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江西科技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从跨文化角度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视翻译
李 君
(江西科技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影视翻译是实现影视国际化最根本的途径,是一项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如何跨越目标语的文化障碍,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成为众多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个案研究,探讨影视翻译的理论及应用,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字幕翻译,分析影视翻译策略,以期给翻译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影视翻译;文化交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翻译策略
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和电影行业日益发展,中外影视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影视翻译在民族文化输出和异域文化输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程春丽女士指出,无论是他国的文化想要传向中国,抑或中国的文化想要传向世界,都必须遵循文化的传播规律——进行本土化的改造(程春丽,2012)。影视文化的本土化包括文化内容的本土化、技术标准的本土化、眼界视野的本土化和语言的本土化等。其中,语言的本土化即对影视作品的翻译,对作品的有效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字幕翻译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跨文化视角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影视翻译从本质上讲,跟其他文本形态的翻译是一样的:其根本任务就是把原语的意思用译语表达出来(麻争旗,2013)。不过,“影视”这一要素又决定了影视翻译有区别于其他翻译类型的特殊性。影视翻译以跨文化交际为基点,注重影片中蕴含的文化色彩以及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最大限度地译出源语的内在涵义及文化信息。就语言特征而言,具有传情达意、塑造艺术形象的功能。影视翻译的目标就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实现这个功能。
要全面系统地说明影视翻译的语言特征,首先要认识语言的基本属性。本文从影视的性质和功能出发,对影视剧语言进行概括性描述,归纳了以下几点属性,认识这些基本属性是学习影视翻译的起点。
1、社会性。影视剧反映的是生活,其话语来源于生活,由于交际目的不同,话语的类型就千差万别。因而翻译时要保证译文在文化功能上与原文达成等值,减少译制语言的夹生感。
2、大众性。影视剧的语言必须满足大众的口吻,这就决定了其语言的大众性。影视剧中的语言多以对白为主,对白自然以口头语体为主,其中又以谈话体占绝大多数。若要取得流畅自然的译文,必须在不影响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形式上的调整。
3、语境性。影视剧中的语言,不管采取哪种表达方式,声音(配音)或文字(字幕),都受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制约,如表达习惯、说话方式和语速等方面的制约。
4、戏剧性。影视剧的语言虽然不像戏剧语言那样夸张,但也不等同于日常口语,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有声表演的艺术语言(麻争旗,2013)。译者应当充分运用修辞手段,理解人物话语里的哲理性、人情味、幽默感、韵律感等艺术特征,生动再现“文学语言”的美感,从而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
5、声画统一性。影视剧的对白具有声画统一、声情并茂的特征。因而,影视翻译要与故事、情节、画面、人物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字数要相当,口形要配合,还要考虑语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该小说自2001年面世以来,赢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肯定,获得了2002年的布克奖和2004年的亚太美洲文学奖。2012年华人导演李安将该部影片正式搬上了中国的电影荧幕。在内地一经上映,便引发了影迷们的观影热潮,票房一路飙升。该影片在已经上映的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中,首周便拿下6个当地周票房榜首,并一举拿下第85届奥斯卡11项提名和4项奖项。李安和扬?马特尔一样,跨文化的经历为后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少学者认为,李安的影视作品是东西方文化进行跨越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跨文化的小说遇上跨文化的导演。这部影片讲述一个十六岁的印度男孩Pi,在船难后跟一只名叫Richard Parker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求生227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信仰、命运与人性的奇幻故事。该影片既有东方式的唯美而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西方式的真实与虚构。它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界限,让来自不同文化的观众进入相同的经验世界去最大限度地感知电影的意义。影片为什么能同时获得东方和西方观众的一致肯定?除了完美的3D效果,绚丽的视觉奇观以及震撼人心的故事之外,其成功的字幕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讨论翻译策略时,人们常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这些翻译方法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译者讨论直译与意译时,焦点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讨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时,考虑的是语言的意义及交际功能;讨论异化与归化时,关注的是抵制外来文化还是引入外来文化。下面结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字幕翻译对这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1、直译。直译是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张培基,2009)。直译是保持源语言特有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译者采用直译法时,要紧扣上下文,吃透原文的意思,注意语言文化差异中双关语的翻译,表达时切忌生搬硬套,以免引起歧义。
例 1:原文:You must be thirsty.
译文:你一定是渴了。
解析:例1是派与哥哥打赌后去教堂偷喝圣水,牧师见面时说的第一句台词。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你一定口渴了;二是你就是“渴”这个人。因为影片中老虎的名字若不被弄错,原名就该是“Thirsty”,而且老虎又同时代表着主人公派。若译成“口渴”则不足以传递原作的意图,译为“渴”才能传递双关语境。这种双关的艺术手法是李安电影中的精妙之处。为保留原著的精髓,需要译者与原作者的视界融合,在翻译时要理解并把握这种关联,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一样的双关语境。
例 2:原文:But he was resourceful.It was his idea to build the raft to catch fish...The sailor...he went the same way as the rat went.The cook was a resourceful man.
译文:但他也很有办法,是他提出造一艘木筏来捕鱼的主意……那个水手,他的下场和那只老鼠一样。厨子是个诡计多端的人。
解析:例2来自派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厨子是个负面形象,他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吃了一只老鼠,后来还杀了水手,并把其尸体当作捕鱼的诱饵。例句中的第一个“he”指代的是厨子。在这段对话中,先后两次使用“resourceful”来形容厨子,译者翻译时要吃透原文意思,不能生搬硬套地将它都译成“足智多谋”。第一个“resourceful”被用在一个转折句中,在转折句之前讲述的是厨子吃了只老鼠,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所以转折句中的“resourceful”是偏褒义的,但又不是完全的褒义。故而译成“但他也很有办法”,“也”恰当地表达了偏褒义的色彩。第二个“resourceful”的前一句说的是水手的下场和老鼠一样被厨子吃掉,随后得出厨子是“resourceful”的结论。此处贬义色彩明显,若译成“足智多谋”或“很有办法”,则违背了原意,应译成“诡计多端”。
2、意译。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尤其是富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直译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适当转变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例3:原文:Two years I was trying to bring these things to life,and then one day...Sputtered,coughed and died.
译文:我花了两年时间构思小说,结果它残喘了没多久就胎死腹中了。
解析:例3是作家蒙特娄告诉派他的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受阻。句中“these things”指代的是那部小说。作家在述说时,将小说拟人化,用“sputtered”、“coughed”、“died”三个动词来描述,非常生动形象。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意译法,并结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特点和作家应具有的文学气息,将这三个动词译成“残喘了没多久就胎死腹中了”,使字幕翻译与角色性格达到形与神的统一,非常贴切地将作家痛惜的感受传达给观众。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在翻译实践措施中处于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中庸之道”,既不像意译那么自由,也没有直译那么拘谨。在影视翻译中,多采用交际翻译法。
1、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以原文为基础,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观众理解文本的意思,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语义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啰嗦和过于详尽。
2、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观众,尽量为他们排除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困难与障碍,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例 4:原文:Mother and I were both healthy.
译文:好在母子平安。
解析:例4是主人公派在描述自己出生时情景的台词。派说自己出生时情况紧急,由一位爬虫学家临时接生,但幸运的是母子平安。若将此句用语义翻译法译为“我和妈妈都很健康”,中国观众就会感到很困惑,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应采用交际翻译法,参照目的语观众的习惯表达,译为“母子平安”。在翻译此类句子时,译者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解读,应考虑异国文化间的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 5:原文:What kind of love is that?
译文:这算哪门子爱?
解析:影片中少年派首次接触基督教时,得知上帝让其子下凡去替凡人受罪,觉得很不理解。他认为不应该牺牲无辜的人来救赎罪人,故而说了这句话。若用语义翻译法译为“这是哪一种爱?”虽然不影响观众理解,但无法表达出派心中的困惑和质疑。“这是哪一种爱”是疑问语气,而派当时有着自己的观点,认为牺牲无辜者来救赎有罪者的做法是不对的,他更多的是在反问。译者应注意到语言的使用是以交际为最终目的,在翻译时通过交际翻译法体现各个角色之间的交际意图。
例 6:原文:No pissing in the schoolyard!
译文:操场里不准随地小便。
解析:例6在影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准在操场小便;二是皮辛不要呆在操场上。影片主人公名为“Piscine Molitor Patel”,源于一个法国游泳池,可“Piscine”发音接近“Pissing”(小便),因而在学校里“Pissing”成为派的绰号。这句台词是派上小学时,由于名字的谐音遭到同学的嘲笑,是不友善的言语。不过,撇开这种黑色幽默的不当性,这句话仍有幽默的成分。若译成“不准在操场小便”,会让中国观众感到这是对派严厉的攻击,失去了原作中开玩笑的意味。因而采用交际翻译法,译成“操场里不准随地小便”,增加“随地”两字,既生动形象,又符合说话人的口吻,增添幽默的成分。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他倡导使用异化翻译法,认为它的作用是把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中,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促进文化交流。归化翻译理论的倡导者Nida则认为,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采用目标语观众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译者在翻译时,是否只能选择一种方法,一用到底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最好从翻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说起。国内外的多数译家学者认同泰特勒的三原则: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相一致;译文应和原作一样通顺。要想实现这三个目标,译者必须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法。译者若要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展现出“原作的风格和笔调”,就不得不采用异化法,而要像原作一样“通顺”,则不得不作出必要的归化[1]。(孙致礼,2001)
例 7:原文:Open your“Gisauthon”to the horizon.Let that spiritual energy pass through you,and out into the world.Throughout“Bineia”.
译文:打开你的“吉桑”放平(以下词汇皆为印度舞蹈专用术语)。让那股精神力量穿透全身,通过“巴尼亚”散发到全世界。
解析:例7与印度舞蹈相关,舞蹈老师指出舞蹈是敬献给神的,要求跳舞时全神贯注。原文中包含大量印度舞蹈的术语“Gisauthon”、“Bineia”等,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没有对应的平行文本,因而采取异化翻译法,并加注说明。由于字幕翻译配有人物的动作表情,中国观众在理解上并不困难,同时也能保存和反映原文的异域民族文化特征。
例 8:原文:Don’t tempt the storm,Pi.
译文:别拿雷神开玩笑。
解析:例8是影片中轮船遭遇暴风雨来袭,派想叫醒睡梦中的哥哥去观看暴风雨时,哥哥所说的一句台词。此句运用了归化翻译法,将“storm”译成“雷神”,是中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地道的本国语言,使译文形神皆备,通顺晓畅。若采用异化法译成“不要被暴风雨诱惑”,其结果不是生硬拗口,便是令人费解。
例9:原文:The way of Karma,huh?The way of God.
译文:这是因果报应吧?也是神的意志。
解析:例9讲的是本该被爬虫学家检查的那只孟加拉巨蜥溜走后,却被不幸踩死。同时,派在当天被爬虫学家顺利接生。派将发生在同一天的两件事相关联,归结为前因后果。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观众很难对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意象做到心领神会,故而可采用归化翻译法。如“Karma”、“God”等词,应适当地转换成汉语中存在的意象,不能生搬硬套。句中“God”来自基督教,若将“God”译成“上帝”,不易被中国观众接受,故而翻译成“神”,更接近目的语观众的理解。
影视作品是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与文化紧密相连,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若不能跨越文化障碍,那么顺利的跨文化交际就无法进行。正如翻译家奈达所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2]因此,作为翻译人员,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对接”起来,真实地再现原文。在影视翻译时把握一条原则:在“纯语言层面”,可以进行必要的归化,而在“文化层面”,则应尽量争取异化(孙致礼,2011)。如此才能规避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使传统中华文化接近西方文化,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
[1]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2]罗进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朱 斌)
Research on Film Translation in Life of Pi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LI Ju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330098)
Film translation,a purpose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is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to realiz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ternationalization.How to bridge the culture barriers of target language,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many translation researchers.The author chooses the“Life of Pi” as a research case,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film translation,combin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practice,interpret screen words translation skills in “Life of Pi”,and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film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translation learners.
film transl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Life of Pi;Translation strategy
H159
A
123(2014)02-0078-05
2014-03-09
李 君(1983-),女,江西抚州人,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资助项目“影视翻译跨文化视角研究——以李安导演影片为例”(NO.13WX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