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道玉,左雪松,张七妹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构的角色考察
夏道玉,左雪松,张七妹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基层党组织要围绕学校发展创先进,广大教师党员要基于主体角色争优秀,积极建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并使其常态化。从角色视域出发,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就要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角色诉求、角色期待、角色塑造和角色扮演,建构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增强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创先争优;高校教师党员;长效机制;角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基层党组织要围绕学校发展创先进,广大教师党员要基于主体角色争优秀,积极建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并使其常态化。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P329]高校教师党员作为高校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是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高校中最直接的体现,建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具有深刻的角色必然。
(一)重要性——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的角色使命
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建构是事关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重重大历史课题。一方面,从数量上看,高校教师党员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中的忠诚执行者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从影响上看,高校教师党员不仅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的重任,还肩负着增强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吸引力与凝聚力的历史使命。
(二)必要性——高校教师党员的角色定位
目前学术研究多是从双重角色的内在统一审视高校教师党员的角色定位,以党员政治身份与教师职业身份要求坚持党性和师德的内在统一。[2][P22]这种双重角色划分不够细致,直接导致现有研究的层次谬误:即用大群体(教师党员)作为分析单位,用小群体(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分析结论。[3][P70]将高校教师党员与一般教师党员未作功能性区分,高校教师党员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传承创新四大职责,不同于一般教师党员的功能期待,是党员政治角色、教师职业角色、大学功能角色的统筹兼顾,建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要突出其党员特色、教师特征与高校特点。
(三)现实性——创先争优的角色塑造
创先争优作为活动形式对于参与主体来说是一种角色塑造。首先,塑造目标——“优“与“先”的预设。即“创”有方向,“争”有目标。高校教师党员要带头学习提高、带头爱岗敬业、带头践行宗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其次,塑造手段——“创”与“争”的活动。创先争优就是把日常工作机制化与常态化,为高校教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有效平台。再次,塑造动力——“荣”与“辱”的观念。用“优秀与先进”的光荣以及“平庸与落后”的耻辱,使高校教师党员产生优秀的光荣感与平庸的危机感,鞭策其努力创先争优。
(四)紧迫性——长效机制的角色认同
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就是把主题活动长期开展下去,把良好状态长期保持下去,把优秀经验长期总结下去,让“创先进、争优秀”成为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以往学术研究大多是从管理学等视角涉入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构,围绕组织机制宏观层面进行设计,突出机制的宏大叙事与逻辑运行,忽视微观主体内化机理的社会心理学视角,使部分党员难以真正体会创先争优的感性需求与理性价值,缺乏主体角色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导致创先争优动力系统的沉睡。
角色期望是指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其身份的期待以及角色自身对他人期待的领会。在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的从属性角色、群体的群属性角色、自我的自属性角色来建构长效机制。
(一)从属性角色与组织机制
创先争优活动一开始就是以组织动员的形式呈现,说明参与主体与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凸显其从属性的角色期望。高校教师党员主体性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机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必须进行科学分类与合理定位,紧密结合高校教师党员自身实际,做到具体岗位具体分析、具体人群具体对待、具体学科具体安排、具体专业具体要求,针对教学型教师党员、科研型教师党员、服务型教师党员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群体,采取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扎实推进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
(二)群属性角色与评议机制
创先争优活动既存在正式性群体活动也存在非正式性群体活动,参与主体呈现一种群属性的角色期望,个体总是渴望获得来自群体的认同。因此,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就存在群体参照所产生的评议问题。一是组织评议。高校要建立并认真落实领导分级点评制度,根据创先争优活动进展适时进行点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对高校教师党员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的方向进行评价。二是党员评议。在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不断健全党员民主评议的常态机制,丰富民主生活会形式,对照党章要求与创先争优目标让高校教师党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激励党员又纯洁队伍。三是群众评议。群众满意是高校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性评价原则,建构公开的群众监督与评价机制,制定群众满意测评考核办法,及时通报群众评议结果,改进高校教师党员的工作作风,优化服务环境,提高育人质量,密切党群关系。
(三)自属性角色与承诺机制
自属性角色是指既非依附于组织规定也非遵循群体参照,而是通过自我预设的角色期待。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建立高校教师党员公开承诺制度,把党员身份亮出,以兑现的方式向组织与群众公开承诺,接受其监督与评议,通过公开承诺强化党员的自律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它是高校教师党员发挥党性作用的有效载体。高校教师党员要根据岗位特点与自身能力水平,围绕党组织中心任务选择承诺事项,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承诺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承诺要采取个人申报、组织通过、专栏公示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开并接受其监督,建立科学化的承诺消账制度,兑现承诺,对照消诺,定时汇报承诺与定期通报承诺。
角色塑造是通过一定社会机制或途径来创造一定人物形象的角色建构,以此展现社会与自我的某种期待。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需要从党员的自致性角色、自觉性角色与自控性角色中建构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一)自致性角色与学习机制
自致性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努力活动而获得的社会角色。高校教师党员如何在创先争优中实现自身的优秀?毋庸置疑,学习最为重要。一是自我学习机制。高校创先争优要营造“学高为师”舆论导向,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健全个人学习档案,将其作为评优、测评与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培训学习机制。按照不同学科、专业与岗位的特点,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组织高校教师党员开展培训学习。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巩固其思想防线,又要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积极成为各学科专业带头人。三是交流学习机制。高校要着眼于“增长才干”原则,定期选送高校教师党员赴外交流学习,完善高校教师党员任职、挂职等长效交流学习机制,力争做到交流有计划、时间有保证、能力有提高。
(二)自觉性角色与示范机制
自觉性角色是主体在工作过程中明确意识到自己正在担负一定的职责,因而努力用自己行为去带动与感染周围的观众。这种自觉性角色要求在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必须建构有效的示范机制,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一是典型示范的产出。高校创先争优要注重构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示范机制,增强典型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既树个人典型也树集体典型,既树党员干部典型也树普通党员典型。二是典型示范的载体。例如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区、党员示范点、党员示范牌等等。三是典型示范的培养。典型不是静态的,要制定培养计划,在工作上创造良好环境使其业务越发精湛,政治上关心爱护使其思想不断提升,生活上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心情更加舒畅。
(三)自控性角色与激励机制
自控性角色即社会成员根据一定内外条件的变化进行自我塑造的特定角色。在创先争优过程中,激励机制是高校教师党员塑造自身角色的重要动力,要根据主体多样性需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其一,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可以与绩效工资挂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表彰,通过表彰使高校教师党员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其二,外在与内在的并存。加强对党员骨干教师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作用,通过自我劳动成果的展示使高校教师党员形成一种自我情绪体验,使消极的“要我优”转化为积极的“我要优”。其三,显性与隐性的交互。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高校教师党员工作成绩进行表彰,鼓励岗位竞争,注重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的激励与凝聚功能。
基于高校教师党员三重性角色定位,建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要突出其角色扮演的党员特色、教师特征与高校特点。
(一)党员政治性角色与社会服务的评判机制
创先争优活动主体是党组织与党员,这种政治性角色突出体现在党员的服务意识上。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P257]高校教师党员这种服务意识更加明确,因为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服务意识的强弱是衡量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的重要标志。基于高校教师党员的政治性角色,在创先争优中必须建构一定的社会服务评判机制。一是常态化服务机制。科学地界定高校教师党员日常工作的内容、形式与途径,使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常态化。二是应急性服务机制。针对高校面临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特殊情况制定非常态化应急机制,保证高校教师党员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打得赢。
(二)教师职业性角色与人才培养的评教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师的职业角色就是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师党员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因此,高校教师党员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创先争优的主要途径,创先争优的效果也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的评教机制来衡量。建构高校教师党员评教机制涉及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评教的主体。通过学生评价反映其教学效果,通过同事互评反映教学水平,通过领导点评反映教学能力。二是评教的内容。首先是师德。高校教师党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道德情操。其次是师能。创先争优呼唤师德高尚的同时也在呼唤师能的卓越,只有德能并重才能展现高校教师党员的学高为师与身正为范。再次是师风。高校教师党员要高度注重形象意识,注重自身言谈举止,保持党员的浩然正气与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
(三)大学功能性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师党员来说,科研既是硬指标又是硬任务,创先争优需要建构一定的科研评价机制。一方面,是类的评价。由于高校专业与学科的细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文类教师党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要对群众实践精神进行总结提升,探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理工类教师党员既要重视科研的探索能力,又要注重科研的应用转化能力,走产学研发展之路,造福民众。另一方面,是量的评价。由于高校教师党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职称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层级的教师党员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科研工作量,使其努力做到量力而行与尽力而行。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齐卫平.论高校党员教师双重角色的内在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09).
[3]左雪松.创先争优背景下增强党性意识的维度与路径[J].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友才)
本文是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850)、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3年课题“主体角色视域下高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构研究”(2013B27)、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建设项目“高职院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研究”(DF201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D252
A
2095—7416(2014)02—0122—03
2014-04-10
夏道玉(1981-),女,安徽天长人,硕士,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党支部书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