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良 陈杨荣 周钱江
胆石病再次手术69例分析
赵永良 陈杨荣 周钱江
胆石病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治疗胆石病的有效方法。胆道系统解剖变异较多,胆树结构复杂,与胰腺、十二指肠、肝脏等周围脏器关系密切,损伤后呈过度愈合的特殊方式,决定了胆道手术有较高的再手术率[1],但胆道再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临床外科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我院共施行胆石病术后再手术69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01—2012-12在我院施行胆石病术后再手术患者69例,男33例,女36例;年龄20~85岁,平均50.42岁。既往有1次手术史者51例,2次手术史者12例,3次及以上者6例;再次手术与前次手术间隔最短1d~29年,平均5.12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月超检查、同时行CT检查48例,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39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15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13例。
1.2 首次手术方式 择期手术42例,急诊手术27例,其中重症胆管炎8例。首次手术情况见表1。
1.3 再手术原因及术式 再次手术主要是胆结石的残留与复发,共51例(73.91%);其次为胆道狭窄,共13例(18.84%);其中急诊手术10例,择期手术59例,其中行肝叶切除22例(占31.88%);详见表2。
1.4 结果 再手术后胆石残留1例,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13.04%),其中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术后出血1例,胆漏1例,经治疗均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随访3个月~3年,按Terblanche等[2]的评价方法,68例效果良好。
表1 69例胆石病患者首次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
表2 69例胆石病患者胆道再手术原因及术式
2.1 胆石病再手术原因分析
2.1.1 术后出现并发症 胆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术后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造成术后出血的原因包括:急诊手术,局部病理情况复杂,组织水肿、松脆;胆囊动脉止血不可靠,结扎线脱落;剥离胆囊时过深,肝包膜破损,伤及肝实质,胆囊床止血不彻底;黄疸患者凝血机制异常;门脉高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脐周静脉曲张等。术后少量、短暂的胆漏是常见的,经引流后症状能缓解,但如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往往需再手术处理。造成术后胆漏的原因主要有:急性炎症期,行急诊手术,由于局部病理情况复杂,组织结构不清,难以清晰辨认致胆管机械性损伤;胆囊管结扎线脱落、钛夹松脱;迷走胆管未结扎;胆管缝合不严或缝合处组织血供受影响致胆管坏死造成胆漏;胆肠吻合口漏;胆管远端存在梗阻未解除。胆管损伤较多发生在胆囊切除术,而以机械性损伤多见,多在术野出现胆汁,如术后出现发热、腹痛、腹胀、黄疸等症状,及腹膜炎体征,需警惕胆管损伤发生可能[3]。
2.1.2 胆结石的复发和残留 分析其原因如下:(1)分期手术。患者病情危急,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按照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对患者作简单处理,无法对其病灶作彻底处理,留下的病灶留待全身状况好转后行二期手术。本组首次手术中重症胆管炎患者8例,只能作简单的引流处理。(2)急诊手术。在急诊情况下手术,术前准备仓促,加上患者全身状况差,未能有效改善,局部炎症严重,组织水肿明显,术中出血多,解剖关系欠清楚,手术难度大,对部分病灶无法作彻底处理,被迫匆匆结束手术,造成病灶遗漏。(3)肝内胆管结石对结石部位判断不准确,手术方式选择错误,对治疗原则认知不足,残留病灶。存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只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内多个肝段或肝叶有结石,只切除相对简单的肝左外叶,而忽视对其他部位结石、病灶的处理;有高位胆管狭窄者行狭窄以远的胆肠吻合,未处理胆管狭窄。(4)重视了胆囊结石,忽视了合并存在的胆总管结石,致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5)设备、条件限制,无法对病灶作彻底处理。(6)胆结石复发。胆石病的成石因素持续存在,胆道感染未能有效控制,胆道梗阻,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滞,即使术中暂时取尽了结石,术后亦可能造成结石复发。(7)术中对原有的胆道狭窄未解除,术后出现损伤性胆道狭窄、胆肠吻合口狭窄。
2.2 预防胆石病术后再次手术的对策 造成胆道再手术的原因很多,如能重视首次手术[4],分析病情,充分做好首次手术的术前准备,制定好治疗方案,认真细致的术中操作,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避免再次手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1)把握手术时机,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尤其对于病情复杂者,急诊手术,由于术前准备仓促,患者全身状况差,炎症未能很好的控制,急诊手术往往有更大的风险,术后甚至可能发生并发症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对患者全身情况差、病情复杂的可先行保守治疗,如经皮肝胆管引流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待炎症控制、病情稳定后再作彻底的手术处理。当然,在保守治疗中如效果不佳,应及时、果断手术干预。(2)完善术前准备。术前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改善营养状态,改善肝功能,以能承受手术的打击。术前对患者的病情应有明确了解,对病灶部位、结石分布、胆管狭窄位置等情况术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术前行月超检查是必须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联合应用CT、MRCP、PTC、ERCP等检查,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单一的检查常不能获得全面完整的诊断,应有两种及以上检查相互印证。随着科学的进步,有条件者已将3D数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对术前病情的判断,如病灶位置、胆结石分布、胆道扩张、狭窄部位可以更为全面清楚的了解,对指导手术有极大的帮助[5]。(3)遵循胆道外科手术原则。“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治复发”的治疗原则,它们之间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应深刻理解,并切实执行。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多种方法中,首推肝叶切除术[6],能获得最好结果。切除病变、萎缩、毁损的肝叶、肝段,清除了结石,同时也切除了狭窄、扩张的胆管,直接去除病灶了。本组中肝切除22例,有效减少术后再次手术的发生。根据术前的检查,结合术中探查结果,对具体每一例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必要时可结合术中月超、胆道镜、胆道造影对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对患者采取合理的治疗。术中月超检查可以发现病灶的部位,结石的分布,引导取石以降低残石率。胆道镜作用更大,应用更多,术中可在胆道镜明视下用取石篮、碎石器械、气囊导管取石,同时可观察胆道的结构、黏膜等情况,是否有胆道狭窄。术中胆道造影对了解胆道系统有无变异,避免胆管损伤,防止结石残留有很大的作用。对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需行肝门部切开胆管成形术+胆肠吻合术,从前壁切开,保护胆管后壁,保护胆管血供,黏膜对黏膜吻合,并保证吻合口够大、无张力,保证吻合口远端通畅无梗阻,从而矫正狭窄,实现胆汁通畅引流。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704-720.
[2]Terblanche J,Werthley C S,Spence R A L,et al.High or low hepaticojejunostomy for bile duct strictures[J]?Surgery,1990,108: 828-834.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2):81-90.
[4]梁力建.努力避免非计划性的胆道再次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26(3):161-162.
[5]谢敖文,方驰华.3D技术在复发性肝胆管结石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1):43-46.
[6]黄志强.胆石病[J].中国医刊,2011,46(5):3-8.
2013-10-23)
(本文编辑:欧阳卿)
311800 诸暨市中医院外科五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