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23)
以生态城市建设推动成都城市转型升级
周灵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23)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生态城市,是成都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成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存在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社会压力日益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应该在城市规划上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并且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时倡导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早日建成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转型升级;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转型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议题之一。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粗放利用、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成都市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理念是成都市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建设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建设也是成都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及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发展和谐统一,努力建设“美丽成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综观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粗放的,这种城市发展方式是以资源粗放利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系统破坏为代价的,这种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而,我国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而生态城市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成都市在城市建设上也面临着资源约束驱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的局面,为此成都市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成都市的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要求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上遵循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的原则;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经济发展上走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方式。这样就会淘汰一批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产业和企业,促进成都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系统建设,是成都市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方面;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会贯穿到政府行政、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对于城市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都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就是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将成都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总之,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的发展相结合,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特征[1]。生态城市建设战略可以消除成都市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瓶颈,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成都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惠共生以及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稳定发展,这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代表了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方向[2]。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态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资源紧约束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市化仍然没有摆脱依赖土地扩张的方式,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集约程度低。高耗能、高耗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淘汰进展比较缓慢;循环经济发展滞后,水资源、城市垃圾再生化率和利用率低下;新兴的以技术为驱动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少、利用效率高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不足;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生态社会压力日益加剧。随着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量的矛盾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大。2012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1 417.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0.7万人,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但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源和资源消耗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为城市居民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的改善增加了压力。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压力。
3.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表现在,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危险废物、电子废弃物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滞后。生态建设的目标、考核和奖惩制度建设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资源性产品的价费改革不到位、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与补偿制度的建设滞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早日建成“美丽成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
(一)在城市规划上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城市建设首先要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入手。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一是应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采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二是制定生态建设专项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制定专项规划,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3]。
(二)加强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加强能源合理开发利用。从制定科学的、符合当地实际的专项能源生产和消费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于行政和法律手段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化制度建设鼓励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及关键生产设备等制造产业。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创建“西部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推进生物质能、沼气、地热等再生能源利用。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对电力、非金属、石油化工、黑色金属和汽车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注重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耕地保护机制。规范各类建设用地使用,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以建立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完全成本水价体系促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节约高效利用和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三)建立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成都市应该在确立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再利用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制度激励辖区内的产业和企业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和企业的集聚建立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对于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高的企业给予税收、收费和融资以上的优惠和技术支持;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市场,将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社会收益内部化;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的目标、考核和奖惩机制。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一个企业的生产排放可能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需要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由于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外部性,政府将在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但要给与企业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建立激励制度。
推进生活和消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和废弃电子、电器和医疗废弃品的资源化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通过宣传和奖惩机制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化;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完善、高效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建立废弃电子、电器的生产者回收责任制度和专业化的处理制度。
(四)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逐步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即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转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高产出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成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生态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成都具有发展生物制药、电子、汽车、软件和文化、新能源等新型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优势。通过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着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成都市的传统产业规模较大,应该通过市场手段和政府支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
(五)倡导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生态转型
传统的城市化偏重于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设生态城市要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贯穿始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现代生态意识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文化,提倡高效低耗、高品低密、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的生态理念,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树立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绿色发展文化。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加快地铁、高铁等轨道交通建设,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建成以快线为骨干、干线为主体、支线为基础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大力促进交通工具燃料的清洁化和多样化,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用低碳的理念深化完善全市产业功能分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区域合作规划等,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完善中小城市功能,推动城乡形态战略转型,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1]王岭岭,赵克让,李有.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之生态城市建设[J].四川建筑,2012(2):31-34.
[2]于洪存,贾玉鹤.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性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2):11-14.
[3]赵玉凤.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福州宜居城市建设研究[J].福州党校学报,2012(1):71-75.
(编辑 张瑛)
X321
A
1673-1808(2014)01-0015-03
2013-06-14
周灵(1980-),女,重庆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