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 罗 静 高 智 王素平
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 罗 静 高 智 王素平
2011年河北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沿海地区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沿海发展的核心和重点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选择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模式对于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壮大海洋产业、繁荣振兴海洋经济、打造沿海增长极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河北海洋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但发展一直不快,近十年来随着曹妃甸大港和黄骅大港的开发建设,全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快,但是同国内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小、效率低的问题仍然突出。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4%,与全国10%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空间资源和深水宜港岸线资源利用率均只有20%左右,海盐生产企业平均生产效率仅是国际上其他发达地区的1/4,效益较高的集装箱运输吞吐量不足全国的1%。河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落后表明惯用的开发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资源大规模、多领域、深层次、高效率开发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开发利用模式。
河北省海洋资源特色突出:一是资源种类齐全,禀赋条件各异。空间、生物、化学、旅游、港址、能源六大海洋资源体系完整。旅游资源类型多、组合条件优;海盐资源丰富,利用条件好;港址资源总体稀缺,但重点港址个体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数量有限,但种类独特;能源种类齐全,开发前景较好;空间资源总量稀缺,但可利用程度高。二是资源开发外部自然条件迥异。河北沿海地区风暴潮、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较少,海域环境较为封闭,水体交换缓慢,未来海洋资源开发气候地质条件稳定,生态环境敏感。三是资源开发区位和腹地条件得天独厚。河北省沿海地区毗邻京津、面向东北亚、内连华北西北广阔腹地,优越的区位和腹地条件决定了其海洋资源开发的地位和作用远超出省域范畴,在国家战略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河北特殊的海洋资源禀赋条件要求必须在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开发利用方式,以确保海洋资源充分、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要实现率先翻番,其中要全力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2左右,真正成为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到2017年在河北沿海“再造一个河北”。上述战略目标的提出,对河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但同时,河北沿海地区及海域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禀赋,又决定了继续沿用传统的海洋资源开发路径和模式,难以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因此,河北海洋资源开发必须在发展目标与客观现实、资源需求与资源禀赋的平衡中寻求新的开发路径和开发模式,以确保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战略层面上,河北在沿海及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集中探索以下五类模式:
河北海洋资源的高度综合性和融合性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必须采取组合开发模式。一是“港(口)—产(业)—城(市)—(旅)游”组合开发模式,以秦皇岛、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渤海新区为重点,加强现代化综合大港、临港产业园区、滨海新城和旅游功能区一体化规划建设,促进港口、产业、港城和旅游互促互动、组团式、一体化发展;二是“渔(业)—盐(业)”组合开发模式,以大清河盐场、南堡盐场和沧州盐场为重点,充分利用分级盐池,开展不同耐盐度海洋生物增养殖,建设渔盐结合型海洋牧场;三是“渔(业)—(风)能”组合开发模式,以沧州和唐山近岸海域为重点,结合潮间带及海洋风电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控制性人工海档,布设和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新型海洋牧场,推动渔能立体式开发。
根据河北沿海及海洋空间资源特点,未来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模式上,要坚持做大做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尽快使其成为辐射和带动沿海地区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此基础上,以滨海公路和沿海高速为纽带,各自沿着海岸线向两翼横向展开,重点推动海港区、乐亭县、黄骅市等11个近海县(市、区)及一批重点产业功能区加快发展,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依托集输通道,向陆域纵深腹地纵向延伸,打造“曹—唐—承—蒙”、“曹(秦)—唐—京—张”、“秦—承—蒙”、“黄—沧—石(保)”、“黄—沧—衡—邯(邢)”等纵向发展轴,实现与陆域纵深腹地互动发展;依托港口和港城,向近岸海域、远岸海域梯次推进,构筑形成“四点、一带、多轴、双面”区域互动空间开发模式。
产业发展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集中体现海洋资源开发效率和水平的关键环节,按照河北海洋资源集中、集聚、节约、集约开发的战略要求,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探索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一是在单个产业发展上,探索循环链式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原料供应链、产品加工链、能量梯级利用链、水循环利用链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链;二是在关联产业发展上,探索联动发展模式,围绕最大限度利用主导资源和伴生资源,实行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一体化统筹规划和建设,推进相关产业项目建设和扩能改造,科学匹配项目产能规模和发展速度。三是在产业空间配置上,探索组群发展模式,着力推动各类临港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增长极。
海洋科技是海洋资源高效开发的核心支撑。针对河北海洋科研基础薄弱,整体水平较低的现状,未来应积极探索多种海洋科技发展模式。一是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海洋科技发展新模式,整合涉海科技资源,适时组建“河北省海洋经济研究院”。联合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知名涉海高校、沿海地区政府和大型涉海企业,筹组“河北省海洋科技产学研创新联盟”,打造河北海洋科技发展的高端平台;二是探索海洋科技示范带动模式,规划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的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园区,安排部署一批海洋科技示范项目,集中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关键共性技术试点和示范;三是探索海洋科技开放联合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与国内外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联合协作,积极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涉海研发机构和高校在河北沿海设立分支机构和分校;四是探索海洋科技产业助推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产业,有计划地规划若干涉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施一批涉海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海洋科技水平的提升。
海洋资源管理模式是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顶层设计,决定着海洋资源开发的效率和秩序。未来河北应顺应海洋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潮流,探索更为有效的海洋资源管理新模式。一是推进资源行政管理一体化改革。参照城市规划委员会模式,成立由省主要领导牵头,各个涉海部门和沿海市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海洋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讨论、协调、解决涉海方面的重大问题。设立由外部专家及专门机构组成的第三方顾问组,承担海洋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支持工作。二是推进海洋联合式执法改革。建立秦唐沧海上执法城市联盟,共同打击违规捕捞,维护海上生产秩序,保障港口安全和航线安全畅通。三是推进海洋资源市场化改革。开展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改革,健全完善海域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探索海域价值评估体系,搭建海域使用权储备交易平台,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招投标制度,制定海域使用权质押贷款办法。探索完善岸线有偿使用制度,形成体现岸线与海洋资源稀缺程度定价机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滩涂资源,开展用海域农牧化“土地”增加量置换陆上土地资源的创新试点。
理论和实践表明,港址资源开发利用是带动海洋资源全面深入开发,促进沿海发展的龙头。河北沿海发展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港址资源有限但个别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在此条件下,实施大港带动,优先开发优势港址资源,快速形成以大港为核心、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港口群体系是最切合实际的选择。一是继续推进曹妃甸港、黄骅港、秦皇岛港三大港口建设,着力塑造港口特色、协调配套港口功能、扩大港口规模,强化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知名大港。二是以三大港口为中心,注重周边各级各类港址资源的联动开发和功能协调,快速形成规模等级配置合理、功能各异、特色突出、协调联动的港口群体系,避免因港口功能单一影响港址资源开发的带动力和要素集聚能力。
围绕海洋化学资源开发链条长、关联性广的特点,针对提升河北海洋化学资源开发效率,缓解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压力的要求,必须推进以循环链接为主的开发模式。一是推进以盐化工为重点的行业内部循环模式。在海盐化工生产企业中全面推广三友集团以纯碱氯碱和化纤为主业的“两碱一化”循环经济模式,达到增产、增效、降成本、降能耗、节水、节电、节汽的多重效果。二是以“五化合一”为方向的行业间循环模式。以曹妃甸工业区和渤海新区为重点,构建以石油化工和氯碱化工为主导,以煤化工为补充,精细化工快速发展,上、中、下游产品一体化发展,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等副产品和能源、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以海水淡化—电力—盐化工为重点的产业间循环模式。以曹妃甸沿海百万机组项目、黄骅电厂为重点,促进与大型盐化工企业、重点海水淡化企业和项目的联系对接,示范利用发电厂余热供海水淡化用能,利用淡化后的海水作为发电企业冷却用水,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供给盐化工作为原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针对河北海洋旅游资源组合条件优越,但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以组合式为主的开发模式。一是加强各种旅游资源的组合。以海岸地貌旅游资源和海岛滨海旅游资源为主,加强与海洋生物旅游资源、海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滨海城市旅游资源的组合式开发,形成沿海各类旅游资源开发整体推进协调互动的格局。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海陆联动,以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加强与海岛和陆域组合式开发,构建陆上观海(海、岛),海上观陆(山、城)和“岛岛相连”的立体海洋旅游系统。二是加强各种旅游业态的组合。鼓励各旅游景区和景点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推动观光游、度假游、体验游、康体游的组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观光农业游、观光工业游、购物游和文化游。
针对河北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长期以近岸捕捞、养殖和初级加工为主的单一发展局面,为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必须推进多元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一是推进开发品种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以贝类和对虾开发利用为主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发展海参、梭子蟹、名优海水鱼等海珍品开发利用,鼓励海藻、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建立鱼贝藻等多品种生态立体开发体系。二是推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改变以传统的近海养殖和捕捞为主的产业结构,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推动资源保护型的海洋捕捞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远洋渔业,建设精品型的海洋食品加工业,壮大现代化的水产流通业,培育技术先进的海洋生物产业,开拓多功能的休闲观赏渔业,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开发方式的多元化。建立滩涂、浅海、深海相结合的多元化区域养殖方式体系。根据各区域不同的海洋底质条件,建立底播养殖、池塘养殖、近海浅海筏式养殖、人工鱼礁、工厂化养殖、增殖放流相结合的多元化类型增养殖方式体系。
沿海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产业的实践经验表明,能源产业基地和园区,既是能源产业发展的主体模式,也是能源资源开发的主导形式,更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一是加快建设曹妃甸石化和中捷石化两大石油化工基地和园区,带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巩固和提升河北省石油化学工业的地位。二是加快建设沿海二次能源基地,实施王滩电厂、黄骅电厂、曹妃甸电厂扩能改造工程,整体提升电煤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二次能源基地地位。三是加快建设黄骅、孟村、沧县、唐海地热产业基地,提高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巩固提升沿海地热产业的地位。四是加快建设海兴、乐亭风电产业基地,优化风电产业布局,提升风能资源的利用规模、水平和地位。
[1]《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2]《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指导意见》。
[3]《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4]《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6]《舟山海洋开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海洋局委托课题“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