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中文学鉴赏活动课的意义

2014-04-17 01:00
教育观察 2014年15期
关键词:活动课文学文本

兰 秋

(柳州市铁二中学,广西柳州,545000)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指挥棒的束缚,尤其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阅读教学依然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瓶颈”。我们的学生有阅读、鉴赏的兴趣和欲望,却往往因没有鉴赏的方法和适合的文本而困惑,教师有义务找到一种好的方法,使学生的兴趣朝能力方向转化,从而为校园文学创作注入活力。

一、积极开展文学鉴赏活动课,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给我们指出了改进的方向: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从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解读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改变现状,可以尝试开展高中文学鉴赏活动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首先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做到厚积薄发,即让学生自己准备摘抄本,课余时间看到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就摘抄下来;利用早读和午读时间朗读报刊上的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自己制订背诵计划,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到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教材的课文作为文学鉴赏的范例,例如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教师可先指点一下:联系哪些因素(环境、情节)来鉴赏,从哪些方面(思想、性格、社会意义)来归纳,注意一些写人的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来说明,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如果事前不加指导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思考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好像得到突出了,但教学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传授是必要的。同时,要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将课堂教学与无限丰富的语言文学现象沟通起来。例如,在苏轼《赤壁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指导学生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文的对比阅读,分析其中的异同点,进而指导学生思考苏轼在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和其这个时期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进而采取分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整合个人观点,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论文。

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图书馆的资源,锻炼学生筛选信息、重组信息、创造性对教材进行补充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各时期代表作,这对于我们指导学生思考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特点和这个时期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等较深的问题就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以上三种途径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了有利条件,创设了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精选阅读文本,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新课标”提出“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学生可阅读的文学作品何其多,选择什么作品作为鉴赏的文本呢?又如何在文学鉴赏活动课的课堂上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体现思维的“独创性”呢?这就要求我们精选“鉴赏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将高一年级文学鉴赏活动课的主题确定为对中国传统思想心理文化的识记和解析,我们选择的文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而高二年级文学鉴赏活动课的主题是对体现中国传统思想心理文化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选择的文本是李元洛的《穿越唐诗宋词》。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学习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潜能,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所学知识在更高层面上形成新的融合。人教版高一的教材课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胡同文化》,还有选自《文化苦旅》的《道士塔》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不同侧面,学生可以在文学鉴赏活动课中运用学到的课文鉴赏的方法尝试了解《文化苦旅》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延伸和拓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使学生意兴盎然,视学习语文为乐事。这样一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就体现为:阅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更深层次解读作品、感受作品,并最终达成主客体的双向互动,读者基于作品达到对文本的超越,解读出文本中所没有明确表述的意蕴。

三、开展语文鉴赏活动,提升学生探索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很想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深入探讨下去,而囿于课堂教学时间却来不及展开探讨。我们不妨将此矛盾转移到文学鉴赏活动课中去,来个“百家争鸣”,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鉴赏的乐趣。例如高二第四册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时,文中对“看客”的描写是“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学生发现这与之前学过的《藤野先生》《孔乙己》《祝福》中的相关描写类似,很想就“看客”问题展开讨论,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文学鉴赏活动课中指导学生查阅鲁迅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示众》,分小组讨论“看客”这一文学形象的性格特点、性格形成根源、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将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通过这样的阅读鉴赏,对于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看客围观杀人的场景和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样的话,学生就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就为学生今后继续阅读鲁迅的作品打开了一条理解内涵之路。

猜你喜欢
活动课文学文本
我们需要文学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活动课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