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4-04-14 03:58肖国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肖国胜

(云南省呈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50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肖国胜

(云南省呈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500)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3年5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5例,将其分成实验组70例,对照组65例,借助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借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从血压变化情况、甘油三酯(TG)变化情况、总胆固醇(TC)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从血压(单位:kPa)情况看,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为(10.1±0.7),收缩压为(16.1±1.2),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为(14.5±1.2),收缩压为(21.2± 1.8);从TG与TC情况看,实验组TG为(1.9±0.5),TC为(5.1±0.8);对照组TG为(3.5±1.1),TC为(7.4±1.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更佳,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可改善其血压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舒适度,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属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与病死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闭塞、血栓、管腔狭窄后,会引起脑局部缺氧、缺血[1],此为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机制。耳鸣、目眩、头痛、头晕是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目前,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措施较多,包括中医、西医、外科等,本文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3年5月患者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5例,将其分成实验组70例,对照组65例,实验组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53~83岁不等,平均年龄(61.7±5.5)岁,病程2~12个月不等;对照组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56~85岁不等,平均年龄(62.5±5.7)岁,病程1~11个月不等。确定135患者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其中,26例合并冠心病,61例合并糖尿病,72例合并高血压。本研究中的全部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无其它严重心腹、肺疾患,经全部患者同意,为其进行缺血性脑血疾病临床治疗。

1.2 一般方法

借助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借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两种缺血性脑血疾病治疗措施如下。

1.2.1 西医常规方法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凝、溶栓、扩血管、改善脑细胞循环等是西医治疗的原理。抗血小板治疗:口服75~100mg阿司匹林,1d/次;扩充血容量:将250~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入丹参,为患者注射;溶栓:适度应用蝮蛇抗栓酶;改善脑细胞循环:应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2]。对于颅压增高患者,可为其静脉滴注250mL甘油果糖,1d/次,若无其他意外,持续治疗3~5d,除临床治疗外,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1.2.2 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药物治疗:步长脑心通胶囊(国药准字Z20025001),口服,4粒/次,3次/d;针灸治疗: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选择患者阴陵泉、太三阴交、患侧风池、水沟等[3]穴位进行治疗,激发神经功能,减少脑血管阻力,提高脑功能,增加局部血流量。

1.3 疗效对比

从血压变化情况、TG变化情况、TC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呕吐、低血压、消化道出血四方面内容,此外,通过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

1.4 统计学分析

与135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相关的数据资料,应用SPSS15.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4])进行统计学处理。用正负标准差表示患者血压、TG、TC,组间差异借助t检验,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较小,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

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为(10.1± 0.7),收缩压为(16.1±1.2),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为(14.5±1.2),收缩压为(21.2±1.8);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情况对比

治疗结束后,实验组TG为(1.9±0.5),TC为(5.1±0.8);对照组TG为(3.5±1.1),TC为(7.4±1.2),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70例实验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2例患者出现了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了头痛,不良反应率为11.4%,对照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2例患者出现了低血压,2例患者出现了头痛,1例出现了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率为10.8%,对比两组数据,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情况对比

2.4 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脑梗死问题均得到控制,对照组脑梗死面积为1.04%,对比两组数据,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属脑部病变,在中老年人群比较常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5]。该病症的发病诱因比较多,情绪不稳定、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都是其发病诱因,发病时多表现为手撒肢冷、大小便闭、牙关紧闭、鼻鼾息微、目合口张[6]。

为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可降低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缩小患者脑梗范围,在临床上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从中医角度看,诸多医学专家认为该病症与中风之后气血亏虚、风痰阻络或筋骨失养、精血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治疗中会联合使用补气药与活血药,能够起到通络、消瘀、旺气的作用。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治疗难度比较大,相关研究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为此类患者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取得更佳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甘油三酯、胆固醇、血压等指标,安全性比较高。

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借助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借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的步长脑心通胶囊具有化瘀通络、益气活血的作用[7])。治疗结束后,从血压、TG、TC情况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数据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更佳,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率角度看,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11.4%,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0.8%,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血压情况,恢复患者神经系统,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为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患者肌力,改善其血压、TG、TC情况,减轻其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命体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1]赵海.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05(12):81-82.

[2]王增梅,刘飞,秦鹏.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0(12):1668-1669.

[3]张汉卿.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03):18-19.

[4]邓克军.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9(12):42-44.

[5]王月银.8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2):63-65.

[6]杨洪春.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09(23):77-78.

[7]黄泽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33(23):64-64.

肖国胜,1971年生,男,汉族,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内科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