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客,宋一平,童迅,刘芳,陈晴,王璐璐
(解放军第97医院疼痛康复科,江苏 徐州 221004)
放散式冲击波在骨科及疼痛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对肌肉软组织疼痛疗效显著。下面我们就冲击波循经取穴具体临床应用及疗效、冲击波作用于经络穴位的具体治疗机理、以及调整冲击波频率、压力大小及操作手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及进展进行总结。
海因里希·埃佛尔克[1]首先将经络理论与冲击波治疗技术结合在一起,开发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将特制的“冲击波治疗针头”作用于经络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他先将这种治疗方法应用于矫形外科疾病,如膝、髋关节慢性疼痛及脊柱颈、腰段的肌肉慢性紧张,通过研究,采用低强度冲击波不仅可减轻肌肉紧张,还可使业已硬化的关节囊和缩短的肌腱得以软化和延伸。此后他又将这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大关节的非炎性关节病(挛缩的解除、激发滑液的生成)、颈肩综合征、足部疾患、坐骨神经痛、腕管综合征、脊柱腰段疼痛、强直性脊柱炎、紧张性头痛、强直性轻瘫、外伤性急性骨萎缩、各种肌腱疼痛(如网球肘、跟骨骨刺)、创伤愈合障碍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满意。
海因里希·埃佛尔克[2]应用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髋关节疼痛20例患者中,经过4~12次治疗后,在40~65岁的16例患者中疼痛消失14例,好转2例;70~85岁的4例患者中疼痛消失1例,无效2例,中断治疗1例。治疗结果显示,这种治疗方法对较年轻患者有很好的效果,而对老年患者治疗比较困难。
刘西纺等[3]应用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治疗组),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治疗32例(对照组)比较,冲击波首次治疗及第3次治疗后,V A S 值显著降低(P<0.01),并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2周及3个月随访,下腰痛J O 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得出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降低V A S和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方面优于传统治疗组。
车旭东等[4]应用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颈痹症患者,经过6次治疗后,症状消失,观察1个月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魏秀红[5]认为放散式冲击波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拿治疗”,治疗中应用相关推拿动作可解除机体疼痛、松解粘连伸展肌肉,不仅疗效显著,并极大地解脱出医师资源。
我科自2013-07引进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系统(瑞士S T O R Z公司,M P-100)以来,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近1200例,对其中部分病例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循经取穴治疗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循经取穴的患者。我们曾应用放散式冲击波治疗中配合肩关节运动及辩证循经取穴治疗冻结肩132例,平均分为A、B、C三组,A组应用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B组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同时配合肩关节主、被动活动,C组在B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辩证循经取穴,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月及3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 S)、关节活动度(R O M)、康复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示3组患者治疗后V A S明显减小、肩关节活动度及康复评分明显增加,(P值分别<0.01),治疗后不同时期B、C组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C组较B组更优(P<0.05)。B组、C组较A 组显效率高(P<0.01),且 C 组更优于B 组(P<0.05)。
由上可见放散式冲击波治疗颈肩腰腿痛,配以对症的经络穴位可提高疗效。目前临床上这方面报道不多,可能与操作人员对经络理论不理解有关,另一方面冲击波循经取穴的临床适应证应进一步规范化,其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结合目前研究成果,冲击波在骨肌系统的的镇痛机理[6-12]如下:(1)冲击波的机械效应包括拉应力及压应力,引起软组织间的松解和弹性变形,起到缓解疼痛及促进机体修复的作用;(2)局部高强度的冲击波能对痛觉神经感受器产生高度刺激,使神经敏感性降低,痛阈提高,神经传导功能抑制;冲击波还可改变伤害感受器对疼痛的接受频率,改变伤害感受器周围化学介质的组成,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3)冲击波的空化效应能疏通微血管、松解关节和软组织粘连,对于疏散炎症,缓解由于炎症带来的疼痛有效果;(4)冲击波作用可产生自由基,通过对自由基的调节,促进一些抑制疼痛的化学介质的释放,也可以缓解疼痛。但是冲击波在作用于痛点治疗后,镇痛作用明显,与过度刺激无关,因为在痛点治疗过程中,所给能量只属于低中能量级别,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损伤,患者也没有出现过痛或更痛的临床表现,而只是一种酸胀或刺疼的感觉。因此其镇痛的深层机理仍待进一步探讨。
传统观点认为疼痛是由于多种病因[13](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瘀血、外伤等),致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通过针刺可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现代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又出现许多针刺方法,如电针、腕踝针、浮针、腹针、银质针等,关于针刺镇痛机理[14,15]主要包括外周机理及中枢机理:(1)针刺可使局部痛阈提高,阻断疼痛信号向脊髓的传递,又能抑制脊髓细胞对伤害感受刺激的反应,达到减少或阻断疼痛冲动的传导和传入;(2)针刺能抑制新旧脊丘束将疼痛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又能将减弱的疼痛信息和针刺信息通过新旧脊丘束传入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还可通过一定的神经体液和痛觉调控系统,改变疼痛性质,抑制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及反应,起到镇痛作用;(3)另外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可使脑内具有镇痛作用的递质(乙酰胆碱、5一羟色胺、脑内吗啡样物质)含量增加或作用加强,使拮抗镇痛作用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减少,从而达到镇痛效应。韩济生[16]认为针刺镇痛虽有许多进展及共识,但仍存在不少疑点,比如经络具有不同于神经的特异结构基础,就某一特定病例采用个体辩证取穴,才能达到最大疗效,而不应对某一病种定出标准穴位,在身体任意部位扎针均可得到同样针刺效果,今后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更应该考虑应用电针和T EA S(伤肢评分)等。
了解冲击波及针灸镇痛机理后,我们知道冲击波作用于经络、穴位后镇痛机理并非两种治疗机理的有机结合。海因里希·埃佛尔克[2]认为:一般经络走行区域及相应穴位上有较其他部位丰富的感受器(包括痛觉、温觉及压力等),其压力敏感区宽度约为0.5-1 c m,深度为0.5 c m。单用一根针灸针不足以对整个敏感区激发刺激,而冲击波可以作用于那些对压力敏感的针灸穴位,刺激对压力敏感的细胞器,如迈斯纳体、帕西尼体等,当其强度处于生理学可承受的范围内,并激发生理反应,而达到止痛效果。车旭东等[4]认为通过冲击波对腧穴的作用以通调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也有人认为冲击波循经取穴与传统推拿治疗机理有类似之处[5]。但其深层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对中医经络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知道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不同疾病时,也应遵循中医经络理论辩证循经取穴。
海因里希·埃佛尔克[1]认为在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中,对穴位的选择原则上与经典针灸相同,如他在对髋关节炎患者治疗中[2],穴位的选择遵循古典中国医学的原理,选用了位于髋关节附近的穴位、相关经络上的远端穴位以及按照寒热虚实学说对病情有作用的穴位。
刘西纺等[3]应用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经络分型[17],分为胆经型、膀胱经型及以上两者混合型,胆经型的疼痛沿足少阳胆经之环跳穴、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等穴向下肢外侧放射疼痛或麻木,膀胱经型腰痛沿足太阳膀胱经之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向下肢放射至足跟痛或麻木,治疗上分别沿对应经络打击并在酸痛敏感穴位处重击打。
车旭东等[4]在治疗一例颈痹症患者,患者主诉为颈项部伴右上肢疼痛麻木半月,作者先用针灸探头治疗风池(双)、桥弓(右)、大椎、右肩井、风门(右)、膏肓(右)、肩贞(右)、臑俞(右)、曲池(右)、外关(右)、内关(右)行冲击治疗,然后用标准探头在胆经、膀胱经一、二侧线的颈肩部沿经络循行路线进行冲击治疗,在右上肢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冲击治疗,最后用经典探头将右侧颈肩臂手区(即手三阳经所在的经筋皮部)进行治疗。
我们在对冻结肩患者循经取穴治疗中,除局部取穴(如肩髃、肩贞、肩髎、阿是穴等)外,若患者肩部前侧疼痛较重时重点冲击手阳明大肠经,肩部外侧疼痛较重时重点冲击手少阳三焦经,肩部后侧疼痛较重时重点冲击手太阳小肠经,并分别于相应经络上的远端穴位定点冲击。
总之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时,应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选取对症的经络及穴位,这样才会提高临床疗效。
冲击波压力及频率参数的设置、不同探头的选择以及不同的操作手法应用,对临床疗效有一定影响。
海因里希·埃佛尔克[1]认为可调整冲击波的压力及脉冲次数来实现对穴位的强弱刺激,他选用特制的针灸探头在对髋关节炎患者治疗中[2],对肾俞、大肠俞、居髎、阳陵泉等穴位刺激的压力为2b a r,脉冲次数为10,对环跳刺激的压力为2.5b a r,脉冲次数为20-30,对风市穴位的刺激压力为2.5b a r,脉冲次数为20,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刘西纺等[3]应用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中等体型选用D20探头,肥胖健壮体型患者选用D20-S探头,在沿经络走向进行冲击,遇到酸胀感明显的穴位行500次左右脉冲定点冲击,频率不超过15H z,压力不超过4 b a r,并认为在穴位击打的酸痛感越强烈者其疗效越好,反之越差,而且他们体会到在环跳穴冲击时针感循经放射至第4趾端、冲击秩边穴时针感循经放射至足跟时,能较快的缓解患者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所以他们认为治疗时基础参数频率为15H z,压力 1.5-2.5B a r,在沿经络冲击时,找到最酸胀的位置,再根据患者的耐受度精确调整压力,从而发挥冲击波最佳的治疗效果。
车旭东等[4]认为,通过调整冲击波能量、频率、方向,可达到“补”“泻”的治疗效果,对穴位的治疗选用针灸探头,对经络循行路线治疗选用标准探头,对经筋皮部选用经典探头。
我们应用本方法对2013-07-2014-02于我科就诊700例患者的进行临床观察,在刺激与疾病有关的经络及穴位后,700例患者全部出现酸胀痛感,仅10例患者出现沿经络传导的麻痛感,通过调整压力、频率及操作手法,未出现同针刺时调整操作手法后的酸麻胀痛感的加强及沿经络循行路线的传导,且随着压力及频率的增大,患者酸胀重感逐渐减弱,而疼痛感加强。通过随访,治疗时以酸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以疼痛为主表现的疗效好。
另外魏秀红[5]认为冲击波也是一种形式的“推拿”,在应用冲击波治疗过程中,循经取穴及配合适当的操作手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因此针对各人耐受情况不同,相应的频率、压力及探头的选择也不同,特别是对穴位的刺激,不能像针灸那样通过不同的手法达到不同的功效,在对经络、穴位及治疗部位冲击时,以患者出现酸胀疼痛为好(患者无明显不适),刺激强度不要过于强烈,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冲击波治疗虽然在治疗机理及临床治疗上与针灸有着某些交集,但仍存在明显的不同。冲击波应用特制探头,治疗过程中据患者感受调整压力、频率,以达到对肌肉软组织的松解、止痛目的,治疗时间短,无明显副作用,花费低;而针灸治疗用针灸针,通过对经络穴位及特定部位的针刺,经行针或特定刺激后,并留针一定时间,达到疏通经络、止痛等效果,疗效确切,适用于肌肉软组织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内科疾病等多种疼痛疾病的治疗,镇痛方面的适应范围较冲击波广,但对因粘连、关节强直等所引起的疼痛较冲击波治疗的疗效差。两种治疗方法在疼痛治疗中发挥各自特有积极的作用。从针灸治疗学上可以说冲击波循经取穴疗法丰富了针灸治疗的手段,但从冲击波治疗的角度来看它是提高冲击波疗效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应用。因此我们认为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弥补了针灸在肌肉软组织镇痛的不足,达到互为相辅的目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及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可明显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不同压力及频率对其临床疗效有一定影响;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颈肩腰腿痛是提高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弥补针灸镇痛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得出以上结论后,下一步我们应探讨的是:(1)冲击波作用于经络穴位的深层镇痛机理如何;(2)如何通过调整冲击波的频率、压力、探头及操作手法,或是进一步改良冲击波探头,使在对经络穴位刺激时出现同针灸治疗时一样的效应;(3)能否将治疗时涂抹的医用耦合剂改为某种对疾病有作用的药物,以提高冲击波治疗的临床疗效;(4)这种疗法或是配合其他方法还适用于哪些疾病治疗;同时这种疗法的临床疗效还有待大家进一步从理论及实践中研究与证实。
[1]海因里希·埃佛尔克,李钊.体外冲击波针灸——对一种新方法的首次总结[J].中国针灸,2006,26(12):893-895.
[2]海因里希·埃佛尔克,李钊.体外冲击波针灸治疗髋关节疼痛 20 例[J]. 中国针灸,2010,30(3):230-231.
[3]刘西纺,孙银绨,于晓彤.发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592-595.
[4]车旭东,安照华,魏秀红.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颈痹证例析[J].光明中医,2014,29(2):336-337.
[5]魏秀红.体外冲击波与中医推拿[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125-127.
[6]Al-Abbad H,Sinon JV. The effectiveness of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chronicachillestendinopathy[J]. Asystem Rev,2013,34:33-41.
[7]Lee SS,Kang S,Park NK,et al. Effevtiveness ofinit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thenewly diagnosed lateral or medial epicondylitis[J].Ann Rehabil Med,2012,36:681-687.
[8]Jeon JH,Jung YJ,Lee JY,et al. The effect of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myofacialpain syndrome [J]. Ann Rehail Med,2012,36:665-674.
[9]Reznik JE,Gordon SJ,Barker RN,et al. Extracorporealshock wave therapy(ESWT) as atreatment for recurrent Neurogenic HeterotopicOssification[J]. Brain Inj,2013,27:242-247.
[10]徐挺胜,李钊.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设备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息,2011,17:48-49.
[11]张田,刘文波.放散状冲击波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83-85.
[12]邢更彦.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86.
[13]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8-109.
[14]张吉,张宁.针刺镇痛机理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7,27(1):72-75.
[15]朱现民,尹连海.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 趋 势 [J]. 中 国 中 医 急 症 ,2012,1(2):33-35.
[16]韩济生.针刺镇痛:共识与质疑[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1):9-14.
[17]唐华生.循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