整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开发关联性强的学科专业群并提高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重点进行与学科专业相关联的内涵建设。

1、开发关联性强的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有一个限度,应充分考虑到学科专业之间的集中程度、相互支持程度等关联性问题。新设置的学科专业要尽可能多地从原有主干学科专业那里获得足够的资源性支持,实现不同学科专业间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共享,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关联性强的学科专业群。

2、提高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积极主动与地方保持联系,通过前瞻性、战略性动态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3、进行与学科专业相关联的内涵建设。学科专业的内涵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体系、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装备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基本要素构成。(1)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基准。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创业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方向,探索“本科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和“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双证书”和“双学位”的办学模式。(2)课程体系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盯准“应用型课程”这一重点,是抓住转型发展“牛鼻子”的不二法门。⑨课程开发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化与核心工作,应开出较多有利于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包括着眼于专业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课程;课程的变化必然带来教材的变化,应着手编制融入地方特色的实用性本科教材,逐步建立满足转型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摆脱“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课”、“该砍的旧课程砍不下去,该开的新课程开不出来”的局面,必须持续培育“双素质型”的教师队伍。(4)教学装备水平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物质基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缺少必要的专业教学设备而要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无异于纸上谈兵。应该根据学科专业规模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特别需要整合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5)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检验标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探讨更有效的理论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其次要创新评价体系,改革“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重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推行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注释:

①⑥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分别引自第3页,第139页。

②谢凌凌,《透视新建本科院校的三重发展困境》,《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5期,第42-45页。

③吴国卿、方明、陈海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00-103页。

④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1期,第93-97页。

⑤范爱华,《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之辨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第11期,第90-92页。

⑦⑨李建华,《强化科研: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年第5期,分别引自第9页,第11页。

⑧李泽彧,《高校转型发展应厘清的三个重要问题》,《中国教育报》,2014-07-15(7)。

On Dilemma and Path of Disciplines Adjustment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ZHENG Guo-shenWANG Xue-zhuan
(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 Fujian 364012,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form,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obtain the optimal posi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nee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Transformation means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disciplines.Disciplines adjustment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meets dilemmas which include the difficulty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easy to imitate but difficult to innovate,difficult to carry out good idea.To get rid of dilemmas need to form disciplines adjustment mechanism from the type of"management"to"governance",to construct leadership teams of"scientific development",to cultivate teacher teams of"double qualities",to develop"correlation"type of disciplines groups.

Disciplines Adjustment;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Dilemma;Path;Transformation

G649.21

A

2095-3771(2014)04-0071-06

郑国诜(1973—),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王雪专(1973—),女,秘书,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该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并获得龙岩学院博士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A13476S)。

猜你喜欢
新建调整转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工位大调整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转型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