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群,毛翠秧
(1.衢州市中心医院 内分泌科, 浙江 衢州 324000;2.衢州市医学会,浙江 衢州 324000)
·健康教育·
糖尿病工作坊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陈育群1,毛翠秧2
(1.衢州市中心医院 内分泌科, 浙江 衢州 324000;2.衢州市医学会,浙江 衢州 324000)
目的探讨糖尿病工作坊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3-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衢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7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工作坊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培训。随访6个月后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随访6个月后,患者胰岛素储存正确率为100.00%、注射方法正确率为97.44%、胰岛素外出携带正确率为100%、患病期间胰岛素剂量调节正确率为73.33%、自己备有血糖仪占37.18%、接受糖尿病饮食者89.74%、能做到规律运动者占74.64%。结论糖尿病工作坊教育模式在重视患者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增强了患者的操作技能,值得推广。
工作坊;糖尿病;胰岛素注射;行为改变
糖尿病患者的行为改变在国外已成为研究热点,国内的糖尿病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停留在知识灌输阶段,对患者的行为改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1-2]。糖尿病患者常出现错误使用胰岛素的行为,既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又导致其对胰岛素的使用产生恐惧。从2011年3月开始,衢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改变已往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说教模式,筹建了一个融护士的教育、治疗和患者的学习、训练、沟通、娱乐为一体的场所——糖尿病工作坊(简称工作坊),使患者在工作坊的环境中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以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衢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 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出院后需要长期(>6个月)注射胰岛素、无其他严重肝肾等慢性疾病和精神病史,自愿参与,能自主参加工作坊活动并能定期随访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16~76岁,平均(69.5±7.6)岁。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20例、初中14例、 高中10例、 大专及以上26例。
1.2 方法
1.2.1 工作坊工作模式 工作坊主要是通过糖尿病知识教育、技能培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自我行为的改变。工作坊既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又能使其掌握胰岛素注射的具体技能,改变了说教教育模式,更注重于对患者的实践训练和行为改变指导。
1.2.2 工作坊的环境 在原来糖尿病示教室的基础上,增添相应设施,如文字图片资料、影像设施、实物模具、各种胰岛素注射笔、血糖仪、注射模具等示教用具,使工作坊成为患者学习、训练、交流、娱乐的场所。工作坊强调护患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患者可以获得成长体验[3]。
1.2.3 工作坊实施方法 (1)科室安排2位专科护士管理工作坊。患者入院时,专科护士便开始评估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态度、日常行为方式、胰岛素使用的知识,为每位患者制订糖尿病教育计划并担任教育者,直至患者出院后随访。(2)工作坊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内容。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糖尿病患者必要的行为改变项目[4],如自我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长期的规律运动、饮食控制、低血糖和高血糖管理、生病期间的管理、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胰岛素注射、储存、外出携带等。按照我院内分泌科患者平均住院日10 d为工作坊一个培训周期,专科护士分时段循环、点面结合进行健康教育,需要兼顾到每位患者的特点、行为改变计划、工作坊的目标来设定工作坊日程。(3)工作形式与时间安排。能够离床活动的患者要求在工作坊中进行血糖检测、胰岛素注射、进餐、餐后的活动等。期间可以配合实物展示、护士演示操作、患者亲自体验等,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训。为患者互相熟悉建立交流讨论平台,安排优秀患者介绍经验,鼓励老患者带动新患者,使行为改变良好的患者有成就感,使新患者有信心有目标。督促患者养成记录治疗生活的日记。每日时间安排如下:11:00注射胰岛素,11:30就餐,13:00活动,15:30教育,16:30测血糖与胰岛素注射示教与指导等。
1.2.4 总结整理与随访阶段 (1)总结整理。专科护士要为每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作一总结,评估患者出院时行为改变日程计划完成情况,列出出院后需要巩固的行为问题,为出院后的随访做好准备。(2)随访阶段。2位专科护士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每月1次与患者保持联系,以了解患者的行为改变情况,如监测血糖的间隔时间、胰岛素的储存、针头的更换、剂量的调整、饮食及治疗日记记录情况等。针对遇到的问题对患者进行指导和鼓励,训练患者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维持已形成的良好行为。每位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之后评估患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如入院之初设定的行为改变目标已达到,安排患者参加每2个月1次的糖尿病活动教育小组。若还需巩固相关行为的患者则继续随访,直至转入糖尿病教育小组。
1.3 观察指标 (1)胰岛素储存正确率;(2)注射方法正确率;(3)胰岛素外出携带正确率;(4)患病期间胰岛素剂量调节正确率;(5)自己备有血糖仪;(6)针头更换频率;(7)出现针头断入体内、胰岛素浪费、剂量注射错误等现象;(8)糖尿病饮食;(9)规律运动。以上指标通过问卷法调查而得,问卷由研究者自制,于患者随访6个月时填写。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描述性统计。
工作坊开展后, 78例出院患者的6个月随访结果如下:胰岛素储存正确率为100.00%(78/78);注射方法正确(手势、部位选择、笔芯更换)率为97.44%(76/78);胰岛素外出携带正确率为100%(31/31,只有31例有外出情况);患病期间胰岛素剂量调节正确率为73.33%(11/15, 15例患者中有11例能够及时就医、联系工作坊人员、根据血糖波动正确调整胰岛素剂量);自己备有血糖仪占37.18%(29/78);针头使用没有1位能够坚持1针1换,但也没有出现1支笔芯使用1个针头的现象;没有出现针头断入体内、胰岛素浪费、剂量注射错误等现象;患者接受了糖尿病饮食并能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就餐者占89.74%(70/78);能做到规律运动的患者占74.64%(59/78)。
糖尿病治疗效果不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以及药物效果,更多依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行为改变在糖尿病代谢控制中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行为改变并非易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糖尿病患者是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个体,要摒弃已经习惯多年的行为方式,适应有益于糖尿病康复的新行为方式往往很难。其次,既往以提供建议为主的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在行为改变方面收效甚微,仅有5%~10%的成功率[5]。第三,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即住院时的治疗操作应该是护士的职责。待出院前几日,护士才教患者一些基本的技能,从而导致相关操作技能掌握率低,患者惧怕的心理严重。第四,患者出院后在家庭和社会上会遇到影响行为改变的各种因素,如受工作和家务影响不能按时进餐或注射胰岛素等。此时非常需要支持系统巩固出院患者的良好行为。
糖尿病工作坊教育模式在重视患者知识教育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操作技能。住院期间是强化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时机。该时期应组织患者进行系统学习糖尿病知识。患者在入院之日起便全面接触糖尿病的知识,并得到护士手把手的指导,如如何正确监测血糖、胰岛素注射等。工作坊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并节约了时间,改变了床边教育许多弊端。患者自我实践的能力随住院时间延长日趋成熟,行为改变日趋固化,出院后的随访保证了患者行为改变得到一个连续全面的有效支持。此外,通过低年资护士对患者专项的指导,不仅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也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教育能力。护患双方均能在工作坊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工作坊开展之初,患者胰岛素使用方面的改变是最易显现的成果,因此先作此报道;后续有关工作坊对患者行为改变方面的数据正在整理中。
[1] 李明子,郑修霞,纪立农,等.糖尿病教育在改善妊娠期糖耐量降低孕妇妊娠结局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53-257.
[2] 楼青青, 徐玉斓,杨丽黎.阶段性改变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20-421.
[3] 谭彩敏.工作坊--高校档案服务推广新尝试[J].档案与建设,2009(8):26-28.
[4] Martha M F,Cheryl H,Karmeen K,et al.A core curriculum for diabetes education[M].Chicago:Illinois,1994:388-363.
[5] Bien T H,Miller W R,Tonigan J S.Brief interventions for alcohol problems:A review[J].Addiction,1993,88(3):315-335.
(本文编辑:郁晓路)
2013-05-05 【
】 2013-10-27
浙江省衢州市科技局课题项目(20121077)
陈育群,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内分泌科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10.3969/j.issn.1008-9993.2014.02.025
R494
A
1008-9993(2014)02-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