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成性师幼互动的策略

2014-04-14 03:43陆倩瑜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成性

陆倩瑜

【关键词】生成性?摇师幼互动?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26-02

主题活动中的生成性师幼互动是通过师幼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与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不断丰富生成活动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采用以下策略可以优化生成性师幼互动。

一、语言交流激发生成

语言交流是指生成性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用语言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包括语言、语调、语气和语速等。通过师幼间的语言交流,教师在启发与倾听的同时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需求,从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内容,增加师幼互动的质效,改善师幼关系。如在开展小班动物主题活动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区域“动物园”,让孩子们各自从家里带来动物玩具,自由玩耍。刚开始时,大家只是拾起自己喜欢的玩具,许多动物玩具被冷落在一边。教师询问后了解到,孩子们都喜欢漂亮的玩具。于是,教师暗示说:“我喜欢的动物有一个大本领。”接着,教师用谜语介绍动物的本领,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通过介绍,孩子们知道动物有很多本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动物朋友的帮忙。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生成了“我的动物本领大”的活动,孩子们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动物玩具有什么本领,并说出了喜欢这种动物的理由。轻松的师幼对话环境,有利于孩子了解更多的主题内容,促使孩子分享各自对“动物本领”的经验。教师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捕捉到他们的困惑和兴趣点,有目的地开展活动,使主题活动开展得更富有意义。

二、行为沟通激发生成

行为沟通是师幼互动中的主要手段。教师要学会看懂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从他们的行为中发现生成的线索,并且用诸如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来回应幼儿的表现。教师通过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暗示、示范、提醒、鼓励等,达到师生间相互沟通的目的。

例如,在小班主题活动“好玩的水”中,教师让孩子们找不同色彩的颜料的瓶盖和瓶子,玩“颜色宝宝找朋友”的游戏,探索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秘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自主选择不同颜色的瓶子和瓶盖,发现瓶子里的水有的变成橙色,有的变成绿色,有的变成紫色,只有辉辉和红红的瓶子里的水的颜色怎么也不变。辉辉使劲地摇瓶子,边摇边说:“我的蓝色越来越深了,怎么不变成其他颜色?”红红因瓶子里的黄色和红色怎么也变不出橙色,也急得团团转。教师看到此种情形后,组织大伙讨论生成的新问题:“他们的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不变颜色?如何让这两个瓶子里的水也变颜色呢?”大家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孩子们打开瓶盖,发现盖子里的另外一种颜色太少了,要多加点颜料,瓶子里的两种颜色混在一起才会变出第三种颜色,并请辉辉和红红重新操作。终于,红红变出了橙色,辉辉变出了紫色。两个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三、主题材料触发生成

主题活动中生成性师幼互动的建构有时需要通过主题材料来实现,材料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主题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用材料触发生成新的主题内容。材料包括:主题学习材料、主题游戏材料、主题实验材料、主题制作材料、多媒体演示材料等。材料的提供要给幼儿一定的生成空间,以低结构材料为主。低结构材料是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时的想法随意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有利于幼儿的探究,有利于产生新的问题。

例如,在“小手创意坊”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低结构材料(木块、泡沫、草绳、土布、纽扣、丝带等)。我们发现女孩子对美有着天生的表现欲望,她们在“小小服装设计师”环节中,利用不同形状、颜色的旧纽扣装扮土布衣服;男孩在搭建的“木工坊”里,利用粗糙的木块和逼真的小工具做木工,他们努力地磨着、锯着,完全沉浸在木工角色里,尽情发挥想象力。由于是利用低结构材料,给了幼儿充分想象、生成的空间,因而每一个人的作品都富有个性。

四、质疑问难引发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并促使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进而生成新的主题内容。在活动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鼓励幼儿质疑、问难。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让幼儿有发问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要用成人的思维过早地干预幼儿的话题。要让幼儿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在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中,生成新的话题。

在幼儿质疑时,教师要把握操作的时机,创造更多的生成机会。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孩子们对动物的再生能力产生兴趣。在讨论中,凡凡问:“人可以再生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此,我根据观点的不同将孩子们分成两组:认为人只有一次生命,不可以再生的孩子为一个小组;认为人可以再生的孩子组成另外一个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别摆出许多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对方说:人的四肢截断后没有能力再长出来。支持方说:人的指甲是会再生的,剪掉后会再长出来。在孩子们激烈的质疑声中,生成性互动有效地开展下去。结果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分头找资料……最后,再给出答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会再生,但人的某些组织与器官具有再生能力,如毛发、指甲等。通过生成性师幼互动,孩子们对再生的话题更感兴趣,得到的经验也越来越多。

总之,生成性互动的过程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追随幼儿,要善于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实际需求,要帮助、支持、引导幼儿不断探索。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生成性
情境中走向生成: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问题与逻辑理路
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生成性语文课堂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探析高中英语的动态生成性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