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怡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小学,广东茂名,525000)
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诗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又提出要改变课程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而诗歌创作恰恰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儿童诗短小精悍,富于想象力,又童趣盎然,必然会让学生喜欢。诗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现代诗歌的创作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够在诗歌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指导小学现代诗歌创作的第一要务。可以采用提出疑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用古人遣词造句的严谨来寻找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意境,斟酌字词的深刻用意,感受诗歌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暮江吟》时,笔者让学生揣摩诗句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为什么会用“铺”这个字,而不用“照”或“映”字。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用“铺”字的范围广,能够突出落日的华丽;有的学生不赞同,认为“铺”字除了可以描写出“残阳”覆盖在江面上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残阳”斜照在江面上的颜色,是光线的反射作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江面,体会作者写下这么美的景色时的心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境界,内心才能逐渐与诗人相融,诗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吟唱。借此契机,笔者让学生用现代诗歌的写法,以《黄昏》《落日的天空》《残阳下的江水》《黄昏的云彩你去了哪》为题目展开想象写下一首首小诗。
教师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诗歌是用笔写出心中情境的歌曲,是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诗歌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会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睛。为了激发学生的诗趣,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带着学生一起到校园里寻找诗意。如在小鱼池里,让学生去寻找最快乐的小鱼,让学生想象它们在假山中嬉闹、说着悄悄话的情景,再让这些可爱的小鱼儿游到学生的诗歌里;到了春天,笔者利用作文课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让学生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眼看看校园里春天的景色,感受诗意的春天。学生在观察中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小诗——《躲进校园里的春妹妹》《春姐姐藏在了哪里》《为什么春天是红配绿的》《春姑娘,我想告诉你》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吟诵经典,学生不仅能够扩展学习的范围,掌握诗歌的内容,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写作形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诗歌的韵律;在诗歌韵律的影响之下,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经典诗歌,如古诗推荐李白、白居易、杜甫、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现代诗歌推荐金波、高洪波、冰心、方素珍等名家的经典儿童诗。在这里要强调,给予学生经典不是要给予学生古代遗留下来的所有经典,虽然这些经典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都适合小学生。我们可给予学生一些和他们同龄的学生创作的优秀诗歌,这些优秀诗歌充满了童真,富含诗歌的韵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同龄人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时,心中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在我校的童心诗社中,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许多现代儿童诗歌,如在上一届广东省诗歌节的获奖作品:朱尔的《挑妈妈》、莫嘉盈的《黑夜》、杨捷的《外公的裤带儿》、颜珺的《透明的河被子》,播放由获奖诗歌创编的 MV——《我羡慕妈妈》《七月》……学生对这些同龄人创作的诗歌非常感兴趣,在读的时候总是流露出一种羡慕和向往。而在多读多积累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诗歌创作其实就是抒发自己内心所看、所想、所悟,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文字形式表达而已。
诗歌创作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创作课堂情境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课堂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创作当中去。课堂情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追求真情实感。例如在春雨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可以选择春雨过后的一节课,让学生去创作诗歌。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取材于生活。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多想想生活中妈妈做过的事情,然后通过诗歌来赞美母亲,有学生写下了《妈妈的味道》:一天/妈妈和我晾被子/我闻了闻被子/妈妈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我摇摇头/是秋风的味道吗/我又摇摇头/然后说/是妈妈辛苦的味道/妈妈听了/甜甜地笑了。这是学生观察母亲、体谅母亲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学生最纯真的想法。又如在《走进儿童诗歌》课例里,笔者在课前设置一个谈话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笔者带去了一些糖果与学生一起分享,同时想象糖果带给我们的心情,设计一些诗意的句子,让学生把糖的颜色、味道描绘下来,然后说出自己的心情。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兴奋,即时创作出一些有趣的诗句:柠檬味的水果糖/像一块黄水晶/那是幸福的味道……”“青苹果味的水果糖/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那是快乐的味道……”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多媒体视频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创作的场景,任由思想起航。如可这样设计幻灯片来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
学生看到这样充满视觉效果的诗歌感觉非常有趣,他们没有想到诗歌还能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诗的殿堂,发挥他们的想象,更自由地在他们的世界里驰骋,这应该是教师诗歌课堂教学的追求。
仿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必经阶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模仿是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此阶段学生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形成对诗歌的整体认识,但是小学生有敏感而又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应先教学生仿写,再从事创作。仿写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句式加以仿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学到的句式,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知识在于积累,同样诗歌创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需要学生经历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如教授四年级S版下册语文百花园阅读平台里的儿童诗《葡萄叶的梦》,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句子:从夜色里寻找光,在晚风中获取暖。让每一滴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沿着叶茎,变成________________。笔者还让学生仿写《我家门前的海》开头的一段: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刻体会,仿写出以下诗句: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嘴,品着海/手,触摸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爱,就是海的呼唤。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随时将文本里好的文章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可以教会学生先从模仿开始,慢慢地让学生把诗歌仿写当成一种习惯,从而达到自行创作的目的。
贴近现实的生活,让诗歌创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创作不是课堂中的作业,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例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带领学生从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去感受生活。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独特的感受就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也可以利用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事热点,这些时事热点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的方式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让身处社会大环境的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发出声音,表达真情。如今年的父亲节,笔者让学生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动手做一件事,做完后把感受写成一首小诗。有学生写下《爸爸的肩膀》,“爸爸的肩膀/宽大而且厚实/那是我的依靠/爸爸的肩膀/温暖而且柔软/那是我受伤时的港湾/爸爸的肩膀/如钢铁一般/那是我们全家的支柱”。这些隐藏在学生内心的爱,通过与父亲的亲子互动而诠释出来,尤其对沉默的父爱,学生不容易体会,可是学生却能将诗歌写得如此的有韵律。可见,诗歌离不开生活,而学生天生是创作诗歌的精灵。
总之,小学生的诗歌创作首先是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喜欢创作,参与到创作中来。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创作诗歌的原动力。其次创设灵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客观情境的帮助下调动感官发挥想象,激发创作的热情。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诗歌灵性,从生活中取材,进行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需要在这样一个严谨的诗歌指导策略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诗歌,并学会诗歌创作,最终创作出有灵性的诗歌,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灵性的诗歌乐园中自由生息。
[1]雷玲,沈大安.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欧阳文风.论中国诗学的生命精神[N].文艺报,2004-11-25(3).
[3]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覃可霖.试论写作活动中的具象思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