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云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一所学校的发展关系到许许多多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校风是教学的体温表,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管理是学校的控制器,办学理念是学校管理的灵与魂。每所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都要依靠特色打造品牌,依靠民主提升管理,和谐共建文明校园;在“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方略指引下,要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奠基”,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爱是生命的飞船,让我们托起明天的太阳,在太空中自由飞翔;园丁是无名的英雄,让我们用爱心催开美丽的花朵,争奇斗艳满园飘香。我校在关爱和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就我们的做法跟大家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从困境和矛盾中寻找启示
我校地域偏僻,办学条件较差,生源复杂,是一所“学困生”大面积集中的学校,这样的校情就决定了我们的办学策略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大胆地改革。改革的起点是转化“学困生”,难点仍然是“学困生”转化问题,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中心。不抓住这一关键点,我们就永远缺少希望,永远在薄弱中挣扎、徘徊!多年来我们就是盯上了“学困生转化”这一焦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了这一突破口,守住了别人不愿意守的这块阵地,牵住了别人不容易牵的这个牛鼻子,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连连攀升。
二、做“学困生”转化的大手笔
1.统筹课堂内外,创设班级育人的好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将转化“学困生”落到实处,我们实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方法,唤醒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丰盈和成长。分层教学彰显育人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
我校各科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探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全面了解学生,鼓励、扶助“学困生”与贫困生。
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对“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定时定期疏导教育,并通过校报的“心雨桥”栏目与其进行对话,帮其树立自信心。
2.统筹三个年级,引导管理工作协调发展
为了把握好各年级的工作重点,我们提出:初一当作初三抓, 初二查缺补漏防分化,初三目标分解人盯人。我们重视每一个年级特别是基础年级,保持三个年级的持续发展。
分级进行常规教育,定期召开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会议,发挥校级领导和年级主任的核心作用,八仙相聚共商良策。
学校每学年对各级各班“学困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其个性特点,安排其参加学校的各种兴趣班或活动,进行定向培养。
3.统筹工作环节,落实学校管理目标
落实“学困生”转化捆绑责任制,将其分解给每一位教师和学校领导,兑现奖罚。一个教师至少帮助三个“学困生”,三年内达到转化,并将这一目标纳入考核系统,作为教师评优选先的依据。
把转化“学困生”确定为教研组、科任教师的专项课题去研究,每一学年每位教师提供一份调查报告。
一学年一次“学困生”转化专项研讨会,汇总、交流“学困生”转化的方法、措施。
学校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跟踪记录“学困生”转化的成效,研讨进一步转化的方案。
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不允许任何一个教师侮辱、体罚、放弃、不公正对待“学困生”。
学校在教学评价中,将每位教师转化“学困生”的实绩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并设“学困生”转化突出贡献奖。
根据学校近6年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我们抓实抓细“学困生”转化工作,有242名“学困生”因专项特长而考上高一级学校,有600余名“学困生”因教师的结对和优生的帮扶转化而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
三、用爱心唤醒和鼓舞“学困生”
任何人都有爱的需要。据调查,“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大多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不足或特殊环境造成的,这些学生本来就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真诚的对待和诚恳的帮助。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应当公平、公正、坦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位“学困生”。牢牢抓住这把金钥匙,打开其求知的大门。
我们还采取了奖励“学困生”的办法。这一举措使其感受到了温暖,从而获得自信,不断进步。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学困生”大多数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不求上进。我们就抓住这一点,只要他们有丝毫的进步就予以表扬,成绩略有上升就予以奖励,哪怕是一支铅笔、一本笔记本,也是一种鼓励,意义不同且作用不小。
我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踏实地工作;我们没有什么惊天壮举,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催人奋进的校园人文氛围,使全校师生精神振奋,整个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要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群众更加满意、家长更加放心的示范性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