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的保障政策分析
——基于广州创新城市视角

2014-04-16 22:37余鹏翼李善民陈林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广州金融

余鹏翼,李善民,陈林汉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科技金融的保障政策分析
——基于广州创新城市视角

余鹏翼1,李善民2,陈林汉1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和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对于广州创新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科技金融的理论,根据广州创新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广州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认为广州创新城市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广州重视科技与金融结合,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与资金的矛盾,从而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城市;科技金融;技术创新;创新管理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呈现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其相互结合对于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的作用。如何做好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融合现已成为广州创新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2013年全国创新城市排名处在第5位,创新能力综合得分83.7848分,与排在第一的北京97.4940分和排在第二位的上海96.7438分相距甚远,甚至落后深圳10.8274分[1]。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已成为引领和推动创新创业、现代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大多数国家的事实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服务的完善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两个主要支柱。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广州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锋,辅之以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使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相互融合,以消除科技、金融彼此分离现象。这不但是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也是当前广州创新城市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城市的内涵及广州创新城市的发展现状

创新型城市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型城市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而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通常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领和组织下,激活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基本驱动力推动城市发展,其对所在城市群或更大范围内的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2]。广州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三大城市,要在原来的发展高位继续向前迈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广州核心竞争力的后发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市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根据广州确定的科技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现状,广州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创新城市的支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1.广州已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协调的产业格局,但总体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经营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355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713.16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8617.33亿元,增长11.1%。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63∶34.78∶63.5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35.2%和64.3%。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仅次于北京,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初步形成了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可以说,目前广州已构建起了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广州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广州经济仍处于低加工、低附加值状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外贸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自营出口和自主品牌出口比重低,产品技术低。所以,广州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为创新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性依托和支撑,但长期以来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创新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广州已构建良好的创新发展空间,但面临毗邻城市对创新资源聚集的强大竞争力

广州是珠三角中心城市,毗邻港澳,是华南地区交通枢纽、信息枢纽和区域国际物流中心。随着广佛同城化进程加快以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广深港高速铁路、白云国际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实施,广州华南客流、物流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但区位同样是个双刃剑,香港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创新的中心,而深圳作为国家首个自主创新型城市,已培育、集聚了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多、品牌度高的企事业单位。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在珠三角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毗邻港深,也将分散广州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和聚集。

3.广州已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创新资源,但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发挥

广州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占居广东省普通高校的三分之二,集中了全省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汇聚了全省大多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1万人,2013年底广州两院院士90人;集中了各类科研机构158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83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6.2%;经认定的国家、省级、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7家。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人才、教育和科技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同时,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广州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所述,广州已具备了相当规模的创新资源与创新条件,但这些资源优势却不能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教创新资源整体运行效率不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属中央、省、市不同部门,由于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科技资源不能共享,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存在重复购置、闲置和短缺并存,研究项目重复。二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我市自主创新体系中定位模糊。由于定位不清,其为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的外在条件难以保障。

4.广州基本具备了创新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一定程度的领先性,但离国际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提升研发投入金融支持,2008年R&D经费支出是1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2009年为200.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2010年继续上升达2.4%。2011年广州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位居国内副省级城市第一。其中2011年研发经费支出达238.06亿元,高于杭州(199.8亿元)、南京(190.5亿元)、武汉(175.0亿元)、成都(139.5亿元)等副省级城市。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聚集了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由五大园区构成的广州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启动开展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4家高新区之一,代表未来发展的中新知识城已进入规划实施,全市科技企业孵化链条渐趋完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0391件,增长14.3%。其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申请量分别增长了27.3%和33.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连续10年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但同时,如果与国外或国内先进创新型城市的水平和要求相比,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产出效益不高。目前,广州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销售量的3%,远低于国际5%的平均水平。从全市来说,尽管近3年来科技研发投入持续上升,但其占GDP的比重2.4%,仍低于2009年时北京、上海、深圳的5.5%、2.81%和3.62%。二是企业还尚未真正成为科技技术创新的主体。资料表明,深圳技术创新目前已达到“4个90%”,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自于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3]。而广州在这方面,与深圳相差甚远。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尽管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广州引进留学人员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但就整体区域需求而言,自主创新人才仍然严重不足。

5.广州拥有相对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创新政策的执行、创新意识和环境的培养仍然较为薄弱

广州自1993-2008年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动力。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还新发布了《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年)》和《广州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等规划文件的起草。但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求而言,整体创新创业的环境尚难令人满意。一是创新意识模糊,缺乏创新氛围,创新观念存在分歧。思想上将创新仅局限在科技领域,没有把创新纳入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中。二是促进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健全。尽管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促进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三是促进创新建设的整体制度环境还有待提高。从建设创新城市的整体环境而言,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创新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协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创新评价体系标准不够明确和规范,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渠道尚未通畅,社会各方面创业的活力没有激发出来,创新的内在动力还不足。

三、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广州创新城市的国际化战略定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广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大力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大示范区、三大平台”,以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为中心,推进广州开发区、番禺高新区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平台、科技支行融资平台、科技企业上市服务平台的科技金融推进体系[4]。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推进科技金融机制创新,为创新城市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与支持

(1) 整合广州科技金融资源,培育上市公司梯队。整合科技扶持项目、创新金融服务、创业风险投资等资源。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创业板和中小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形成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体系。

(2)构筑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集聚发展。整合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职能,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各环节协同创新,形成科技研发、科技成果、创业孵化、企业成长等全方位、全过程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效益。

(3)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政策平台,提供高效优质科技金融服务。积极发挥国家创新城市试点优势,广州市制定实施近了10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创新型城市的体制机制的保障体系。要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强化创新资源的整合集成,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性障碍。

2.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推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创新城市提供产业支撑

(1)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指导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研发投入的主体,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提高创新成果推广及应用。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科技型创新企业在研发投入、企业联盟和产业链控制上的优势,实现集成创新,加强与相关配套的企业合作,带动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搞好原始创新,提升产业集群整合能力和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2)加快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实现互动双赢目标,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研发与委托开发等形式,强化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促进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以利益共享机制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支持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建立全面长期的战略联盟,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与水平促进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的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互补与集成。

3.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与创新载体建设,为创新城市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1)培育创新滋长的营养土壤,大力吸引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广州一方面要以良好的硬件条件来招贤纳才。要通过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使人才不会因为生活待遇、科研经费、设备条件上的困难而工作受阻。另一方面要以良好的软件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要营造适宜良好的创新生态,创造城市的便利性、多样性、宽容性以及创新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进一步改革人才教育培养和创新评价机制,丰富支撑创新发展的人才储备。

(2)加强重要创新载体建设,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中新知识城、广州高新区、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广州大学城和国际生物岛等广州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核心区为载体,组织实施信息、生物医药等国家、省市高新技术研发项目,推动部市、院市、省市和穗港澳产学研合作。要使上述创新载体成为创新人才聚集高地、产学研结合园区以及企业家创业乐园,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4.以政策法规和文化引导为支撑,营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创新城市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1)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一是持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并引导科技投入结构。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稳步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发展科技中介组和咨询业,健全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运行有序,社会化、网络化的广州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的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具体操作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和秩序;另一方面要细化和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的规定,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激励作用,积极扶植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努力提高企事业单位自身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3)培育和推动自主创新文化氛围。以创新为灵魂,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环境。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和企业创新环境,让创新者获得创新动力,充分体现创新的价值。二是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发扬科学精神,大力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三是培育品牌文化。社会要营造崇尚自主品牌的氛围,宣传自主品牌,尊重自主品牌,支持自主品牌,鼓励使用创新产品。

[1]凌江怀,李颖,王春超.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支持路径 [J].江西社会科学,2009(8):90-92.

[2]丁涛,胡汉辉.金融支持科技创国际比较及路径设计 [J].软科学,2008(3):50-54.

[3]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49-51.

[4]郭玉清,郭庆旺.创新型城市的财政支持体系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韩小明,周业安,蒋东生.创新型国家与政府行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李兴伟.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的举措、问题及对策 [J].证券市场导报,2011(1):56-58.

[7]卢金贵,陈振权.科技与金融结合问题研究:广东视角[J].南方金融,2009(6):24-29.

(责任编辑:FMX)

Build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udy on Perspective Innovation City of Guangzhou

YU Peng-yi1,LI Shan-min2,CHEN Lin-han1
(1.Economic and Financ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China;2.Business Schoo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China)

Nowadays,technology and finance are two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y in Guangzhou.Combining the theory of Fi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of S&T in Guangzhou based on its current status as an innovative city.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t is found in the study that the crucial point for Guangzhou innovative city to realize Leapfrog development lies in its atten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This effectively alleviat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chnique and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reby continuously enhance industrial technical standard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city;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novation management

F830

A

1004-292X(2014)06-0045-04

2014-01-14

广东省科技软科学资助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0402);广州市重大社科规划项目(12Z05)。

余鹏翼(1971-),男,安徽六安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研究;

李善民(1963-),男,四川巴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公司财务与收购兼并研究;

陈林汉(196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科技金融与服务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型广州金融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