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怡园建于吴宽“复园”旧址说考证

2014-04-14 09:37:27郭明友
关键词:东庄尚书苏州

郭明友

(苏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苏州怡园位于市区人民路乐桥北,园林占地九亩余,第一代主人是时任宁绍道台的顾文彬。怡园大约起造于同治十三年(1874),完成于光绪八年(1882)。在现存苏州园林中,怡园历史较短,园景变化很小,人们对其相关历史记述也多持之不疑,然而,其园址乃明尚书吴宽“复园”旧址之说,却是个值得推敲的讹传。

一、时下成说列述

在今天苏州园林局官方相关文件和一些著作中,对怡园园址的判定大多采用了此说。

第二版的《江南园林志》:“怡园,在护龙街,本明吴氏复园旧地,清末收藏家顾逸鹤所筑,俞樾为之记。”[1]30

《吴地园林文化》:“苏州怡园原属明代尚书吴复园故址”。[2]113

《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五辑):“怡园,在苏州城内人民路西侧,南临尚书里,北依弹子巷。明成化年间为尚书吴宽宅园复园”。[3]286

《苏州园林史》,顾文彬“另购明成化年间尚书吴宽的复园故址建园”。[4]362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怡园系在明代复园旧址上营建,东园基本以依照旧址建筑庭院为主”。[5]68

《读行红色圣地》讹误更大:怡园是“在明代尚书车厢宽复园故址重建”![6]104

阮仪三先生对此说比较谨慎,其在主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中说:“东部占地不大,传为明尚书吴宽复园故址”。[7]75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是吴宽的旧宅,其实明代苏州文人往往宅园合一,旧园或旧宅之说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持这种说法的也很多,这里也列述几处。

《古建筑游览指南》:“怡园……原是明代尚书吴宽旧宅。”[8]227

《中国名胜楹联鉴赏》:“苏州怡园……初为明代尚书吴宽旧宅。”[9]130

《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怡园……东部明朝尚书吴宽旧宅。”[10]330

二、吴宽在今怡园处不曾有宅园

吴宽与沈周为至交,曾是吴门文人之师表,王鏊、文徵明等人皆师事之。如此说为实,怡园不仅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而且有异乎寻常的深厚文脉和显赫身世,然而,吴宽在今怡园旧址处,并不曾有宅园,这一说法存有疑窦。

吴宽本是长洲县人,其父亲吴融曾为逃难携家西迁吴县。在《蔗庵記》中,吴宽说其确实乐桥北居住过:“钱氏世居吴郡乐桥之北,与余家东西相距不五十武”。[11]265今怡园就在乐桥北,二者似乎距离很切近。然而,不仅此处“余家”只是吴宽一家人避乱西迁的临时寓所,而且从其他文献对照来看,这一寓所尽管在乐桥之北,与今怡园还是有较远距离的。

吴宽《先考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府君墓志》说:“府君讳融,字孟融,姓吴氏,苏之长洲东吴上乡人。……既孤,年甫十四(1413),……当是时,所居城东,遭世多故,邻之死徙者殆尽,既荒落不可居,乃徙今集祥里,依从母之夫顾执中氏。顾方以赀雄里中,久而家渐衰。执中且病,呼府君告曰:‘吾视诸子鲜克承家者,吾即死,惟是舍宇勿为他人有也’。府君泣而诺之。及执中没,府君厚与之直,而仍居其子,不使他适,迄今盖五十余年。府君既以勤俭谨畏,拓其家以大,而城东旧业然未尝一日敢忘而不经理之。晚岁益种树结屋,为终老之图,因自号东庄翁。”[11]573

这里,吴宽清楚地交代了其家西迁时的寓所在集祥里。从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到明代王鏊主持修纂的《姑苏志》,苏州古城内的集祥里都在凤凰乡,后世地名流变为吉祥里、吉祥巷,大约在今西百花巷与王洗马巷一带,距离今怡园园址约一公里之遥。因此,吴宽在乐桥北的寓居之所并不毗邻怡园。

三、吴宽“复园”考

尽管关于“复园”旧址这一说法流传广泛,但迄今也没见有谁交代这一说法的出处。实际上,吴宽在乐桥北一带不可能造有“复园”,此说原本就是横空出世的杜撰。

首先,吴宽本人以及与其交往密切的亲友都不曾有只言片语提及“复园”。今按相关史料,不仅吴宽《家藏集》中无只字言及“复园”,在吴宽诸好友如沈周、王鏊、李东阳、程敏政、邵宝、吴俨、石珤、李应祯、文徵明等十多人与吴宽的唱和诗文中,也皆未提到“复园”,就连吴宽亲自关心、王鏊主持修纂的《姑苏志》,以及王鏊撰写的墓志《文定吴公神道碑》,也没说吴宽有“复园”。稍晚一些的嘉靖本《吴邑志》、隆庆本《长洲县志》,也都不曾提到吴宽有“复园”。

其次,吴宽一生中没有在苏州修造“复园”的可能。

吴宽生于宣德十年(1435),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依据登科出仕节点,吴宽约七十年的人生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成化壬辰(1472),吴宽以乡试第三、会试第一、殿试第一登科,是年37岁。此前便是其人生的前一个阶段,即寒窗读书、预备举业阶段。有两个原因决定了吴宽这一期间不可能修建园林:读书备考和随父同居。王鏊《文定吴公神道碑》说:“以屡举不利,绝意仕进,不肯复应举。”[12]529可见,37岁以前,吴宽曾长期忙于准备科考,而且多次科场失利,这期间就算他想修造园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吴宽的《亡弟原辉墓志铭》说:“原辉讳宣……为先修撰府君之季子,而吾之母弟也。年十三,母张安人不幸下世……稍长,每早作之城东,经理旧业。种树成列,凿池环之,更筑屋田间,为农隐计。”[11]578其《题东庄记石刻后》又说:“先侍郎府君治东庄时,吾弟原辉实往助之,府君既不幸即世,而原辉继亡亦,幸有子奕稍长,能守旧业。”[11]507李东阳《东庄记》说:“翁少丧其先君子,徙而西。既乃重念先业不敢废,岁拓时葺,谨其封浚,课其耕艺,而时作息焉”。[13]57从这几条文献可知,东庄的营造和维护是由吴宽之父吴融、弟吴宣、侄吴奕三代人完成的——吴宽由于忙于应付科举,连营造东庄也很少参与,更不要说自己造“复园”了。另外,此间父亲吴融尚健在,随父居住的吴宽也不会去修自己的宅园。

自37岁登仕,至卒于京师任所寿终,是吴宽人生的后一阶段。这33年里,吴宽也没有在乐桥北修建“复园”的可能。其间,吴宽仅在成化十三年(1475)、弘治十年(1497),分别因父丧、继母丧两次重回故里。孝子丁忧守制满期三年,短则二十五个月。这两次归故里,不必说时间很短,丁忧守制也不允许吴宽兴造园林。从吴宽的酬唱诗文可以看出,他这两次回来都居住在东庄,庄园营造已经完工。为了缓解他再赴京师后的故园之念,好友沈周“为君十日画一山,为君五日画一水”,[14]此即传世的《东庄图册》。吴宽两子(吴奂、吴奭)皆早夭,因此,弟弟吴宣辞世后(1485),吴宽与侄子吴奕二人就如父子般相依相慰了。吴宽在一首诗序中说:“奕侄构二亭于东庄,一在振衣冈,名看云,一在曲池旁,名临渚,以书来报,待余归休与诸老同游。喜而寄此。”[11]217

可见,吴奕曾对吴宽晚年致仕后退养于东庄满怀期待。然而,吴奕没有盼到吴宽的来归,弘治十七年(1504)七月,吴宽在数度乞归不成后病逝于京师。因此,吴宽的后半生既无在乐桥北造园的必要,也无造园的可能。

其实,关于怡园旧址,尽管后世地方志所记多有舛互,却都没有说这里是吴宽的“复园”。怡园兴造之初,考据学大师俞樾应顾文彬之请题写《怡园记》,既没有引用传言,也没有言及吴宽和“复园”。那么,这“复园”旧址说,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迄今为止,人们可见到的最早明言吴宽有“复园”,以及怡园建于“复园”旧址的说法,都在顾氏怡园之内,即今怡园“玉延亭”的题跋——“艮庵主人雅志林壑,宦退后,于居室之偏明吴尚书‘复园’故址为怡园。既更拓园,东地筑小亭,割地植竹,仍‘复园’旧榜曰‘玉延’。主人友竹不俗,竹庇主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不学涪翁咒笋已。壬午孟夏,萧山汤纪尚谨署。”[15]276

公元1882年岁在壬午。汤纪尚这则序跋横空出世又言之凿凿:顾文彬新造亭子是“仍复园旧榜曰玉延”。也就是说,不但这里就是吴宽“复园”,而且“玉延亭”也是“复园”中的旧园景。

四、“玉延亭”考

汤纪尚这则看起来斑斑历历的题跋,貌视为怡园续接了清晰而深厚的历史文脉,却在其跋文记述的最确切之处,暴露了杜撰的痕迹。

除了东庄,吴宽的确另有宅园,园中也确实有“玉延亭”,只是园子不在苏州而在北京,园名不是“复园”,而是“亦乐园”或“一鹤园”,园中“玉延亭”得名不是因为四周种竹,而是缘于四围种满了山药。

王鏊《送广东参政徐君序》说:“始吾苏之仕于京者,有文字会。翰林则今少詹吴学士、海虞李学士,及鏊为三人。其外则有若陈给事玉汝、周御医原已、徐武选仲山。……少詹有园曰一鹤、亭曰玉延、庵曰海月。李有禄隐园,陈有半舫斋,周有传菊轩,武选有超胜楼,予家有小适园。花时月夕,公退辄相过从,燕集赋诗。”[16]249王鏊《匏庵惠鹤》诗又说:“所以亦乐园,一名为一鹤。归来睇小园,欠此殊寂寞。”[16]30吴宽号匏庵、匏翁,王鏊的诗序、诗文清楚地记录了吴宽北京居所宅园的名称及园名来由。

吴宽诗歌《园居六咏》说,其京师宅园中有“海月庵”、“玉延亭”、“春草池”、“醉眠桥”、“冷澹泉”、“养鹤栏”六景。[11]123时人赵宽是吴宽的门生,其在《玉延亭赋有序》中说:“春坊吴先生所居崇文街第,有园一区,名曰‘亦乐’,中有亭曰‘玉延’。玉延,今山药也。(赵)宽辱从游门下,屡登斯亭,见所谓玉延之美,遂为先生赋之。”[17]2

赵宽这则序文,既给出了吴宽亦乐园的大致位置,也诠释了“玉延亭”之名。这一说法在吴宽的诗歌中也得到了清晰的印证。其《玉延亭成次韵玉汝》说:“偶栽山药得佳名,墙下幽亭一日成。车马勒回无俗士,壶觞倾倒尽平生。升阶脱屦长头近,倚槛观书老眼明。此后来游谁复障,绕篱须为惜残英。”[11]87其《服山药汤》诗又说:“吾家玉延亭,人比铁炉步。玉延久不栽,亭名只如故。……此药初得名,宋讳不敢呼。更名仍加号,本草为笺注。后来陈简斋,乃有玉延赋……”[11]136

可见,“玉延”原来是宋人医典中“山药”的学名,吴宽新造亭因山药而得名“玉延”,是本于陈与义(号简斋)咏山药的《玉延赋》。玉延亭是吴宽亦乐园中重要的休憩、会客之地,因此,吴宽和当时诸好友相关的咏诗,达百首之多。

五、“怡园建于吴宽复园旧址”之讹传考源

通过进一步梳理后世史志资料可知,清代中期以后相关方志关于吴宽生平故事记述失考,是这一讹传逐渐形成并远播的主要原因。

先是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元和县志》:“吴宽,字原博,吴之干将西里人。……宽性温雅和厚,弱冠负重名,举成化壬辰进士第一人。……官尚书时,为其父治圃东城,有亭台竹石之胜,所谓东庄是也。致仕后徜徉其间,讲求法书名画,士大夫有以文辞请者,不少吝,故宽之文独多于诗。所刻文曰《家藏集》,卒,谥文定。”[18]249这里不仅错把吴宽的籍里从长洲西迁置吴县,还妄言东庄是吴宽任礼部尚书后为养亲而营造的,而最离谱的错误是说吴宽晚年致仕后还曾徜徉于东庄内作书论画、诗词文赋。吴宽暮年曾几番请归皆未获准,最后卒于京师任所,《元和县志》的记述只能是魂归来兮的美好愿望。

接下来致谬的是同治年间修纂的《苏州府志》:“吴文定公宽宅,在乐桥西尚书巷,巷之得名以此。旧有园亭。庚申兵燹后,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得之,因其址筑为怡园,并拓旁地建立家祠义庄焉。”[19]346

从时间上看,《苏州府志》这一记录是在顾氏营造怡园之后,亦即在汤纪尚写“玉延亭”跋文之后,因此不适合作为考证怡园是否就是吴宽旧宅的证据。但是,这一说法延伸并传播了汤纪尚的跋文,不仅说此地的“尚书巷”(坊)得名于吴宽,还明确说此处乃吴宽故居,且有旧园亭。

到了民国期间修纂《吴县志》,旧志的这些失考不仅没有被修正,而且被附会得更加确切了。《坊巷》卷说:“尚书坊二:一鱼行桥尚书里口,为吴宽立……”[20]335《第宅园林》卷又因仍《苏州府志》旧说,并增加了顾氏怡园的园景名称,附录了俞樾《怡园记》。这些修纂于怡园营造之后的方志,应该都受到了汤纪尚“玉延亭”跋文的误导。

把这一时段方志中相关记录梳理一遍,就可以看出,错误信息隐约形成了一条模糊的证据链:吴宽晚年荣归故里,还曾徜徉于园亭;这里是吴宽的祖居、故居;近旁里巷叫尚书里,得名也缘于旌表吴宽;吴宽于此地有园池;顾文彬购得此地拓建怡园。如此一来,怡园建造于吴宽旧宅园址的说法就似乎圆满了。

其实,这些志书关于今怡园南边这一“尚书里(坊、巷)”的说法也是有疑窦的。苏州历史上官至尚书的人很多,因此,为旌表先贤而命名的尚书坊(里、巷)有好几条,然而,此前方志中的几处尚书坊(里、巷)旌表的对象都不是吴宽。苏州古城最早见于方志的尚书坊在隆庆《长洲县志》中:“尚书坊,为刑部尚书钱邦彦立。”[21]105钱邦彦是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南都刑部尚书。《元和县志》说:“刑部尚书钱邦彦宅,在望信桥西七塔寺前巷,今名钱衙前。嘉靖戊戌巡抚张凤为建尚书坊,顺治间重建,改题‘仰止三达’”。[18]205此外,清代时为旌表彭氏两代状元彭定求和彭启丰,把十全街砖桥南彭启丰故居的里巷更名为尚书里(彭启丰曾任兵部尚书)。

另一方面,苏州很早就为旌表吴宽立了坊,而且不止一处,却都不叫尚书坊,而是会元坊和状元坊。正德间王鏊主持修纂的《姑苏志》说:“会元坊二:为吴宽、王鏊立;状元坊三:为施盘、吴宽、朱希周立。”[22]231隆庆间的《长洲县志》也确认了《姑苏志》的说法:“会元坊、状元坊,上二坊为吴文定公宽立。”[21]105直到民国《吴县志》中,四处状元坊和两处会元坊中都还有吴宽的名字。可见,怡园边上这一尚书里得名于吴宽之说,也有附会的疑点。

其实,现当代学者对此说法也曾是有怀疑的,童寯先生早先看到这一说法时候,就表示过疑问——“(怡园)亭榭水石佳丽,有曲桥甚美。本明吴尚书宽复园(?)(光三年成)改建。今顾氏家园(顾文彬,道光进士)。”[23]200

至此,“怡园造于吴宽复园旧址”之说的讹误已比较清晰了。一百三十余年前,顾氏营造怡园之初,是因为先贤误信传言、稽考失谨,还是主观上想给园址附会一段非凡履历,皆难以考证了。至于今人误引误传,根源还在于汤纪尚那则来路不明的“玉延亭”题跋,以及后来的几部方志。

[参 考 文 献]

[1] 童寯.江南园林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 孙小力.吴地园林文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鲁晨海.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五辑[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 魏嘉瓒.苏州园林史[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5] 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组群[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 李相状.读行红色圣地[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7] 阮仪三.江南古典私家园林[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8] 杨永生.古建筑游览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9] 吕选忠,丁毅信,朱巧玲,李爱玲.中国名胜楹联鉴赏[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10] 邵忠,李瑾选.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1] 吴宽.家藏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 郭皓政,甘宏伟.明代状元史料汇编:上[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3] 衣学领.苏州园林历代文钞[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14] 沈习康,朱奕.明清闲情小品:一[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15] 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6] 王鏊.震泽集[M]// 影印《四库全书》:第125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7] 赵宽.半江赵先生文集[M]. 济南:齐鲁书社, 1997.

[18] 许治,沈德潜,顾诒禄.元和县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9] 冯桂芬.苏州府志:二[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0] 吴县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1] 陈其弟校.长洲县志[M]. 扬州:广陵书社,2006.

[22] 王鏊.姑苏志[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4.

[23] 童寯.童寯文集:第三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东庄尚书苏州
山西翼城王庄乡东庄村:苹果树变身“摇钱树”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08
影像里的乡愁记忆
河北画报(2021年9期)2021-03-22 05:37:20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东庄水库70年的6次规划
西部大开发(2019年8期)2019-12-20 09:45:05
追求幸福教育 培养幸福的人——莆田市秀屿区东庄中心小学幸福教育“1+6”模式
尚书·禹贡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6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