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钢锋,高永利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文化创意时代高校影像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探析
胡钢锋,高永利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作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像艺术,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增长新的基点。新学科新专业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亟待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式与路径,使得数字艺术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得到足够重视,并为其准备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文化创意;数字艺术;教育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竞相鼓励和扶持发展。在我国,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各个层面都出台了文化创意方面的相关政策,不断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山西省2003年制定了《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6年制定了《山西省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成为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何谓文化创意产业?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由此可见,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泛指利用新媒体技术生成的影像、网络、数字等集合声、光、电的艺术表现样式,其传播媒介以荧屏与网络为载体,其发展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的艺术新形态。文化创意产业也代表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其发展以创新为依托,不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形态,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的产业特征。基于此,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也促进或延伸了当代艺术教育的样式,两者互补促进才是当今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代影像数字艺术教育为适应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已调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即在调整适应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形态升级与更新,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在艺术制作与艺术销售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艺术教育应当把艺术表现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制定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等环节向学生传授艺术观念、技法技能和艺术精神等,并不断发掘和启迪受教育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艺术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艺术的含义,它可以指一种创造活动,也可以指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对象。而其核心最终都指向艺术的创造问题,艺术要存在就必须通过创造活动。”艺术的核心应当是“创造”,艺术教育的核心不是作品形式,而是培养有创新性思维的艺术人才。如何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具有探索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是当今艺术教育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具体来看影像数字艺术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影像数字艺术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原有学科和专业进行了新的划分,影像数字艺术在“艺术学”下的“戏剧与影视学”与“设计学”中都有体现。宽泛的内容元素势必要求教学内容丰富,然而进入新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艺术学科,就中国目前的教育而言,显然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首先,从国内开办影像数字艺术专业各院校的模式上看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院校只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将该专业分布于与自身相关的教学体系内,其定位存在文学、艺术学、理学以及工学之分;办学层次更是分布在专科、本科、硕士等,可谓五花八门。
其次,由于学科不统一,课程设置的偏差就更大了,大多数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设置课程。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当前这些院校从事数字艺术教育的师资人员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美术院校新增专业,大多数教师由美术教育模式下转型而来;二是由计算机专业转型,属于理工科。虽然两者都与数字艺术密不可分,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基础知识与思维方式相去甚远,艺术类教师思维逻辑自由,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善于联想,但多缺乏数理常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计算机专业正好与之相反,如想使其紧密连接难度可想而知。就目前大多数院校招生来源来看,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很难形成统一课程实施方案;从开设课程来看,又都普遍缺失了人文课程方面的设置,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
再次,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盲目扩招,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式不当所引发的一些人才培养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所招的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学生进入同一专业之后,很难做到教学同步开展。
总之,目前数字影视艺术人才教育现状距离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高校教育对社会作用形不成有效反馈,学生毕业后还需通过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影像数字艺术本来是时代发展最需要的,高校教育却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需要认真研究影像数字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切实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传统的美术绘画类课程是否还要保留?如何通过赏析等其他环节完善艺术教育过程,达到完善整个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在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的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性培养问题等,亟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教育的核心,如何构建合理的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理想模式更是重中之重。课程设置尤为关键。艺术类专业应当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重,构建以专业必修为基础,以专业选修与艺术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理论讲授与实践技法辅助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本专业核心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为核心,不断探索相应的实践训练项目,启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理解以及对造型意识的把握。专业选修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造型艺术表现的意识,同时强化学生从宏观视角认识艺术。在此方面,国外的教学理念普遍认为,此时的课程设置应当广泛而全面,这将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应当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与完善所学知识与理念。艺术讲座则是发挥其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与艺术表达能力最为直接的方式。艺术讲座的示范性与实践性是启迪学生创作欲望与理解艺术本质的有效途径。总之,艺术教育是围绕提高学生艺术创作为目标展开的,强调在欣赏中感悟艺术审美的本质,重视艺术赏析的亲见亲为的真实感受,训练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真切感受的质感与体量。这里重视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而体验也正是艺术体悟的源泉所在,是艺术熏陶的途径,是产生无我同感共鸣的活动,这将使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到更高的水准。同时,应强调在艺术教育中树立独立思考、辩证观察等意识品质,让学生在感受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变成一种持久的、健康的、积极的精神动力,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二)寻求适宜的发展定位
山西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等原因而落后于国内其他院校。但是如果将艺术教育置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么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会对艺术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几千年文化传承连绵不绝的根源所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正是艺术教育实践需要的,植根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西的艺术教育自然就是以历史艺术为其主要的倡导对象与内容的。在此方面山西部分高校的方法值得借鉴,例如有的院校将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采风置于山西大院文化中,将建筑测绘、民俗题材采集等项目与学生创作相结合,学生创作有实例可循,言之有物创作意义自不必说。同时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应用也可做出有益的反馈,在促进地方经济、文物保护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将发掘山西本土文化作为高校教学研究重点,将艺术教育置身山西文化背景之下,在兼收西方优秀艺术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建设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向与目标,或许可以发现发掘本土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引领学生步入中国文化殿堂最好的切入点。其艺术教育也最能代表本土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涵,这样的定位也许正是艺术教育应该提倡与推崇的。
(三)面对行业现状调整应用
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影像数字艺术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动画设计与制作行业、影视多媒体应用行业、数字娱乐行业、室内外景观建筑设计演示领域、产品展示、网络、教育应用等等各个方面。从影像数字艺术的本质特性来看,数字化艺术创作是传统艺术创作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解构重组,或者说是对原有艺术的延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感染力扩展到更大的受众群体中,影响力也更具深远。数字艺术以应用技术为主,结合视觉艺术、数字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践应用中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它所带来的制作技术的变革必将是未来艺术创作的主体形式。引用网络上“马云:传统与互联网营销模式大战即将开启”所述来看,未来新兴的传播载体与形式必将对中国的各个领域格局进行全新划分。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网络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产物,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优质资源教育网络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艺术教育的诸多内容都适应网络传播途径。例如:艺术创作技法表现内容、艺术史、名家讲座、艺术展览、艺术活动等与艺术教学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以影像或图例的形式展示体现。网络录影资料、唯读光碟等多媒体资讯教材,可以直接生动地展示出艺术表现的丰富面貌。更为方便的是,网络教学的即时性与便捷性,打破了实践与空间的束缚,反复观赏更是便于学生自主地了解和选择。只要立足实际,细心安排形成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通过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对开展针对中国实际的艺术教育课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总之,影像数字艺术教育正处于新生事物阶段,教育模式与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待探索,如何将艺术表现与现代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确定出兼容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学科建设的根本。影视数字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应当明确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知识结构之间的组织关系,课程中所涉及的课程结构、人才定位等构成因素都应围绕这个思路,实现教学内容合理化、培养目标明晰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必须把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作为培养目标的主线,教学与市场信息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数字艺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注释
(1)《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998年由英国政府出台,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项仲平,刘静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71-72.
[2]敖蕾,蔡璨.2011年数字艺术学年度报告艺术评论[J].文艺争鸣,2011(10):30-32.
(编辑 申嫣平)
G206.7
A
1673-1808(2014)01-0088-03
2013-12-11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影像数字艺术人才与企业多口培养机制探讨》(项目编号:2012041039-02)。
胡钢锋(1955-),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像艺术研究;
高永利(1977-),男,山西繁峙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