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琳 杨 鹏 刘永杰 智翠娜 肖 遥 袁雪晴 武 英 赵丹丹 李 云
(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①附属医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率的快速增长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肥胖不仅给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还可对儿童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已有研究显示,肥胖儿童可存在心血管系统损害和脂质代谢紊乱[2],且儿童肥胖易发展为成年后肥胖,进而增加成年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3]和糖尿病的危险[4]。导致儿童肥胖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等,其中生活行为因素属较易控制的因素。本研究通过探讨可控的生活行为因素与学龄期儿童肥胖的关系,为控制学龄期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0月~2013年03月期间,选择唐山市乐亭县第三实验中学、河南省扶沟县小学、河南省夏邑县小学共3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7~16岁;②性别不限;③汉族。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长期服用激素治疗者;②内分泌紊乱疾病患者;③继发性肥胖症患者;④拒绝参加调查者。共发放调查问卷567份,收回有效问卷555份,有效率为97.9%。
1.2 资料收集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学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面对面资料搜集。调查内容包括:①人口学特征: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家庭住址等;②母亲妊娠情况及生产情况等;③出生体质量及喂养方式;④生活行为因素:吃饭速度、进餐量、体育锻炼情况、平均每天静坐时间等。
1.3 身高和体质量测量 身高:将软尺固定在墙上,被测者脱去鞋袜和衣帽,立正姿势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面上,两眼直视正前方,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头部保持正立位置。测量者持直角三角板进行测量并记录数值,精确到0.2cm。体质量:被测者脱去鞋帽及外套,取下随身较重物品,自然站立在体质量秤量盘中央,保持身体平稳,测量者移动游码至刻度尺平衡,记录数值,精确到 0 .2kg。
1.4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分类参考标准[5],采用体质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作为学龄期儿童肥胖的判定指标,见表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可能影响儿童肥胖的因素。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学龄期儿童超重或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2.1 一般情况 共555名儿童纳入分析,其中男生274名,女生281名,年龄7~15岁,平均(10.9±1.9)岁。非肥胖者464例,肥胖者91例,肥胖检出率为16.40%。肥胖儿童和非肥胖儿童一般情况比较见下表。肥胖者中男生比例、体质指数和进餐量偏多者显著高于非肥胖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比例小于非肥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每天静坐时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和吃饭速度偏快者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生活行为因素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平均每天静坐时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吃饭速度、进餐量分别为自变量,进行生活行为因素与儿童肥胖关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天静坐时间大于9小时者(OR=5.067,P<0.05)、偶尔/从不进行体育锻炼者(OR=2.196,P<0.05)发生肥胖的风险要高于每天静坐时间小于7小时者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和性别后,每天静坐时间较长和缺乏体育锻炼仍是发生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见表3。
2.3 生活行为因素对儿童BMI的影响 以BMI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平均每天静坐时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吃饭速度、进餐量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生活行为因素对儿童BMI的影响,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与儿童BMI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每天静坐时间与儿童BMI临界相关(P=0.056),见表4。
表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表3 生活行为因素与儿童肥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生活行为因素与儿童BMI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肥胖发生率也迅速增长,大量研究已证实[6~8],儿童时期肥胖的体型、与肥胖相关的生活方式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将延续到成年期,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此,儿童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儿童肥胖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等,其中生活行为因素属较易控制的因素,探讨可控的生活行为因素与学龄期儿童肥胖的关系,有助于为控制学龄期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静坐时间大于9小时者(OR=5.067,P<0.05)、偶尔/从不进行体育锻炼者(OR=2.196,P<0.05)发生肥胖的风险要高于每天静坐时间小于7小时者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和性别后,每天静坐时间较长(OR=3.119,P<0.05)和缺乏体育锻炼仍是发生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OR=4.708,P<0.05)。定量研究结果也显示,偶尔/从不进行体育锻炼儿童的BMI要高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儿童(β=0.893,P<0.05),结果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果相似[9,10]。众所周知,缺乏体育锻炼儿童由于活动量少,能量消耗少,以致脂肪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导致肥胖。此外,有研究也显示,运动不足可能使肥胖基因得以完整表达[11],而户外活动时间较长是单纯性儿童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这也提示我们,增加体育锻炼,减少静坐时间,从而增加能量消耗是预防儿童肥胖的一项重要措施。
有研究发现进食速度快[12]、睡眠时间长[13]与儿童肥胖有关,但本研究中校正影响因素后,未观察到吃饭速度快、睡眠时间长、进餐量大等生活行为因素与儿童肥胖相关,这可能与我们样本量较小有关,关于吃饭速度等生活行为因素与儿童肥胖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在大样本儿童中探讨。
此外,本研究中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6.4%,郑州地区2007年的调查结果相似,但高于2005年全国7~18岁中小学生肥胖率(男童7.1%,女童3.6%)[14],这提示我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儿童肥胖的发展速度可能也在迅速增长,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5 -87
[2]黄 梅,岳高峰,王彦玲,等.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价[J]西南军医,2009,11(4):655
[3]文 汉,郑举鹏,王巧云,等.深圳市南山区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变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0):79
[4]Ozanne SE,Fernandez TD,Hales CN.Fetal growth and adult diseased[J].Seminars in perinatology,2004,28(1):81
[5]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分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
[6]Park MH,Faleuner C,Viner RM,et al.The Impact of childhood Obesity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dulthood:a Systematic review[J].Obes Rev,2012,13(11):985
[7]Han JC,Lawlor DA,Kimm S.Childhood obesity[J].Lancet,2010,375(9727):1737
[8]亢文汉,郑举鹏,王巧云,等.深圳市南山区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变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0):79
[9]Protudjer JL,Marchessauh G,Kozy Tskyj AL,et al.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Healthful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J].Can J Diet PractRes,2010,71(1):19
[10]熊光练,田本淳,钱 铃,等.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79
[11]王 都,王海俊,王 燕,等.MC4R基因多态性及饮食运动与儿童肥胖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681
[12]张桂玲,胡金萍,卢青军,等.喂养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儿童期单纯性肥胖影响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5):5207
[13]Chen x,Beydoun MA,Wang Y.Is sleep duration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obes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besity,2008,16(2):265
[14]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