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学中的“道德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2014-04-17 00:04赵志浩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儒家哲学道德

赵志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传统儒学中的“道德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赵志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传统中国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实践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把道德人格修养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了伦理道德和道德实践的价值,属于为现实生活实践服务的“生活哲学”;其强调道德实践和个人品质的培养,不仅为现实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善个体的人格修养、满足个人的心理情感需求等问题提供信仰上的帮助,而且对于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改进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从传统儒家道德哲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是必要且必需的。

社会关系;道德实践;道德信仰;儒家哲学;人格培养

一、“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只有人才从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人是有理性和精神性的动物,所以人总把自身的活动赋予一定的目的性。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就把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认为人应该超越对现象世界的认识进而把握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并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具有的超越性的品质,从而把理性认识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精神反思活动视作属于人的活动,亚里士多德依旧持这种观点,即把超越性的伦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人格培养等视作专属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人只有从事这种超越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摆脱低级的生活方式,获得更多更高的自由。康德吸收了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把人的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理性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自由,纯粹理性是属于认识领域的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则在人的理论理性之外,像人的伦理、道德、宗教等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

然而,人不仅具有理性,还具有感性的一面,不只是从事理性的道德实践活动,还有感性的情感、欲望等行为,人的自然属性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是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突出地强调人在这方面的实践,把人的理性道德实践也纳入感性活动之中,从人的感性方面说明人的理性活动,这就把人类社会等同于动物界甚至自然界,而无法全面地解释人所具有的超越性一面的本质。所以,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解是片面的,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有物质性、感性的一面,还具有超越性和理性的一面,这是人不同于动物之处。比如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或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总是要有计划性,还要遵从社会的伦理道德,不能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人的实践既具有现实性,也具有目的性、超越性,既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把人看作是具体的社会人,并把以往哲学体系中抽象的“人”还原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还原于历史过程之中。无论是理性人,还是感性人,都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抽象的规定,其实那只是人的一个方面的规定性,而非全部,马克思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认识,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18,这是对人的一个“现实的”规定,那么,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规定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就是人的劳动是“自由”且“自觉”的,是有目的、计划、道德等掺杂其中的,并非简单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人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还表现为人是社会人,众多的个人结成社会,以社会的形式面对自然,从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以,在马克思那里,人有两重规定性,一个是现实的规定性,即“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类的规定性(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抽象的,而是在人与人之间联合、合作与协作中进行的,即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和改造自然,因为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真正地面对整个自然界。人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人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人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人之所以要与他人结成社会,是因为人有“自由自觉”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结成社会关系,改造自然,是人本身追求自由的表现。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要结成社会关系,是因为每个人都时刻面临着自然的威胁,为了更好地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需要组成社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中介的,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这种互为中介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过程,就是人类的实践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变化过程。故而人类的实践既是改造自然的活动,也是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二者之间是互为促进和制约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制约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就需要相应的规则、道德、法律、制度等,以便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规则、道德等,就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无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中解释道德的本质,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放到社会关系中去把握,而不是从抽象的意义上论述道德,这就把道德问题还原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赋予道德及道德行为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以应有的地位和意义,这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存在诸多共通性,为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的儒家道德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

二、传统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实践”

只有在与别种文化的哲学形态比较过程中,才能凸显一种哲学形态的特点,与传统西方哲学重逻辑推演和逻辑论证不同,中国传统哲学可以表述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哲学,也即是说,中国传统哲学更加接近于生活本身。“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2]12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在人的认识能力之外的宗教信仰,不再属于认识范围内的事情,而属于实践领域的事情,这种为不同领域的哲学问题划界的思想,能够解释中国儒家哲学的样态。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主要不是解决认识论领域的问题,而是主要解决人的政治道德信仰以及道德实践的,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属于生活哲学,即属于解决人们的政治和道德生活实践的哲学。

早期儒家代表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讲究仁爱。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即是强调生活中的每个人要各正本位,君主要像个君主样子,做臣子的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也要做好自己的本位职责,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担当的责任,不要越位,这既是一种社会分工的思想,也是为现实人伦关系确立秩序的思想。中国哲学的宗旨就是为现实实践服务的,既包括个人的生活实践,也包括国家的政治生活实践。早期儒家代表的孟子,非常注重现实生活实践中的政治“德行”问题,把政治实践和伦理道德相结合,提出为政者要施行“仁政”,为君主设定了施政的目标:仁民爱物。另一位早期儒家代表荀子,提出要以“礼”治国。他们的学说都有一种政治上的诉求,所以用“政治哲学”一词更能概括他们的思想。政治哲学思考现实的政治实践、政治理念和政治目标,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政治的影响,政治生活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汉代的董仲舒用“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纲五常”等改造了早期儒家思想,把个人的精神信仰与政治统治、家庭伦理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哲学思想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指导人们生活日用的价值原则和道德信条。

在传统中国,个人生命的价值与道德信仰、家庭伦理和政治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整体,渗透到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体生命之中,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体生命及个体生活的价值取向,二者是一体的,而不是分裂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传统的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也同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出一整套修身养性和道德信仰的方法原则。所以,把中国传统哲学定义为“道德哲学”,更能体现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经过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广,佛道精神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日用当中,特别是中国化的佛教,如禅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寺庙和道观对人们的物质生产和家庭伦理造成冲击,以韩愈、李翱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提出要恢复传统儒家信仰。到了宋代,由于四邻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明的威胁和打击,一些儒家知识分子提出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一方面为先秦儒家思想提供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证明,确立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不同的方式论证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实践原则,另一方面还提出了各种“为学功夫”的修养方法,比如“北宋五子”中的程颢、程颐兄弟以“理”为核心,论证了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原则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被南宋的朱熹所继承。朱熹强调“格物穷理”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而与他同时代的陆九渊更为注重“本心”的作用,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

陆九渊是宋明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集》)等命题,如果从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来理解这些论调,无疑会受到很多的非议,但是对于陆九渊来说,这些命题不是谈认识论的,而主要是谈道德世界里的伦理道德和境界修养的,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的道德修养中要注重自己的“良心”和“本心”,以良心和本心作为评价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根据,在陆九渊那里,本心和良心也是伦理学的概念,应该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生活等伦理学范畴去理解它们,和其他新儒家一样,陆九渊是偏重于实践和生活本身的。

另外,中国儒家哲学的“生活实践”本质还突出地体现在“知行观”上,儒家经典《尚书》中提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就是“知易行难”的意思,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的是包括诗、书、礼、乐、射、御、数的演练和操习,他更重视“行”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即少说多做,甚至只做不说。荀子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君子不但要博学,还要每日“参省乎己”,即认为君子不但要学习道德知识,还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智明”且“行无过”,显然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观点。荀子还认为,“学至于行而后止矣”,即先知后行,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至于行”(《荀子·劝学》)。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知行互发”“知行常相须”,同时又认为“论先后,知在先”,“论轻重,行为重”[3]298,也同样强调了道德实践的意义。明代的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事上磨练”[4]4~5,即把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去。王夫之也主张“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但同时又认为“行可兼知,知不可以兼行”“君子之知,以审行也”[5]314。从而我们发现,传统儒学家都把道德生活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

所以,传统儒家道德哲学是为现实的“生活实践”服务的,而非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往往把世界分裂为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并尽力在理论范围内把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相反,中国儒家哲学从一开始,就把“生活实践”(特别是道德社会实践)放在了首要的地位,逻辑和理论上的论证都是围绕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的。认清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生活实践”本质,对于理解传统中国儒家哲学的概念、命题等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是开展中西哲学对话所必须的,西方某些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对此,如果理解了中国儒家哲学的“生活实践”本质,便不会再作非此即彼的回应,因为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形态不是西方式的逻辑论证型的,站在西方哲学体系的视角看,中国当然没有哲学,所以,对于中国有没有哲学的正确回答应是“中国没有西方形态的哲学”,中国并非没有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不是西方类型的哲学,而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生活哲学”。中国哲学是为现实的道德信仰、道德实践服务的,是为个人的人格修养、社会伦理价值做引导的。

三、“道德实践”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并没有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孤立地谈论道德,早期儒家与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的产生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他们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而制定出一整套道德实践的信条,离开整个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单独地讨论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然而,借鉴他们归纳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的道德准则,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实践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把道德人格修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了伦理道德和道德实践的价值,这是中国儒家哲学的特点之一。传统儒家哲学之所以这么做,与传统儒者的价值理想诉求有关,他们竭力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提供价值追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传统儒家哲学的功能表现为完善个体的人格修养、满足个人的心理情感需求等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这对于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或迷失而导致的精神焦虑、心灵空虚等,提供了有意义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今社会出现的信仰缺失和心理矛盾问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二,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提出了诸多可供借鉴的信条,而较少逻辑上的论证,缺少一套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就给人一种缺乏哲学味道的感觉。然而,判断一种哲学形态的好与坏,不能仅靠逻辑论证,最终还要看是否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否能给人们的生活世界提供某种意义,或者能否给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毫无疑问,中国哲学具有这样的指导作用。中国哲学注重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给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道德价值上的判断,也给人们终极的关怀提供一种道德上的信仰。或许有人会问,道德信仰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能为自身带来利益上的好处吗?

中国哲学所提倡的道德实践,强调道德自律,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当然是有好处的,而对个人的作用尤为明显,中国哲学对道德实践的强调,主要也是基于个人人格修养的。对于个人来说,只有以德行为前提对人对己、行为处事,才能成就自身,因为具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健全人格和操守,才能首先把自身立起来,自觉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德行对于人的身心修养是大有好处的,所以,培养德行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只有从自我德行出发,推己及人,才能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使他人和社会也从中受益,使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形成良好的互动,进一步促使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和谐,从而达至个人成就的完满。所以,德行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的人,都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东西,只有树立了道德观念和道德信仰,才能真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就自我,并进而利泽他人和社会。从现实的生活情况来看,面对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我们更应该强调道德的作用。

当然,在强调中国儒家哲学“道德实践”作用的过程中,也应了解它的局限性,了解它维护专制政权和束缚人性的一面。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精华和糟粕往往并存,很难严格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比如有些维护专制统治的信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的完善,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有着广泛的适应面,适用于包括个人修养、社会管理和政治统治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传统儒家道德信条上应与时代的要求相契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王夫之.船山全书:二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1996.

(编辑 张瑛)

B21

A

1673-1808(2014)01-0018-04

2013-09-18

赵志浩(1981-),男,河南沈丘人,河南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儒家哲学道德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菱的哲学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