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边界
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智慧都耗在讲授技能、技巧的提高上,实在是不值得的。这是一条走向工匠的路。
张卓玉
曾先后在大学和中学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任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著有《现在教育思想》(合著)、《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等。
社会转型推动了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必然带来教师职业的转型。
有关教师的标准有很多很多。有些是政府的要求,有些是社会的期望,有些是教师自己的目标。总的印象是:标准过高了。有些是做不到的,有些是没必要做的。就像教育不是万能的一样,教师绝对不是全能的。社会不该对这样一种普通的职业给予过多、过高、过重的要求,业内的管理者和教师自身更应该思考职业的基准、边界。
现在,学者型教师的提法很普遍,但我希望它仅仅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良好愿望。如果真要把学者型教师作为培养教师和评价教师的标准,或者作为教师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问题就复杂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要求教师做到词典式精准、百科全书式博学的意义何在?教师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应该引导、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全面、精准上投入,还是在其他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方面投入?
第二,在网络、电视充分普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学生横向的、纵向的、国内的、国际的交流活动空前增加的现代社会,教师能做到不被学生的问题难住吗?学生的问题非要由教师解答吗?学习过程中频频出现教师答不出的、需要探讨、需要查找资料的现象是件坏事吗?一定要树立、确保教师全知全能的权威吗?
第三,要求、期望中小学教师成为学者、成为学科专家的目的是什么?有这样的必要吗?教师应该成为教育专家,但不一定要成为学者或学科专家。优秀的学者不一定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即使是,也不一定能长期在中小学工作。黑格尔、杜威算是顶级学者吧?郁达夫、刘心武算是著名文人吧?他们都做过中小学教师。但他们都不是以优秀教师的形象而著称于世的。如果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真的出现了学者或有希望成为学者的人,就应该让他们去大学、研究院工作。
几年前,一位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在退休以后,怀着满腔热情,在一所中学开设选修课。最后因选课学生人数过少而退出中学。人们一般把这个尝试的失败归罪于应试制度。我看不完全是这样。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知识很渊博、学问做得很深的人,不一定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我们习惯于将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不知道有多少教师敢认同这个称号,敢担当这份重担,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教师真正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有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牧师、神父一类的宗教领袖或神职人员也许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世俗社会里,有些人确实被公众称为精神领袖,或道德楷模,但他们会出现在各行各业,比如,作家,记者,科学家,医生或者教师。教师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职业;而恰恰要求这个普通职业的从业者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有些匪夷所思。工程师意味着设计、制造。有哪个行业有能力设计、制造人类灵魂呢?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新生入学典礼上讲道:“在复旦的历史上,宿舍秩序、同学的品行等是靠学生自治来解决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说老师的品行就一定比学生好,所以学生的自治可能更加重要。”我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人的品行与人的职业、年龄有必然的联系吗?成年人的品行一定好于青少年吗?老年人一定好于中年人吗?社会上哪种职业者的品行就一定是更好、最好的?谁能用证据说明,某个社会或某个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品行的好或不好,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们”所塑造的?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所有底线以上的要求,作为自励,怎么说都不过分。但是,作为一种行业要求,特别是来自行业以外的要求,就应该慎重提出,理性对待。而且,那些对教师的种种道德要求,诸如“身正为范”、“蜡烛精神”等可以用在多种职业或角色上。比如,政府官员,法官,医生,艺术家,甚至是家长。而且,对于一个良治的社会,或一种理性的文化来说,从普通人到社会舆论,在道德操守方面应该给予严格要求。首先是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享有更高社会地位、对社会风气更有影响力的职业或人群,如政府官员,企业家,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相比之下,教师这种普通的职业,不应该也不可能承载过多、过重、过高的道德责任。
关于课堂讲授技能。早有研究成果说明,在获取信息方面,听觉所占比例远远小于视觉。学习及成长的主渠道是做事情。这意味着,教师职业最主要的能力不一定是讲授能力。然而,在上课听讲、下课做题的教育模式下,讲授能力成了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新教师入职时的主要考评内容是讲课。许多本来具有成为好教师潜质的人,仅仅因为心理素质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原因,常常难以过“试讲”这一关。教师评审职称时必过的一关也是讲课,尤其是在没有学生、不存在组织教学的情况下,直接面对评委的讲课。学生、家长评价好教师的主要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讲得好。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与讲授相关的能力,诸如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如何做公开课,如何听课评课。
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对讲授能力的重视、思考、研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随便检索以下任何一个词,都有多得惊人的资料:教态,板书,导入,提问,结课,等等。这里仅举一个例子,就能看到人们对讲授技能的钻研是何等煞费苦心。导入法的分类:直接导入,直观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悬念导入,情境导入,温故导入,经验导入,观念冲突导入,板书导入,游戏导入,练习导入。
在讲授为主的模式下,只能如此,也必须如此。当走进新模式以后,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任何时候,讲授能力都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但是,讲授的功能是有限度的。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智慧都耗在讲授技能、技巧的提高上,实在是不值得的。这是一条走向工匠的路。在这条路上,难以走出教育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