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财政大臣与财政预算改革

2014-04-16 22:16中国财税博物馆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40期
关键词:清廷预算案财政预算

中国财税博物馆 吴 蔚

末代财政大臣与财政预算改革

中国财税博物馆 吴 蔚

本文通过梳理清末财政大臣载泽的家世生平、阐述其晋升历程,大致反映了其政治才能与政治取向;随后介绍了其推行财政改革的背景、措施与问题,探讨了其人对清末财政改革的影响,部分展现了清末财政预算改革的得失。

载泽;财政;预算改革

晚清最后十年,清廷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财政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清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户部为度支部,财政处被并入,并由度支部管辖清理财政处、大清银行、造币总厂等机构。宣统三年(1911年)实行责任内阁制后,改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载泽是清末的财政主管大臣,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被任命为度支部尚书便开始掌管全国财政,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的最后几年中,他主导了财政改革,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载泽生平

载泽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属满洲镶白旗人,其生父奕枨为康熙第十五子愉恪郡王胤禑之后,嗣父奕询为嘉庆第五子惠亲王绵愉之子,载泽因奕询无后而奉旨过继为嗣,承袭奉恩辅国公爵位。经此,载泽由偏房远亲变成近支宗室,这成了他后来官运亨通的基础。

载泽幼时聪敏,记忆力突出,虽非天赋异禀,但在宗室之中也能算难得的人才,满洲亲贵大多斗鸡走狗、不学无术,相较之下,载泽便能脱颖而出了。慈禧叶赫那拉氏恩准他在上书房读书,和光绪载湉一起学习,因而他与那拉氏和载湉都十分熟稔。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婚,妻子是慈禧的侄女、隆裕的妹妹,与清廷前后两任太后结下了密切的姻亲关系,可见他日后获得清廷的重用亦是其来有自的。

载泽从上书房读书以后开始步步高升,先后历经内廷行走、前引大臣、正黄旗蒙古副都统、正蓝旗护军都统等职,虽然仕途顺利,但并未进入权力核心。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与徐世昌、端方、戴鸿慈、绍英一起被选派为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五大臣,载泽作为皇室的代表参与了这次规划国家改革路径的重要考察。这表明他被慈禧看中,成为了宗室权贵的接班人之一。虽然这次考察因革命党人的刺杀而遭遇波折,但终归取得了相对积极的成果。载泽重点考察了日、英、德等国,编写成《考察政治日记》,记录了自己的考察经历。考察大臣回国后,在向慈禧上呈的《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大力推崇日本宪政改革,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站在满洲贵族的立场阐述了实行立宪的三个好处: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坚定了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决心。出洋考察大大提高了载泽对宪政的理解水平,增长了阅历和眼界,他在日本和英国了解了财政预算审计制度,为他后来主持的财政改革作了重要的知识积累。同时,这次考察也提升了他的政治声誉,成为其后来晋升高层的重要资本。

为推行预备立宪,清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进行中央官制改革,载泽在其中出力甚多,但由于其过于激进的改革立场和朝堂工作经历的缺乏,他的一些主张未被采纳,他本人也在官制改革后一度遭遇冷落。然而,满洲亲贵中终归缺乏得力的人才,加之他与慈禧亲属的姻亲关系,他很快又被授予重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出任度支部尚书,掌控财政大权。次年慈禧与光绪先后离世,清廷最高权力出现了一定真空,他的政治力量也随之增长,达到了他的权力巅峰,他此后便开始了其孜孜以求的财政预算改革。

二、推行财政预算改革

清末财政预算改革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行宪政的必然要求,宣统三年(1911年)载泽主导试行了第一次财政预算,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不少经验教训,但这仍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一)清末财政困局。

自“庚子国变”后,清廷无法再以旧有方式维持统治,被迫颁行新政。推行新政耗费巨大,不论是编练新军,还是开设学堂,都需要大量钱财,加之对外赔款和外债偿付的压力,财政难以为继。清廷便开始在各地加征赋税,这有效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为奸猾官吏提供了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机会。自洪杨起事以来,地方督抚为筹措军费而截留税款、开征新税,钱粮出入自收自支,已获得了很大的财政自主权,清廷对地方财政收支往往不甚了了,既不能知道收支详情,就更无谈掌控财政全局了。

地方督抚权重使清廷中央十分不安,加之地方实权派往往以汉人为主,央地矛盾叠加以满汉矛盾,清廷猜忌日甚。而不论是之前的洋务运动,还是后来推行的新政,地方督抚都往往比清廷中央更为积极,地方的实力也因此不断增强,清廷更难控制。清廷为维护中央权威,也必须清理整顿全国财政,以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这自然也是载泽主张的政治诉求。

(二)清理财政。

载泽认为财政预算是预备立宪的重要准备,而清理财政则是编订财政预算的必要前提。清廷自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后,拟定了专门的财政改革计划。第一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第二年调查各省岁出入总数;第三年核查各省岁出入总数,厘定地方税章程,试办各省预算、决算;第四年编订会计法,汇查全国岁初入确数,确定地方税章程;第五年颁布国家税章程;第六年试办全国财政预算;第七年试办全国财政决算,颁布会计法;第九年确定预算决算,制定明年确当预算案,预备向议院提议。经过九年时间建立全国财政的预决算制度,以达成宪政对财政制度的要求。

载泽推行的清理财政政策致力于掌握全国各地方财政收支情况,以作为建立全国财政预算的基础,同时能增强对地方的掌控,达中央集权之效。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在度支部下设立清理财政处,负责清查和统计全国财政收支,调查了解财政利弊,以便将来编制和审核财政预决算,并在地方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与中央对口接洽,管理当地清理财政事务。度支部于各省清理财政局均设有专任监理官,对地方财政清理工作进行督促审核。此外,度支部还收夺了中央各部门财权,各部门收支由度支部统一管理;地方各省财政部门的人事任免权也由度支部掌握,并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这一系列的财政清理措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改变原本的财政混乱局面,集中全国财力于国防建设等重要领域,建立起同西方类似的现代财政制度。但任何改革都要改变权力分配格局,载泽亦以私心掺杂其中,以财政改革之名,与庆亲王袁世凯一派争夺中枢权力、与各地方大员进行央地博弈,难免招致不满和反弹。清理财政过程中,地方官员予以各种形式的推脱阻挠,这种来自整个地方官僚阶层的强大阻力往往令载泽束手无策,除了增派人手和移文斥责以外别无他法,清理财政便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财政预算。

清理财政取得一定成果后,清廷决定在大致查清地方收支的基础上试办全国财政预算。宣统二年(1910年),度支部要求各省部门根据规章和需求编制收支册,报送清理财政局,清理财政局依各部门情况编制本省财政预算,上报度支部后,由度支部汇总地方和中央各部门情况,编制全年财政预算,经内阁和资政院核准审议后颁布施行。

此次财政预算案因不具备完整的编制条件而漏洞百出。首先,各省预算上报度支部时只经督抚核准,而未经地方咨议局审议,之后咨议局要求审议地方预算,各地颇有督抚拒不交代,惹出不小的风潮,而地方咨议局审议增损以后的预算案并未再编入全国预算案,以至中央和地方各行其是;其次,全国预算案编成以后,支出明显超过收入,对于财政赤字没有填补措施,任其缺口;再次,资政院审议预算案时为抹平赤字、达到收支平衡,未依客观情况而对岁入岁出进行增减,如此不合实际的预算案不可能依照施行;最后,各地督抚和部门因财权被侵夺而对此预算案大为不满,很多人根本没有遵照的打算,加之四川保路风潮、武昌首义而全国响应,政权不稳之下预算案已成一纸空文,不可能再具有约束力。

此次财政预算改革虽然效果不佳,但毕竟是我国历史上的首次尝试,开创之功无法忽视,且其依照行宪需要而按班推行,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建立了公库制度,全国统一财政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之后民国年间的财政预算制度奠定了基础。

民国成立以后,载泽仍不忘其狭隘种族利益,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积极参与宗社党复辟活动,并于张勋复辟的丑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囿于私利而在历史的逆流中不能自拔,终在穷困潦倒中落魄而亡,不能不让人感叹清廷实有必亡之理。

F812.9

A

2095-3151(2014)40-0027-03

猜你喜欢
清廷预算案财政预算
关于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澳大利亚财政预算制度与议会监督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欧盟就2017年财政预算达成一致
建设项目投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讨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