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勇(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教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后,配套修订了各科教材。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我们感受到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然而,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新教材,如,不能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未能在教材创设的教学点处做发挥和展开,更甚者,有些年轻的教师很“自信”,很想“出新”,完全舍弃教材,另外创设新情境……其实,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科学践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课程理念,对于有效发挥新教材功能,落实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高中化学必修1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开发新教材的功能,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更注重化学与经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高新科技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扫描隧道显微镜、微机与手机芯片、太阳能电池、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予以充分利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价值。例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节中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一些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已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而是更加贴近生活;混合物的分离则包括生活中的调味品、自来水、工业上计算机使用的高纯硅。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化学规律,同时也能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又特别喜欢实验,因此,实验教学若运用得当,不仅能够为学生解答疑惑、传授课本知识、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热情,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教学法产生了兴趣,自然也就会愿意学习。化学课本必修1中精选、编排了多个实验[全书共计26个实验(不包括探究、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之所在。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实验的成败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还应采取周密细致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实验过程中的困难。教师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合理开发教材中的实验资源,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学习“硝酸的性质”一节,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铜与盐酸不反应,但与稀硝酸在不加热的条件下就可以产生无色气体,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铜不但与浓硝酸反应,还可以与稀硝酸反应,说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正确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学生们尝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和发展了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了信心,他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也得以更好地发展。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新教材的功能不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读本,而更加贴近于一种学习化学的指导手册,教师要开发教材的学法指导功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1.训练学生学会阅读、使用课本
一是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二是学会观察。新教材有色彩丰富的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科学探究。高中学生不满足于完成别人设计好的实验,他们还想探索一些未知领域的奥秘,当他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出电解水试验、观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及点燃铝箔观察燃烧现象时,对化学的兴趣油然而生。四是思考与交流。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确。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他们的思维,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从而积极思考,乐于探究。只有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对化学也就印象深刻,从而产生兴趣。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予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表达问题、互助合作的精神。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最好不要都由教师讲给学生,要让他们有思考,有收获,有成就感,从而也就越学越有热情、越有动力。
2.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使之理解教材结构的内在联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教材结构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学习与教材结构联系起来,如,通过系统联系,可以知道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应该把握的知识的主线为: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重要的盐,这就是通过分类法理解的教材结构;还可以通过学习物质的性质、检验、用途、保存方法、制备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把握知识主干、物质的类别、共性和差异性上,理解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总之,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我们应以开阔的视野面对教材,以自然有效的策略把握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真正转变,才能充分发挥新教材的功能,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