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玲
摘要:“导师制”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教育的公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导师制”的内涵及发展历史,然后再具体说明它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最后阐述它对高中教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导师制”;高中;班级管理
当前我国高中班级管理中主要实行的是班主任制度,一方面班主任的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导师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同样可以使用。
一、“导师制”的内涵在我国教育词典中,“导师制”的含义是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我国早在秦末汉初时期,就有“导师制”的雏形,而在宋朝时期实行的书院制度中,有的书院在教学制度中,明确指出“导师对学生的学业、修身、处事等全面负责”。现代的“导师制”是在牛津大学最初试行的,他们为每一位学生选一位导师,负责他们的学业、品行,这种更加细致、具体的辅导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牛津大学培养更高端的人才做好了铺垫。
二、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导师制”的策略1导师的甄选
“导师制”成功的关键就是导师的科学选择。当前高中班级管理中实行的是班主任制度,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下,班主任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常规,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所以在导师的选择对象方面,从内部选择比较好,因为各科的任课老师,在长期和学生的学习交流中,已经比较了解一部分人的学习习惯、性格等,能更好地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交流。
2导师的培训
作为一名导师,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只是其教学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灵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上更加健康地成长。对导师的各方面要求,使得学校必须加强对导师们的培训,督促他们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学生的辅导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3合理安排导师的工作量
大部分的导师是承担多种角色的,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行政工作者,所以应该根据每个导师的基本情况来分配不同的工作量。在郑州的一所高中也开始尝试“导师制”,一位导师带5~10名学生,校长也参与到其中,考虑到校长任务的繁重,他只带了2位学生。
4导师的有效性评价
我们在对导师进行评价时,应该将导师自评、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了解导师。在高中,可以采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制度,对于在评价结果中获得优秀的导师,应加以表扬和奖励,这样更能促进他们继续把工作做好,而对于那些工作相对不是特别出色的导师,应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
三、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导师制”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在起点方面,保证所有的学生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点我国已经达到了,但是,在受教育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机会,这在很多学校都难以保证。而“导师制”,恰好弥补了当前的不足,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与老师的交流中,都能受到老师相对平等的对待,后进生不再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减少教育领域内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有利于高中班级管理制度的完善
“导师制”使得其他的任课老师也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是一种模块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它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整个班级管理更加有序。但是在班级管理中,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样才有益于班级的整体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下,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完全忽视了他们个性的发展。而在导师制中,导师们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了他们的禀赋和特点,会更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为他们制定更符合自身优势和自己感兴趣的计划和目标。
在高中实行“导师制”,虽然在我国才逐渐起步,尚处在基础阶段,但是随着导师制度的日趋成熟,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John TSeyfarth.有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原亮,郑美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王金洲.初中实行“导师制”的策略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