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四伍
●新书评论
一般能力测试: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读《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改革的实证研究》
吴四伍
文章介绍了有关“一般能力测试”的最新研究,阐述该项研究在收集全国一手资料基础上,进行专业试测,对其结果进行效度分析,充分论证硕士研究生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考试;一般能力测试;效度
近3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有关考试内容改革的呼声却日益高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内容改革,涉及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人才系统培养问题,事关整个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科目的调整与设置更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重头戏,长期倍受关注。然而,有关研究生考试内容改革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强调政策的实施,注重专家和个体改革的经验介绍,使得改革缺乏专业的实证研究支撑,从而难为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设置“一般能力测试”是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考试内容改革的新呼声。教育部考试中心陈睿副研究员对该项目的研究,正是在深入了解国外相关项目理论,分析国内考试改革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的试测工作,通过掌握当前硕士研究生考试内容改革的需求与发展方向,对翔实的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论证设置“一般能力测试”新项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当前的研究生考试内容改革来说,可谓意义重大。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改革的实证研究》(以下简称《实证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成果,值得教育考试界持久关注。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实质是从本科毕业生中挑选具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帮助其继续深造。近30年来,随着报考人数的逐年增加,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选拔功能日趋突出。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调整考试科目,完善考试体系,是近期人们讨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改革的焦点所在。关于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内容改革讨论,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观点:
一是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可分为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基础考试科目主要强调考查外语、政治和基础知识三门;专业考试科目则强调考查专业课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考试科目起初由国家统一考试,后来逐渐演变成“初试+复试”的模式,强调在初试中除了考查外语和政治外,还要考查专业的基础知识。在经历考试科目的多年调整后,目前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综合等考试科目的实践模式代表这一改革的基本思路,成为目前研究生考试的主要模式。不过,对于基础科目考试的能力内容和目标,当前学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考查“创造性能力”的建议,这一方案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进行分类调整,强调在公共科目的设置和难度调节上做文章。首先是要求降低初试中政治科和英语科的考试难度,加强复试,以此满足研究生培养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其次是建议依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将政治科或英语科分为不同类型考试,旨在提高考生初试的适应性。
三是建议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增设新的考试科目。设置“一般能力测试”,旨在考查继续学习深造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国内开始介绍美国GMAT、GRE等考试经验。《实证研究》一书是目前讨论“一般能力测试”最详尽的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面对本科阶段五花八门的专业教育,怎样实现对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进行选拔。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不得不考虑高等教育的自身状况。当前绝大多数本科教育都是按照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学习,这使得硕士研究生考试不得不尊重以课程为主的教育现状。但是,如果在全国统一考试中按照所学课程设置考试科目,势必增加考试的成本,降低考试的效率。解决的唯一方法是设置各学科通用的考试内容,国家统一考试仅控制人才选拔的基本标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选拔。因此,设置各学科门类专业通用的考试科目——“一般能力测试”,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实证研究》一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硕士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以此为基础设置考试内容,编制试题,进行测试研究,从而得出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设置一般能力测试有效性的结论并重点讨论以下内容:
(一)我国硕士生导师对学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重视我国教育改革的国情,特别是研究生科目改革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是当下研究生考试内容改革的重要前提。该书详细介绍了研究生考试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研究生考试的现实矛盾,强调研究生改革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同时也需要实质性地突破。伴随参考人数的增加,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研究生考试正日益演变为一场高利害性考试。这一考试性质的改变,固然增加人们对考试内容改革的期待,但是也增加考试内容改革的风险。因为考生群体的扩大,使得考试改革的影响面和社会代价日益凸显。特别是,研究生考试的招生体系也面临深刻的调整契机,使得研究生的考试内容改革必须考虑所承受的社会条件。
为了解当前研究生考试的群体态度与群体利益,该研究通过对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70所高校226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细致分析,充分了解目前研究生相关群体对招生考试的相关认识。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得出有关考试的不同看法。如导师对考试方式的意见呈现不同看法,其中赞成初试加复试方式的占55.48%,而赞同学校自主招生的占27.39%,赞成导师自主招生的占11.70%。由此可见,对于考试方式存在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认识,并非铁板一块。
对于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考试应该考查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是问卷调查的重点所在。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中,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这些选项的选择比例均占总人数的50%以上,其中专业基础知识赞成人数到95.8%,而创新能力考查也超过80%。不同学科背景对于能力的认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哲学背景的受测者选择推理能力的比例高于历史学37%,工学背景的受测者选择数学运算能力的比例高于法学48.6%,农学背景的受测者选择动手操作能力的比例高于历史学近72%。通过对能力需求的准确分析,使得研究生考试改革具备更加特殊的测试和改革条件。
对于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其中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基础知识不扎实,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深感苦恼的三大问题。此外,动手操作能力差、书面表达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学习动机不端正,也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深感困惑的问题。从这些已经存在的培养的问题来看,未来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方向与对象目标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这些问题又非常具体折射出当前研究生教育和改革的真实状况,值得大家认真分析和思考。
结合各类问卷调查分析,尽管各学科背景对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整体需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是各学科的首选要求,书面表达能力是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5个学科的第二选择,外语运用能力则成为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门类的第二选择。从调研结果反思当前的公共科目设置,可以看出,专业基础知识考查和外语能力考查还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代表导师的一部分心声。但是,更多导师强调的书面表达能力、推理能力等没有在现有初试考试科目中体现,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的缺陷。从这个角度来看,吸取国外考试经验,设置一般测试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二)“一般能力测试”的试测
由于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缺乏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具有适用性、持久性和可迁移性特征的一般能力的考查内容,借鉴美国GRE、GMAT和LSAT等考试的成功经验,引用最新的心理学能力测量成果,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设置“一般能力测试”显得恰逢其时。
根据各学科门类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差异,《实证研究》设置三种一般能力测试卷:测试卷(一)适用于哲学、法学门类;测试(二)适用于理学、工学和经济学门类;测试(三)适用于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管理学门类。其中测试(一)对考生阅读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高于其他两类,测试(二)中的数学考查高等数学的内容,其他两类仅考查初等数学的内容。
选取测试样本对测试内容进行试测是该研究的一大亮点。该研究选取近4000样本对所编测试卷进行试测,试测后运用经典测量理论(CT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对考生成绩和试题反应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测试卷难度、区分度、信度及试卷长度方面的信息,并据此提出改进的措施,为一般能力测试用于实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一般测试能力”的效度检验
效度是评价测验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证研究》的最大亮点就是对测试的效度进行多重检验。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大规模考试效度研究的空白。
《实证研究》收集的效度证据有四个方面:一般能力测试三个部分之间的相关统计,一般能力测试成绩与统考初试成绩的相关统计,一般能力测试成绩与硕士研究生在读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的相关统计,一般能力测试试测考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效度检验结果,得出三种一般能力测试卷的效度较高。其中,关于一般能力测试是否能够预测考生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成绩,由于收集证据方面存在较高难度,《实证研究》近选取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在读硕士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经与一般能力测试成绩进行相关计算,发现一般能力测试成绩与在读硕士一年级的平均成绩(GPA)相关系数为0.49(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计算发现,对在读一年级学生成绩的最佳预测是考生的一般能力测试成绩+外语成绩+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成绩+本科学习成绩,由此也可以说明应该采取多元评价手段选拔录取学生。此外,一般能力测试成绩与统考初试成绩具有一致性,说明完全可以用一般能力测试取代目前的初试统考各科。
(四)创新写作评分量表
在一般能力测试中,书面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考查对象。写作试题就是专门为考查书面表达能力而设。在一般能力测试中,怎样开展写作题的评分,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实证研究》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大规模考试写作评分研究,特别对比国内外有关写作能力的详细描述,利用一般能力测试卷,对比研究了大评分量表和小评分量表的评分误差,得出小评分量表的评分误差小,且不与同一测试中其他部分成绩加总的做法,能够使考试的公平性得到有效保障。这些研究,为一般能力试测的具体设置开辟了道路。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教育系统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生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金字塔的位置,因此,硕士研究生考试内容的创新与改革,对于推进整个教育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前,教育改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但缺乏的往往不是成熟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可改革的对象和手段,而是对改革问题的深刻讨论和深入研究。诚如社会学家郑也夫讨论教育问题时指出:“变革之前需要一场深刻的争论,以去除肤浅,深化认识”。在研究生考试改革中,同样不缺乏改革政策的接连出台,也不缺乏国外成熟教育经验的介绍,缺乏的是对中国研究教育改革的深刻认识,尤其是对先进测量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实证研究》对于研究教育改革具有非常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群体一手资料的搜集
《实证研究》中一般能力测试考查内容的设置不是凭空想象,也非照搬美国研究生考试的成功案例,而是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了解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现实情况,了解我国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心理状态和对学生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设置了科学、合理的一般能力测试试卷结构和内容。
(二)强调数据的深度发掘与专业分析
开展问卷调查、试测、数据分析是考试研究的重要路径,《实证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研究者对测试数据不但运用经典测量理论进行了深度分析,还采用项目反应理论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分析。此外,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该研究的效度检验,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考试研究中鲜有出现,是研究专业化的充分体现。
(三)注意个别科目的创新与整体改革的持续推进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科目在内容上的改革创新,同时还涉及招生管理体制、考试方式、考试形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只有在改革的整体背景下,突破牵掣改革的瓶颈,才能实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一般能力测试,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它打破了目前按学科设置考试科目的思路,解决了初试考试科目繁杂的难题,为全国统一评卷创造了条件,最为重要的是它测量了导师们所希望的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必备的能力要求,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设置这一科目的考查将是我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教育改革中,考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相关考试的研究却极其落后。没有扎实的本土性研究,没有稳妥的实践运作,任何改革要获得成果显然都很不容易。因为,只有确保考试的科学性,才能实现考试改革的持续性。从这个角度上,本书作者陈睿,作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工作多年的实践者,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潜心调研,细心开展一手资料收集与分析,苦心孤诣,完成有关“一般能力测试”的相关项目研究,这对于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改革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创造,值得人们珍视。
〔1〕池银良,吴一庆.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GRE)评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3).
〔2〕林伟基.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构想〔J〕.教育评论, 1994(2).
〔3〕陈睿.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J〕.中国考试,2006(6).
〔4〕陈睿,陈瑞武,关丹丹.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设置一般能力测试的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
〔5〕马玉臣.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统考科目命题改革刍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
〔6〕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7〕陈睿.中国硕士研究招生考试内容改革的实证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郑芳)
吴四伍,男,湖南湘阴人,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考试史、历史教育与考试(北京10008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近代中学历史教育与考试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3CZS07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