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民
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抽象难学、枯燥乏味,这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强调学生接受,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自主探究的权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学习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1.教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客观依据
思想品德学科教材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实际,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材料,内容既形象具体又典型生动,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特别是在编排上,教材除了安排教学内容外,还增设了“名人名言”“想一想”“做一做”“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交流”“阅读与感悟”等栏目,还配有生动、活泼、精美的插图。这些做法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疑的特点,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但对一些复杂、抽象概念的学习,如果没有具体形象的材料来辅助,他们就很难正确地掌握,甚至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厌倦、反感。这就要求教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同时将复杂、抽象的概念通俗化、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知识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个做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实践证明,学生与某位教师的关系越好,就越喜欢听该教师讲课,对该教师任教学科的学习就越感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的方式,比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释题导入法,音频、视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让学生感到新意,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因其图、音、文并茂的特点,更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引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很多教师崇尚的教学手段,好像一节课不使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后,但他们又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使用这种教学手段。每次上公开课,一些教师就盲目找来一个课件,或稍加修改或全部照搬,结果适得其反,学生也感到厌倦反感,课堂像菜市场一样混乱不堪。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要掌握运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基本技能,要精心制作课件,所选取的材料要具有实用性、生动性,不要盲目地“拿来”,要尽量把每张幻灯片都设计得和谐、美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实际,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学习环境,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讲授“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时,可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我国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雾霾天气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有何启示?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这种天气的频繁发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怎么做?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加强学生对思品学科的重视,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