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刺蛾的防治适期与防治指标

2014-04-11 04:11唐美君郭华伟殷坤山
植物保护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长体重

唐美君, 郭华伟, 殷坤山, 肖 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 310008)

茶刺蛾的防治适期与防治指标

唐美君, 郭华伟, 殷坤山, 肖 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 310008)

摘要为了阐明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幼虫的取食为害及生长发育特征,明确其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茶刺蛾各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长、体宽及体重,按防治后挽回的损失与防治成本相等的方法估算了其在有机茶园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整个幼虫期取食茶叶1.547 g/头,其中1~3龄的取食量极小,从4龄开始取食量逐渐增大,6、7龄的取食量分别占总取食量的19%和71.4%。幼虫体重随龄期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与取食量一致,从4龄起开始快速增长,至7龄时达到最高值0.167 g。为防止茶刺蛾暴发为害,应在取食量小的4龄前开展防治。有机茶园防治指标拟定为6头/m2。

关键词茶刺蛾; 取食量; 体长; 体重; 防治指标

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又名茶奕刺蛾,是茶树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各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咖啡等林木[1]。该虫在一般年份发生较轻,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暴发成灾,给茶叶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2-4]。近年来在有机茶园频频暴发为害,暴发成灾一般出现在第2代或第3代[2],其危害程度与幼虫的取食量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因此,阐明茶刺蛾幼虫的取食为害及生长发育特征,对于了解茶刺蛾的发生为害规律、指导茶刺蛾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对茶刺蛾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已有一些研究[3-8],但对幼虫取食量、体重增长量未曾作观察测定,对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缺乏细致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指导茶刺蛾的防治,本文对茶刺蛾幼虫的取食量、体重及体宽和体长的变化等进行了测定,并估算了有机茶园该虫的防治指标,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虫源

茶刺蛾虫源采自浙江省绍兴御茶村茶场。在室内自然温度下用茶叶连续饲养,成虫产卵后将有卵茶梢或叶片从茶枝上剪下放在培养皿(d=15 cm)中,待幼虫孵化后用小号毛笔将初孵幼虫挑至新鲜茶枝的叶片上,并将茶枝插入有水的500 mL广口瓶中。

1.2 取食量的测定

剪取30 cm左右的新鲜茶枝,摘去顶端嫩梢,保留成叶备用(幼虫喜食成老叶)。先用电子天平(Sartorius,精度为0.001 g)进行称重,然后将刚孵化或刚蜕皮的各龄幼虫挑至茶枝上,将茶枝插入有水的500 m L广口瓶中。每日观察幼虫取食情况,记录其取食习性。待其取食一段时间后,幼虫全部静止时,移走幼虫,吸干茶枝基部水分后再次称重。为校正试验期间茶枝因叶片水分蒸发和茶枝吸收水分而引起的重量自然变化,以茶枝上不接虫为空白对照,与处理同时称重。每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接虫20头。1~5龄幼虫试验时每重复瓶中插入3支茶枝,6~7龄时每重复10支茶枝,并根据取食情况适时增加。

校正后茶枝减少的重量(g)即为被取食的叶片重,根据幼虫数量计算每头幼虫取食量(g/头)。校正后茶枝减少的重量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1.3 体长、体宽和体重的测定

将同时孵化、健壮的初孵幼虫挑至新鲜茶枝上进行群体饲养。每天定时观察,将同一时间蜕皮的幼虫挑至另一新鲜茶枝上饲养,待其取食24 h后随机挑选取60头,剪下带虫叶片,在莱卡MZ125立体解剖镜下放大10倍,用精确度为1 mm的直尺测量幼虫体长和身体最宽处。6~7龄幼虫因虫体足够大可直接测量。

将测完体长和体宽的幼虫连同叶片放入培养皿(d=15 cm)中,每个龄期均设3次重复(3个培养皿),每皿放20头虫。每5头一组在Sartorius电子天平上称量净重。

1.4 数据统计分析

取食量及体重的数据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试验方差分析,均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检验。体长、体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在Excel上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取食习性与取食量

1龄幼虫不取食茶叶,蜕皮后即取食蜕。2龄起开始取食茶叶,2、3龄幼虫只取食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被害叶片呈半透明枯斑;4龄开始可以啃食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口;5龄起自叶缘向内开始取食,可食整张叶片,但一般食去叶片的2/3后,即转移取食另一张叶片;7龄幼虫可将整张叶片食尽仅留叶柄。

茶刺蛾各龄幼虫的取食量(表1)随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升高,整个幼虫期的取食量为1.547 g/头。1~3龄幼虫的取食量极小,3个龄期取食量之和不到0.01 g,占总取食量的0.5%;从4龄开始取食量逐渐迅速增大,尤其是7龄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71.4%。6、7龄幼虫的取食量占幼虫期取食量的90%以上。

表1 茶刺蛾各龄幼虫的取食量1)Table 1 The food consumption of the larvae of the tea slug moth

2.2 幼虫体长与体宽

茶刺蛾幼虫的体长和体宽(表2)随幼虫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幼虫体长从1龄的1.5 mm增加到7龄的15.4 mm,增加了9.3倍;体宽则由1龄的0.7 mm增加到7龄的7.2 mm,也增加了9.3倍。各龄幼虫的体长和体宽略有交错。

表2 茶刺蛾各龄幼虫的体长和体宽Table 2 The body length and body width of the larvae of the tea slug moth

2.3 幼虫体重

从茶刺蛾各龄幼虫的体重变化(图1)可见,幼虫体重随龄期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与取食量一致。1~3龄幼虫体重增加缓慢,4龄起开始快速增长,至7龄时体重达到最高值。各龄幼虫较上一龄体重增长倍数以4龄时为最高。幼虫总取食量为7龄幼虫体重的9.3倍。

图1 茶刺蛾各龄幼虫体重及蛹重Fig.1 The body weight of the larvae and pupa of the tea slug moth

2.4 有机茶园的防治指标

目前,普通茶园茶刺蛾的防治指标为幼龄茶园10头/m2、成龄茶园15头/m2[9]。有机茶园该虫的防治指标尚没有建立。运用2.1的测定结果,可进行有机茶园茶刺蛾防治指标的估算。按防治后挽回的损失与防治成本相等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m代表防治指标(头/667 m2);C代表防治成本费(元/667 m2·次);G代表成茶价格(元/kg);W代表为害系数(kg/头);F代表防治效果(小数);S代表田间自然生存率(小数)。

参照殷坤山等的方法[10],可将上述公式简化为:

其中,常数=1/(为害系数×防治效果×田间自然生存率)。

考虑到茶刺蛾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而茶叶收获部位为嫩梢,为害系数以取食量的80%计。目前有机茶园防治茶刺蛾主要喷施生物农药,如苦参碱(清源保)或Bt制剂或茶刺蛾病毒制剂,其中前两种生物农药对茶刺蛾短期防效均在80%以上,病毒制剂潜伏期虽较长,但最终防效达87%[7],因此防治效果按80%计。茶刺蛾天敌众多,常见的有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蜂、寄蝇、白僵菌和猎蝽等。病毒流行时,幼虫罹病率可高达70%~90%[1]。此外,幼虫可被多种寄生蜂和寄蝇寄生[1]或被猎蝽等天敌捕食。因此田间自然生存率以25%计。故上述常数=1/(1.547× 0.001×0.8×0.8×0.25)=4 040头/kg。

一般茶刺蛾仅为害夏秋茶,因此茶叶价格参照有机茶夏秋茶的调查结果50元/667 m2·次[10]计。防治成本费包括农药费和工本费,目前防治茶刺蛾的农药费约为8元/667 m2·次,喷药1天的工本费为150元/人·天,每667 m2·次的工本费随喷药器具而异,以手动喷雾每人每天可喷3.5×667 m2计算,防治成本费共计50.9元/667 m2·次。

将防治成本费和茶叶价格及常数代入上述简化公式得出,防治指标=(50.9/50)×4 040=4 112.7头/667 m2=6.2头/m2。因此,有机茶园茶刺蛾的防治指标拟定为6头/m2。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试验结果表明,茶刺蛾整个幼虫期取食茶叶1.547 g/头,其中1~3龄的取食量极小,从4龄开始取食量逐渐增大,至7龄时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70%以上。幼虫体重从4龄起开始快速增长,至7龄时达到最高值。因此,在茶园管理中为防止茶刺蛾暴发为害,应在取食量小的4龄前开展防治,幼虫的临界防治时期为4龄。如果使用病毒制剂防治,最适防治时期则为1~3龄[8]。

应用取食量测定结果,按防治后挽回的损失与防治成本相等的方法,估算出有机茶园该虫的防治指标为6头/m2。该经济阈值对有机茶生产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实际生产中防治成本费和茶叶价格常随时间和地区而发生较大变动,茶叶生产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简化公式进行防治指标的估算。茶刺蛾一年发生3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6月、7-8月和9-10月。为确定是否要进行防治,一般在幼虫发生初期即开展调查。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用1 m×1 m的正方形竹框限定调查范围,目测竹框范围内茶叶背面的茶刺蛾幼虫数量,记录不同龄期幼虫的数量,计算平均虫数。平均虫数若未达防治指标则无须喷药防治。为避免错失防治适期,应增加调查次数,最好每7天进行1次调查。

不同研究者记录的茶刺蛾龄期和成长后幼虫的体长、体宽差异非常大[4-6]。李金德、张觉晚记录的茶刺蛾龄期为6龄[4],此后众多的著作中都引用这个记录[11],但刘三林观察到的龄期为7龄[6]。本试验中茶刺蛾幼虫均为7龄。在茶刺蛾饲养中发现确有少数茶刺蛾仅有6龄,但大部分为7龄,这种龄期分化现象出现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因龄期记录的差异,前人对取食习性的观察记录中相应的龄期也有不同。对茶刺蛾幼虫大小的描述分别有成长后体长30~35 mm[4]、12~15 mm[5]和25 mm[6]三种记录。本试验测得的7龄幼虫体长在13~18 mm之间,与后两种记录接近。因前人没有描述测定方法,很难判定这种差异来自测量误差还是其他原因。但作者认为,即使在7龄末期茶刺蛾幼虫体长也不可能达到30 mm。

参考文献

[1] 朱俊庆.茶树害虫[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69-72.

[2] 吕文明,楼云芬.茶刺蛾暴发成灾因子的探讨[J].中国茶叶,1989,9(1):18.

[3] 陈信祥,罗新国.茶刺蛾的发生与防治[J].茶叶,1996,22(1):27.

[4] 李金德,张觉晚.茶刺蛾生活史及防治的初步观察[J].昆虫知识,1965,9(6):342-344.

[5] 赖传碧.茶刺蛾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及药剂防治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1987,6(5):39-40.

[6] 刘三林.茶奕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1):26-28.

[7] 唐美君,肖强,郭华伟,等.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示范应用试验[J].中国茶叶,2007,29(3):28-29.

[8] 唐美君,殷坤山,郭华伟,等.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性测定与田间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2010,37(1):93-94.

[9] 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2001[S].

[10]殷坤山,唐美君,姚慧明,等.有机茶园三种主要害虫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J].中国茶叶,2011,31(6):16-18.

[11]《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编绘组.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茶树病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64-65.

联系方式 E-mail:tmjtea@163.com

中图分类号:S 43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4.03.035

收稿日期:2013-05-07

修订日期:2013-06-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01B02)

Optimum control period and economic threshold of the tea slug moth,Iragoides fasciata

Tang Meijun, Guo Huawei, Yin Kunshan, Xiao Qia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0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onfirm optimum control period and economic threshold of the tea slug moth,Iragoides fasciata,food consumption,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f the larvae of the tea slug moth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economic threshold in organic tea garden was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retrieved loss equal to the control cost.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otal food consumption was 1.547 g per head during larval development.The food consumption of 1 st and 2 nd instars is very few,but increased rapidly from 4th instars.The food consumption of 6th and 7th instars accounted for 19%and 71.4%,respectively.Body weight increased rapidly from 4th instars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of 0.167 g at the 7th instar.Therefore,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utbreak of the tea slug moth,control should be taken before the 4th instar and the economic threshold in organic tea garden is 6 heads/m2.

Key wordsIragoides fasciata; food consumption; body length; body weight; economic threshold

猜你喜欢
体长体重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体重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称体重
利用几何相似性快速测量鱼重的数学模型
大白、长白达100 kg体重时体长校正公式的研究
称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