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灸患侧翳风穴加多针浅刺治疗顽固性面瘫29例

2014-04-15 11:03:59闵志云张辉指导程立红
江西中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额纹口角后遗症

★ 闵志云 张辉 指导:程立红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6)

我们从2014年1月~2014年6月采用重灸患侧翳风穴加多针浅刺治疗顽固性面瘫29例,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试验组病例共有29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达2年;其中左侧面瘫占15例,右侧面瘫11例,出现“倒错”现象患者1例,伴舌前2/3味觉减退者1例,伴听觉过敏者1例。

2 治疗方法

多针浅刺法[1]:在瘫痪侧额前、口角及颊车周围用2.5%碘伏棉球进行消毒,75%酒精棉球脱碘后,用数十根毫针(安迪无菌针灸针)针尖对齐,在上述部位由内向外进行重扣刺,以扣刺部位出血为宜,时间为3~5min。扣刺后,取3mm×40mm号毫针进行多针浅刺(针刺深度2~3 mm,针刺角度以针灸学[2]注明角度为准)。取穴:(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翳风,承浆、地仓、颊车,(对侧)合谷。每10min运针1次,每次治疗20min。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休息2~3d进行下一疗程。重灸[3]疗法:每次进行重灸时选取2根艾条(江西省中医院热敏灸艾条)分成4段并用胶带固定,再用夹子夹取点燃的艾条悬灸在距患侧翳风穴位上方2~3cm处,以重灸灸感沿所灸部位扩散到整个患侧面部或有向其他部位循经感传为最佳感传效应,重灸期间以患者穴位区皮肤充血并出现红晕而不起泡、达到最大疼痛能耐受为度,每天1次,每次20min。10d为一疗程,休息2~3d进行下一疗程。

重灸患侧翳风穴加多针浅刺适用于各型顽固性面瘫,尤其对“寒邪久羁、脉络瘀阻”型顽固性面瘫症者疗效显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口角对称,眼睑闭合良好,鼓腮、耸鼻、蹙额等动作与健侧对称;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蹙额、耸鼻等动作与健侧略有不对称;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有一定程度缓解,完成蹙额、耸鼻等动作仍较困难;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好转。

3.2 治疗结果 经采用重灸患侧翳风穴加多针浅刺治疗后,本观察组29例病例中痊愈16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5%。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45岁,缘于5年前患者感寒受凉引起面神经麻痹,经毫针针刺治愈,2月前因感冒又患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闭目时右眼留缝2~3mm,无力闭紧,口角明显歪向左侧,右鼻唇沟消失,吹气试验(+),右侧鼓腮不能,漏气,用力抬眉时右侧额纹消失。肌电图检查报告提示:右侧额肌、上唇方肌和口轮匝肌在放松状态时均有小量纤颤电位和动作电位,直流电刺激面神经根部(乳突部),均未见上述三块肌肉的收缩放电现象,说明右侧面神经变性。先后用中、西医药物(具体药物、治疗不详)治疗及理疗和常规针灸治疗2个月均未取得疗效,经朋友介绍来我科。症见:口眼歪斜,闭目时右眼留缝2~3mm,无力闭紧,口角明显歪向左侧,右鼻唇沟消失,吹气试验(+),右侧鼓腮不能,漏气,用力抬眉时右侧额纹消失,左、右耳垂至口角距离相差1cm左右,未见患侧面肌萎缩及“倒错”现象。其头颅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涩。拟诊:周围性面瘫后遗症。辨证为寒邪久留,脉络瘀阻。治疗以祛风散寒,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为主。故采用重灸患侧翳风穴,以加强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联合多针浅刺祛瘀通络。经过重灸患侧翳风穴加多针浅刺治疗至第2个疗程第9 d时,患者抬眉时右侧额纹显现,闭目时右眼留缝约0.6mm,鼻唇沟出现。治疗到第3个疗程的第5 d时,口角基本对称(左、右耳垂至口角距离基本相等),患侧额纹、咬肌力量均接近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电图的异常电位基本消失,后巩固治疗1次,患者痊愈。经随访半年维持在治疗后水平,未复发。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发病多为体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阻闭,经脉失于濡养,导致肌肉纵缓不收致病。依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临床研究,通过针灸等治疗后有近85%的患者可以在2个月内治愈,但病程超过2个月治疗较为棘手,一般遗留后遗症,但通过重灸患侧翳风穴加多针浅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后遗症的出现。从临床看,急性期针灸早期介入对面部无菌性炎症有特效,但治疗时针刺宜浅,手法宜轻,不可手法过重或电针,以免加重面部水肿及不同程度轴突变性,遗留后遗症或出现“倒错”现象;在临床上应该注重早期“额纹”出现为关键。

面瘫后遗症主要由于正气空虚,邪气久留,筋经失其温煦濡养,导致局部的气血不畅及久病入络,且久病必多瘀。多针浅刺属于丛针浅刺法范畴,具有“刺小络脉之血脉”的“络刺”、“左右前后针之,以取经络之血”的“豹文刺”等刺血作用,故此法具有调和阴阳,散寒通络,活血祛瘀作用。从国内外文献及临床研究发现,患侧面部皮温与健侧相比较低,在《医学入门》中“虚者灸之使随火气以助元气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故笔者在治疗面瘫后遗症时特别采用重灸患侧翳风穴,以提高患侧面部皮温,故而取得显著疗效,重灸具有温通作用,易激发经气,培补元气,达到“灸之要,气之病所也”;艾绒性温,可使面部经络得以温热刺激[5],易热敏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口角歪斜得以纠正。现代研究表明,艾灸[6]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炎症所产生的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及促进无菌性炎症渗出物吸收。另外艾绒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7]具有补虚作用,可促进面瘫后遗症的恢复。临床中体会到,重灸更易、更快使患侧翳风穴易达到热敏化状态,且达到敏化程度的快慢与临床疗效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1]杨永璇. 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

[2]石学敏.针灸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6.

[3]张彤,戴国华.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10):4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5]黄华超,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42例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医药,2010(13):122.

[6]王磊,李学武.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1(9):567.

[7]白耀辉,林文任.艾灸与温热刺激关系的探讨[J].针灸学报,1991,7(4):10-11.

猜你喜欢
额纹口角后遗症
聚左旋乳酸治疗轻中度额纹、眉间纹的临床效果
春天的“后遗症”
意林(2021年11期)2021-09-10 07:22:44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48
深夜的病房
草堂(2019年5期)2019-11-14 00:21:22
视角与口角
百姓生活(2019年5期)2019-06-13 00:49:53
两代人的不同
故事林(2018年21期)2018-11-20 05:53:44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9
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额纹除皱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额部皮肤油脂分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