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成康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99-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其中,利用文学作品蕴含的美育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一、在品析课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符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阅历浅,知识单一,对这些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育因素认识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做法是:先出示丑小鸭的彩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丑小鸭的形象,区别丑小鸭与其他小鸭在外观上存在的差异。然后让学生按顺序找出丑小鸭流浪时到过的几个地方,以及大家对它的态度,如在沼泽地受到歧视、在老太婆家被嘲笑、在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在老农家被追打、在花园里受到赞美。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丑小鸭在不同的地方受到的境遇不同,原因是什么。其实,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丑小鸭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很无能,是用猫族与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因此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丑小鸭是美丽的。教学至此,学生就会明白,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此时可以联系生活向学生提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果它心中没有对美的渴望,是否会认识到真正的自己?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丑小鸭这样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会怎么做呢?让学生通过分析丑小鸭的蜕变过程发现美的真谛,即外表的美与丑,是内心善良与丑恶的外在表现,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让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白天鹅。学生分析课文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感知人物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二、在分析写作背景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讴歌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寄寓了作者一定的审美情感,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以及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为例,要理解文章表达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作品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当时已经没有了淡淡的哀怨情绪,也没有了对革命背叛的愤怒,而是生发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因此,他一直在寻觅、营造一个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心,抵御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的、蓬勃的境界,展示了他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他在大自然的万千事物中,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分,写下了散文《春》。《春》不仅描写和讴歌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而且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更是他本人心灵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通过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的转变、升华,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了“积极奋进”的心理历程,从而获得审美感悟。
三、在对比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海燕》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海鸟在海边飞翔的视频,在暴风雨来临前,这些海鸥、海鸭、企鹅都躲了起来。然后再展示一组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仍然勇敢飞翔的精神。而在分析课文《海燕》的内涵及海燕的形象时,可以通过播放配乐朗读的方式烘托暴风雨即将到来时的紧张气氛,用雄浑的乐曲来衬托海浪,不断拍打巨石的骇人景象,将画面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暴风雨来临时的三幅画面。通过对比,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的形象,加深了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感受到了海燕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勇敢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感受和体验,真正把握审美对象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