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民
(河南省长葛市中医院疼痛科,河南 长葛 461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疼痛临床的常见病,治疗方法很多,其中神经阻滞治疗已经被证明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自2011-06-2013-02我科采用腰大肌肌间沟阻滞和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根性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V A S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入选标准为腰或臀部疼痛、酸胀、麻木、并放射至同侧的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跟,外踝等部位。经过CT证实椎间盘突出的侧别、部位、程度与患者的体征,症状相一致。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 病程(月) 部位(左/右) VAS评分A 组 30 17/13 32-68 4-26 16/14 7.52±1.21 B 组 30 18/12 28-65 6-30 17/13 7.63±1.12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膝屈髋,确定L3-4棘突间隙,取两侧髂嵴最高点做连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L3-4棘突间隙,沿其向尾侧3 c m,旁开5 c m。即为穿刺点。用7号长针接5 m l装生理盐水注射器垂直进针,感觉到落空感,有抵抗消失,即为腰大肌间隙,一般进针深度为7 c m左右。防止进针过深进入腹腔。抽取浓度为40 u g/m l的臭氧10 m l缓慢注入,然后注射消炎镇痛液20 m l。药物组成为含有得宝松1 m l,维生素B121 m g,山莨菪碱5 m g,利多卡因100 m g的生理盐水20 m l。注射完毕后,患者保持此体位30 m i n。B组患者取俯卧位,下腹部垫枕,双踝关节下垫一薄枕,以使患者放松。先确定L3-4棘突间隙,方法同上。向下两个间隙即为L5-S1棘突间隙。在其正中向患侧旁开1 c m即为穿刺点。用7号长针接5 m l装生理盐水注射器垂直进针,刺入皮肤后,稍向外倾斜进针,约进针3~5 c m可触及骨质,是为关节突,稍退针,再垂直进针可触及小关节内侧缘,针尖紧贴关节内侧缘进针,此时会遇到阻力,即为黄韧带,边加压边进针,有落空感时即进入侧隐窝。回抽无血无液,注入1%利多卡因3 m l观察5 m i n无脊麻现象出现。可注入浓度为40 u g/m l的臭氧10 m l。然后注射消炎镇痛液20 m l。观察病人30 m i n。无不适,治疗完毕。两种方法均治疗2次,每次间隔10天。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期VA 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期VA S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2周 1个月V A S评分 A组 7.52±1.21 3.5±21.12 2.32±1.12 2.11±1.13 B 组 7.63±1.12 4.52±1.32 3.12±1.13 2.13±1.126个月1.12±1.021.14±1.1212个月1.01±1.131.05±1.15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V A S评分。见表2
1.4 疗效评定 按照V A S评分法评定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程度,疗效评定标准按改良的M ac N a b标准评定:优为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消失,活动正常,工作生活恢复正常。良为症状明显缓解,偶尔加重,但时间很短,体征大部分消失,工作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偶有不适感。差为症状减轻不久又恢复原有疼痛,需口服镇痛药物,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难以胜任原工作。无效为症状,体征如治疗前,无任何改善。
两组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头晕,两组经过治疗后,均得到12个月的随访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和12个月后疗效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相关的神经根引起的炎性水肿,使根部受刺激导致的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腿疼,酸胀,麻木。这些症状有明确的定位,即局限于腰骶部,沿单侧或双侧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等部位放射。临床中很多病人拒绝手术治疗,即使是微创手术。患者更加倾向于选择安全的,有效的,简单的治疗方法。以神经阻滞治疗为主的注射疗法正符合以上特点。我们采用的腰大肌肌间沟阻滞和侧隐窝阻滞注射疗法正是可以把有效的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部位,且疗程短,见效快,患者痛苦小的优点。注射药物中的糖皮质激素等可以消除神经根组织细胞的炎性水肿,也能阻断痛觉传到通路的恶性循环,而臭氧具有氧化性质,可以起到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此二者的双重作用可以迅速消除症状。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观察结果,我们发现两种方法治疗后的有效率基本相同,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因此我们认为两者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疼的有效方法,只是腰大肌肌间沟入路穿刺点定位更简单,明了,操作更容易,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注射方法。而侧隐窝入路则需要术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
[1]刘世伟,王清,谭伦.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颈腰痛杂志,2010,31(4):305-307.
[2]印武,黄启文,田孝军,等.腰大肌肌间沟及梨状肌注射疗法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11,32(4):315-316.
[3]唐炳魁,尹立刚.非影像引导下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2.3.
[4]傅志俭.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介入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
[5]宋文阁,王春亭,傅志俭,等.实用临床疼痛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