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茂琅
(桂林市新民中心校,广西桂林,541000)
寒假里又把韩兴娥老师写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了一遍,这本书无论结构还是语言都显得比较随意,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随意,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来自韩兴娥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博客文章和信件,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个孩子小学阶段“海量阅读”的全过程。因为这本书,笔者改变了自己许多教学上的认识和做法。
平心而论,我自己还是蛮喜欢阅读的,不过很少读孩子们的书,觉得少儿书籍与自己的内心需求相差太远,因此平时阅读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涉及孩子们的书籍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韩老师在书中告诉我:“教师对学生读的书籍进行指导,自己必须先行阅读,否则在课堂上就失去了话语权。”要求学生阅读的书,韩老师都读深读透,她用自己的“海量阅读”为学生的“海量阅读”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的床头也开始摆放孩子爱读的和正在读的书籍:新版《中华上下五千年》、最近获国际大奖的小说系列(如《苹果树上的外婆》《五毛钱的愿望》等)、皮皮鲁系列和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及绘本……这时笔者才发现,虽然自己每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但是心灵却离他们太远太远了。从现在开始,向韩老师学习,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用自己的“海量阅读”为学生的“海量阅读”奠定基础。
在本书中,处处可以感受到韩老师对自己教学的探索和改革。虽然有些改革会有争议,但是她凭着 “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智慧和“只要对学生有好处”的信念,不断地尝试和创造。
例如:三周完成拼音教学,不要求学生默写拼音表,不要求学生死记音节,而是采用大量做法把拼音变成帮助孩子识字的工具。她将学生在幼儿园里学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给学生读,这样的识字教学非常吸引学生。她提倡阅读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听录音,采取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达到熟读、流利读课文的目的;第二步,教师直奔中心提出能涵盖全文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三步,做练习,内容包括字词、标点、句子等,其中有的是为了强化生字新词,有的是为了积累语言,有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还有的则是为了渗透写作方法……韩老师的这些做法不正为我们提供了有效语文课堂的范本吗?
静下心来分析本班的学生情况:46个孩子,90%来自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学习基础、条件、习惯等相对较差,整天吵喳喳的,静不下心学习,作业从未交齐过……我们的考试成绩从一年级起就一直“稳”坐年级倒数第一的位置,学生阅读量小,阅读面非常狭窄。记得在上《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出现了“爱迪生”一词,我问:“小朋友知道爱迪生吗?”学生有面露迷惑的,有乱答一气的,班上成绩最好的小罗很认真地举手回答:“我知道,我知道,他是美国的将军。”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不正反映出孩子阅读贫瘠的现实吗?平时的课堂上也常常因为学生贫乏的常识而没法讲下去……怎么办?只是抱怨?接受现实,听之任之?还是做个逃兵?不,我要卸下心中考试排名的枷锁,用大量的阅读来培养孩子的静气和定气,让孩子明白“静能生慧,定能通神”“读得多知道得就越多,知道得多就越聪明”的道理(这两句话已长期定格在班级的黑板上了),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庆幸的是,学校的特色班级建设课题在结题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指点,学校几位老师想延伸这个课题,就新申报了《阅读特色班级的建设》这一课题,我也很荣幸成为了其中一员。我们主要参考韩兴娥老师的做法,在课本教学的同时增加了林汉达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白话文和部分经典古文的教学。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采用的是两个月上完新课,再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白话文的方式,每个故事要求学生尽量用顺口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一个学期下来笔者不断给自己打气,要求自己的语文课堂做到“少品析,多阅读;多朗读,重积累;淡考试,重积淀”。一学期下来,学生给了我许多惊喜:班上原来说话、读书最结巴的小米(化名)同学居然在学校的朗读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他在家长会上为家长表演时自信和自豪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后进生小卢(化名)居然成了班上的背诵大王,而且衣着打扮明显整洁了;课间读书、查阅字典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期末考试成绩虽然还是年级最后一名,但是已经“消灭”了不及格,而且与排名第一的班级的成绩拉近了5分多……
学生的这些进步鼓励着我继续沿着这条改革之路寻求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我在十几年前就听过了,但是从未坚持做过。以前写过一段时间,也是因为学校的要求,不免有应付了事之嫌,有价值的反思不多,也未坚持下来。但是韩兴娥老师在教学之路上非常执著,她就是在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中成长起来的。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拼音、识字教学,还是阅读、写作教学,她都进行了反复尝试,并做了大量的记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这本书本身就是这些记录的见证。
这样的做法和精神是我所欠缺的,这个学期笔者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不小的目标:向韩老师学习,尽量记录下自己和孩子在阅读班级建设和创建有效课堂中的点点滴滴,记录我们的成长之路,不能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海量阅读受益的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是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开辟一条蹊径,养成一种开展大量课外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美文,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孩子的未来打开一扇阅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