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山 LI Baishan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Huaihua University,418000 HuaiHua,Hunan)
磨漆画的工与艺并重*
—— 楚漆艺术在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价值与价值提升研究
李柏山 LI Baishan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Huaihua University,418000 HuaiHua,Hunan)
楚漆艺术是武陵山片区即渝、鄂、湘、黔相邻地区的一大文化特色,主要是利用天然大漆在器物表面进行髹饰。中国漆工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突飞猛进、兴衰繁荣”主要是由楚国漆器的发展而显示出来的。楚漆艺术的装饰技法有彩绘、描金、贴金、镶嵌等,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漆器文化。磨漆画是漆器装饰的平面化。长期以来,因过于注重工艺,而被列入工艺美术的范畴。现代的磨漆画教学、研究与创作大多采用聚氨酯化学漆以实施,带来的误导与对人身体的毒害在社会上影响不小,所以不少画家对此画嗤之以鼻。但由于研究的学者甚少,对磨漆画的是非争议一直处于搁置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磨漆画作为独立画种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影响了楚漆艺术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提升。通过考察武陵山片区的楚漆艺术,发现磨漆画和楚漆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磨漆画乃楚漆艺术的现代延伸。
磨漆画;楚漆艺术;武陵山区;提升
磨漆画脱胎于楚漆艺术,磨漆画是楚漆装饰艺术的平面化。磨漆画源于古老的漆画文化,是从漆器装饰艺术之中衍生并独立成长的新画种。中国的漆艺文化如同陶瓷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有着比较完整的体系。从漆树的栽培到漆液的采割加工,从髹饰生活实用品到髹饰玩赏性工艺品,从漆艺理论到现代漆分子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以肯定,中国已经有了有理论、成系统的漆文化传统[1]。几千年的漆文化积淀,无疑对现代中国磨漆画艺术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长期以来,磨漆画因过于注重工艺,被列入工艺美术的范畴;现代的磨漆画创作(也包括教学与研究)由于采用聚氨酯化学漆为材料,产生的误导以及对人身体的毒害在社会上影响不小,很多的人对此画嗤之以鼻;又因为极少学者对其研究,所以对磨漆画的是非争议一直处于搁置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磨漆画作为独立画种的正常发展。
磨漆画是特种画,其实也是特色画,经过打磨后具有深邃、温润的艺术效果。纯粹利用土漆原生态技法制作出来的磨漆画越来越受到人民大众的青睐,装饰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一路被社会看好。很多放弃磨漆画创作的人员,在这种美好前景的裹挟下,又重新拾起了磨漆画工具。磨漆画从名称上看,它的命运似乎就与工艺相连:“磨”本身就是工艺,对象便是“漆”,磨完之后变成了“漆画”。磨漆画艺术效果的呈现就是靠漆层的叠加体现的,可以这么说,磨的次数越多其效果就越能让人惊喜。但因磨漆画工序复杂,磨制时间长,并且有可能让磨制人产生皮肤过敏,所以创作者并非十分热衷。磨漆画的最终效果虽很迷人,但艺术界对磨漆画的美誉度以及其所拥有的地位远不及油画和国画。在艺术的后现代发展进程中,西方的构成理论、油画艺术的迅速进入,邂逅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磨漆画作品日益丰富,磨漆画逐渐从工艺画的弱势地位中被艺术家们拽入了阳春白雪的大雅之堂,磨漆画的春天已经来临。但磨漆画的发展是重“工”还是重“艺”,还是“工”与“艺”并重,还是干脆改姓 “磨”,还是学得油画的样子简称为“漆画”,还是需要有行业的定位。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武陵山脉所在的地区是为“武陵山区”,现在也习惯称之为“武陵山片区”。该区包括渝、鄂、湘、黔四省各一部,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生长着一种漆树,从其上采割的汁液,经过炼制,就是“大漆”。
大漆,即天然的生漆,也叫“土漆”,是从树上割下来的,为中国的国漆,亦是中国著名的特产,至今还没有一种合成的涂料能在硬度、耐久性上超越过它。大漆的主要成份有漆酚、漆酶、树胶质、水分和少量有机物质。中国的漆树资源十分丰富,武陵山区是中国漆树的分布中心之一,贵州的大方、毕节,湖北的恩施其漆产量都比较的大。大漆是磨漆画的主要材料,其文化渊源十分久远,汉代人以漆做漆器……现今福建省利用大漆做脱胎的漆器,就是证明。20世纪,越南人在上海展出磨漆画,从此,中国就开始出现了这一画种。因漆能让人皮肤过敏,加之价格昂贵,所以从事漆画的人很少,研究者更是寥寥可数。事实上,漆的过敏只是在荫干的过程中,干后对人的身体无任何副作用,相反却对物体具有极好的保护作用。古时,只用大户人家才用得起大漆髹饰器具。湖南武陵山区其实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带,马王堆出土的漆器证明大漆在汉代漆器中被大量使用。《江陵雨台山楚墓》一书就曾指出: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漆器都以黑红为底色,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彩绘纹饰都施色于黑漆上,常用颜色有金、黄、红、赭等色,因大多是漆绘,不易脱落。”[2]出土的楚漆艺术品中,按胎的质地划分就有木、夹纻、陶皮、竹、金属、丝麻等多种,基本上具备了与现代漆器品种相同的胎质。磨漆画的材料就是漆器常用的材料,在武陵山区随处可见。其它辅助材料如镶嵌用的蛋壳、锯木灰,作底胎用的板材、竹材等,也是满地都是。古代镶嵌一向看重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甚至出现了集百宝于一身的“百宝嵌”。蛋壳本来是垃圾堆中不屑一顾的废弃物,在现代漆艺中却能与金银为伍,确实是观念上的巨大变化。蛋壳不仅给漆艺带来了可贵的白色,它使漆艺从最黑(黑漆)到最白(蛋壳),因而拉开了两极的对比。而且,蛋壳自身的龟裂纹肌理,也富有亲切、温和、朴雅之美[2]91。但由于现代聚氨酯化学漆的廉价以及被广泛地应用,导致了土漆使用的范围越来越窄,而研究大漆在磨漆画中的作用的艺术家、学者的人数也随之减少。
磨漆画演变成独立画种之后,不容否认的是发展十分迅速,在各类画种、技法的杂交过程中,风格呈现着多样性,并且都想标新立异。但不管哪种风格,磨漆画必须注重工与艺的应用。磨漆画效果的显现需要依靠反复地打磨。多层次漆的不断叠加,才会出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人们对磨漆画形容的典型语句是:男人的力气,女人的细心,艺术家的技法。因此不能不介绍磨漆画的制作工序。
磨漆画的第一道工序是制作胎板,相对国画和油画而言,其工艺就十分复杂,如果完全是由画家一人独立去做的话,首先得懂木工的基本知识,否则,制作的胎板就不会平整,同时还要掌握刮灰的技术。刮灰之前,甚至还要用乳白胶或黑漆绷紧亚麻布,所以工艺更加复杂。
拷贝图案实际上也是一种传统的复制工艺。
最后是粘贴各种材质,更要花费许多的时间,而且还要相当的耐心和细心。
直到上大漆之后,磨的过程依然是相当艰难。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磨漆画就像创作中国画那样,难度不太大。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将磨漆画归类于工艺美术范畴的原因。时下,有些漆画家想减少材料的作用,增加用漆的比重,甚至与丙烯颜料、油画颜料沾亲带故,欲借此改变磨漆画的身份,但无论如何,磨漆的过程是减省不了的。磨漆画还得重视手工技艺。如所周知,中国汉代的漆器,漆工们在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而工具与工艺就成为了重要的帮手,因而导致了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精致,而较之工业文明,倚靠工艺与工具的文明更能寄托人类的感情。但在创作磨漆画的过程中,画家应该加强人文气息,将照着样本做或图案式填充改变成画漆,将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融入磨漆画之中。同时必须减少磨漆画“投机”的过程,尽量不要使用数字设备和投影设备起稿,这样就可以使磨漆画变成真正的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在改编国画或其他画种的过程中,磨漆画也得创新,不能造成同质化。在技法上,一般都是等大漆干燥之后,进行打磨,追求的艺术效果是“平”和“亮”。能否实行创新,能否在大漆未干的时候执行湿化画法,创造水彩般的朦胧效果,则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其实重“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艺术,任何艺术都是经过一定的工艺技法来表现人类美好的生活愿望的。笔者认为,中国不少的画家是缺乏吃苦精神的,舞文弄墨,风花雪月,并且十分喜欢逃避现实,大凡与实际生活产生的联系,便认为是俗气。却不知道任何艺术现象都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且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促进或有所启迪的。可以这么认为,具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艺术家是思考型的艺术家,但玩磨漆画的艺术家却既要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动手,手巧、心巧、还得有技巧,而最终达到艺巧。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是达不到高深艺术境界的。磨漆画的文化价值与价值的提升唯一的出路必须是“工”与“艺术”的并重。
中国的武陵山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早在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神奇的武陵山区生活着“石门人”和“桑植人”等远古人类。先秦时期,武陵地区为濮人、巴人、楚人和越人等部族的聚居之地。此后千百年,历朝历代的土家、苗家、侗家和“民家”祖先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宝藏,形成了长达千余里的“武陵山文化沉积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武陵山片区是以苗、侗、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俗多样,形成了以服饰、饮食、居住和民间文艺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文化丰富,既有少数民族文化、巫傩文化、图腾文化,有稻作文化、和谐文化,有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跳丧舞、桑植民歌、梯玛歌、上梁歌、哭嫁歌,还有拜堂婚俗、祝米酒和上刀梯以及转角楼等神秘文化、建筑文化,进而点缀着白族的本主崇拜、游神赶会和仗鼓舞,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画卷[3]。具有民族记忆修复作用的漆画作品擅长表现黑调或红调,这在楚漆器作品中得到了印证,所以黑和红被列为中国的吉祥色。武陵山区木房子的那种古香古色可以作为磨漆画特有颜色的样本,利用红锦推广漆罩色,再推光,其艺术效果便极能表现湘西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湘西的图形语言是十分丰富的,即使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苗族的服饰不仅是苗族妇女美化生活的一种装饰形式,而且是生产的重要内容,更是苗族文化形象化的符号载体。服饰及其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地将苗族传统吉祥图案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从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上提炼艺术符号,也能够使磨漆画艺术得到本质性的提升。除此之外,苗族的歌、舞、乐、鼓等喜庆场景,图腾、木雕、石雕、蜡染、银饰等图案都是磨漆画创作所要参考的重要素材。
磨漆画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绘画创作。中国古代漆艺髹饰技法虽然丰富多彩,但却无力孕育出磨漆画。这是因为在封建制度下,从事漆艺的手工艺人以师承的方式承续着漆工艺技术,文化程度的限制及一脉相承的传承方式,使个性化的创作很难得到实现。而在另一个群体中,画家们则沉溺于文人土大夫的情趣之中,玩味于笔墨纸砚之间,加上约定俗成的观念,使他们不可能参与手工艺的制作。而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特有的资源与材料,挖掘武陵山片区楚漆艺术的文化价值,并提升至磨漆画的层面,或者是在空间艺术的设计中,就需要本地艺术家集体意识的提高,并且要有不怕吃苦、不惧“过敏”的毅力。如此,磨漆画在楚漆艺术的文化背景下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1]袁元.漆画绘制技法[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3.
[2]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90.
[3]后德俊.楚国的矿冶髹漆和玻璃制造[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10.
Technique and Art of Lacquer Painting:Research on Cultural Values and Promotion of Chu Lacquer Art in Wuling Mountains Area
Chu lacquer art is a major cultural feature of Wuling Mountains area including Hubei, Hunan, Guizhou and Chongqing region, mainly using natural lacquer to decorate the objects’ surface. Chinese lacquer craft "for the first time making a spurt of prog ress and prosperity in history"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u lacquer ware. Its decor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painting by colors, tracing in gold, covering with gold and inlaying with mosaic, form a unique lacquer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the lacquer paint ing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industrial art category because of too much emphasis on technology . As a result, the modern lacquer painti ngs using polyurethane chemical paint to teach, study and create, brought misleading and toxicity to the society. However, because of few research on the lacquer painting, the controversy is suspended, which has seriously af 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cquer painting as an inde pendent form of painting, and also af fected the discovery and improvement of Chu lacquer art and its cultural valu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hu lacquer art of Wuling Mountains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inding lacquer painting and Chu lacquer art i s inherited, which means lacquer painting is a modern extension of Chu lacquer art.
grinding lacquer painting;Chu lacquer art;Wuling Mountains;upgrading
J02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1.010(0050-04)
2013-10-20
武陵山区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基地基金项目(2012001)。
李柏山,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武陵山区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