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娟
在教育的内容中,毫不夸张地说,德育处于教育的首位。因为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导向作用。而德育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大力提倡提高农村人口劳动力素质的背景下,对在校的农村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定位失真的教育理念
首先,学校对德育教育本质认识的偏差。“20世纪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即把道德等同于知识,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善。”其次,偏于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与缺乏“人情味”的德育内容。目前,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把学生的素质假定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上,无形中拔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致使德育的目标偏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再次,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于学校对德育本质认识错位,容易将德育和智育一般对待,采用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显然,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二)褊狭的家庭教育
首先,过于功利化的培养目标。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使农村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跳出农门,走进城市。成绩,也就成了所有家庭教育唯一且始终不变的主题。其次,空泛的教育能力。母亲在孩子的成長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各种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一系列的个性特征基本是母亲朝朝夕夕培养成的。德育靠耳提面命,耳濡目染,“唠叨”似的家庭教育更是深刻影响孩子的个性心理。但是相比城市妇女,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
(三)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特殊性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影响了农村德育教育。我国城乡结构的二元化,即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从根本上造成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鸿沟,使农村和城市教育的条件形成强烈反差。其次,社会转型期不健全的道德体系对德育的冲击。随着社会改革的越来越深入,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丧失其权威性。而与此同时,新的道德体系又未建立,仍然处于争议的阶段。处于这一社会时期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由于自身理性认识的缺乏,对各种社会现象产生模糊混乱的判断。
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培养“真正人”的教育目标
首先,学校要确定德育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学校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感化的培养方式,更多地引导学生领会、掌握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集体主义和个人心理品质的教育,积极纠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的不良思想的影响。真正将德育工作置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其次,教师要成为德育教育的身体力行者。虽然现阶段社会与家庭依然固守以升学为最终目标的观念,短期内很难改变,而且实践德育教育理念的教师必然要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误解和责难,但是教师仍然要尝试以全新的目光看待学生,践行新课改的要求,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尊重与关注其身心的成长与发展,而不仅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积累。相信这种水滴石穿般的努力最终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德育教育要注重情感的熏陶。上文提到现今的德育教育中大而空泛的理论说教显然应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应是老师如何让道德“渗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愿。这就提高了老师的教学难度,需要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体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让学生参与一定的任务和活动去现场感知事物,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二)纠正家长的教育理念
首先,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学校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带动家庭和家长。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化不利因素为前进的动力。
其次,可以通过孩子“反教育”父母。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说了算”应该得到纠正。因为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如今农村的父母相比较其祖辈,思想已有了较大进步。有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地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三)经济发展对德育的促进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给农村中学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经济水平的限制。在农村中学缺少经济投入、日常开支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寻求德育教育的有效发展无疑是缘木求鱼。正如管仲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必须让社会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经济得到根本转变,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才能得到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