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根
(将乐县水南中学,福建将乐,353300)
思想品德教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小到为人处世,大到国家方针政策,融汇了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常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具有胸怀祖国、关注世界、放眼全球的现代素质。在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只盯着书本,只把教材上的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而应立足社会,放眼未来,结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展开时事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定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时事政治主要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人们了解现实、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依据。
首先,时政教育符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本课程的总目标,即“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习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
其次,时政教育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时政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和新奇性的特点,特别是其新奇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时政教育,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交流,主动接受知识。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果我们能巧引时政之活水,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具体生动的个案,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就能做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再次,时政教育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当前思想品德教材所举的事例相对缺乏实效性,课本上的事例一般有这样两类:一类是典型事例,专门为说明某个理论而列举的事例,这样的事例缺乏真实性,学生会觉得不可信;还有一类是名人事迹,这些事迹虽有感染力,但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两类事例把道德、品德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不利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新知。而运用时政教学,材料往往比较直接、具体,能将抽象的理论与新鲜的时事新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一步步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其教学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促进了自身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这种教学就具有有效性,就是有效教学。时政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身边的实例分析,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将两者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其对所学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比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法律常识,时政教育就可以把一些守法、护法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的案例巧妙地引入课堂。
这是一种让学生开阔眼界、学习课外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动向的有力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好机会。每节课开始前,可由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演讲,就自己感兴趣的时事新闻谈谈个人的看法与见解,内容可包括国内国际,可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也可以是有地方特色的时事。之后,由其他同学自发进行评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学生演讲前一般都要做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编辑、撰写演讲稿,经过思考与分析,形成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努力,还要及时指出其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判断分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演讲的内容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时事与当堂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分析,那么,对于本堂课而言将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演讲、发布新闻的机会,这就在学生中间形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以新鲜的时政热点开场往往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学生关注的重大时事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作为新课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时,笔者用这样的一则时事导入新课——赵C的姓名权官司。在多媒体的屏幕上笔者出示了赵C第一代身份证的扫描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肖像和姓名这两个概念。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赵C想更换“二代证”会被拒绝?是公安机关侵犯了他的姓名权吗?学生各执一词,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开场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并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开始了整节课的学习。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课堂教学渗透是当前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将时政资源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比如在讲授《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一课时,笔者将“三鹿奶粉事件”这一案例贯穿教学始终。从导入(“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共查出了29万名肾结石娃娃,有12892名婴幼儿因食用奶粉住院治疗,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开始,首先让大家了解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说明生命健康权对公民的重要意义。接下来通过说明受害者积极上诉争取赔偿,体现了公民依法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而这一事件的审判结果——“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张玉军、耿金平被判死刑,高俊杰被判死缓,张彦章、薛建忠被判无期,另有多人被判有期徒刑”则体现出了课本中的另一知识点“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应付的代价”。最终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这说明了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积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到这里,不但把课本知识介绍清楚了,还帮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可见,将时政热点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教材知识分析热点时事,能够准确阐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深化学生认识,增强教学现实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穿时事政治教学,将时政教育融汇其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渗透时政,充实教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而做到以上这些对思想品德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首先,时政教育需要增强教师课内课外融会贯通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时政教育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处理甚至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传授知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点。以案说课要求教师平时掌握大量的时事信息,合理利用时事案例,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入时事材料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展开教学,这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增强教师讲解的说服力。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精挑细选,不能罗列堆砌,也不能盲目收集,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次,时政教育应该立足身边,关注地方时政。时事教育要与身边的时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相结合,这样才更具有直观性。地方时事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本地方出现的人与事可以直接触及我们的思想。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地方时事政治,有的放矢地将其引入课堂,那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讲授《公民的义务》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教材材料简单解释法定义务、道德义务等知识会显得空洞、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如果利用具体的时事资料讲解,教学内容就能深入浅出,学生就会被材料所感染,从而使材料中的精神(同时也是教材的观点)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在这里,笔者选择了抗洪抢险勇士——郑忠华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困难群众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在感动之余认识到义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履行的,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学到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榜样的力量,提升自身素质。这样就能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再次,时政教育也要注重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当我们在课堂上讲到某个时政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教材中其他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复习旧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解释时事材料,避免单一、片面地看问题。比如教学《我们崇尚公平》一课时,笔者使用了“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一典型材料,说明任何人都有通过高考的竞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样的选拔考试对大家是公平的。但如果有人通过冒名顶替获得原本不属于她的机会,得到了自己不该得的权利,这就是不公平的。很明显,这一案例也可以用来说明公民享有的具体权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一材料中,罗彩霞的哪些权利被侵犯?她应该如何维权?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知识,如此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全面分析问题,更好地应用课本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已步入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的事物层出不穷,
新的社会现象不断衍生,各路媒体诸如报纸、电视、网络等都在竭尽所能地向我们呈现纷繁浩瀚的信息,而我们手中的教科书因其容量和时间的局限是绝对无法承载如此之大的信息量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仅仅靠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丰富的现实社会资源并加以筛选、整合,从而获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珍贵的教学内容。只有及时结合教材补充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事材料,使时政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1] 方红.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 沈杰.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J].陕西教育,2006(4).
[3] 鄢顺.谈初中时事教育的作用与途径[J].中国教研交流,2007(1).
[4] 赵新军.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J].成才之路,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