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度思辨

2014-04-10 23:54赖守亮LAIShoulia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息文化遗产物质

赖守亮LAI Shouliang

1.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2.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8(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12008 Zhuzhou,Hunan)

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度思辨

赖守亮1,2LAI Shouliang

1.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2.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8(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12008 Zhuzhou,Hunan)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主要体现在数字摄影、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虚拟现实、三维信息获取、高保真全息存储技术等方面。但是国内的应用却限于初级层面,后三种手段还处于探索之中,需要深度挖掘和技术延展。数字化保护有逼近原物、再现真实和易于传播、方便存储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过度娱乐化、显失本体和文化单极化挤压、夹缝中生存的窘境,因此需要建设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人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以促进数字化手段的有效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利弊;类别

根据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大类[1]。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的“数字米开朗基罗”项目开创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先河。随后,国外的如美国的“数字化斗兽场和讲坛”、古罗马城市数字化“罗马再生”等项目、日本奥兹大学对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国内的如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兵马俑数字化”项目、2003年浙江大学的“数字敦煌”项目、北京大学的“数字故宫”项目以及后来中国各省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交流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全国性的数字化浪潮,真可谓是“洪流滚滚”。针对这股洪流,笔者将要仔细评价中国数字化的手段与方法。

一、数字化手段的类型

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20世纪的杰作,“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尊重文化遗产的本原形态,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和再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高保真全息存储技术 、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媒体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冲破了各种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空间,同时也创造了相互深入了解和借鉴的机会。不论是文字、音乐,还是图形、图像,各种文化内容都借助数字化媒介在互通、互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进而推动文化成果在全球的传播,真正做到了被认知和被接受[2]。

在这些数字化手段中,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数字摄影、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由于其技术门槛较低,易于传播,让很多新生代也参与其中,因此发展速度较快。现今普遍见到的就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但进入其中无非就是图片文字介绍、视频展示、电子地图、数据检索等初级层面的东西。

二、数字化手段的深度挖掘和技术延展

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高端研究领域实证不多,虽有少数学者开始搜集有关的基础资料,但仅停留在对素材的汇编与数字化保存层面,还不能做到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应用[3]。没有可以激活民间传统文化基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为现代设计和当下的文化服务,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被大众化,尤其是被下一代所接受,从而做到薪火相传。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得到永久保存,还能够在新的创造环境中焕发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带有十分强烈的地方色彩,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必须针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形式,从而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与流程,制作出具有样板性质的数字化作品。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

第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基于网络传输的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

第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图像检索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从而为现代设计服务,并做到相辅相成。

第三,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和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

第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运行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让普通爱好者和受众都能认知和理解。

特别是其中的全息干涉计量术是全息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实现高精度非接触性无损测量,同一般光学干涉计量比较,具有很多优点。一般光学计量只能测量形状比较简单、表面光磨度很高的零部件,而全息计量方法则能对任意形状、任意粗糙表面的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精度为光波波长数量级。由于全息图具有三维性质,使用全息技术可以从不同视角,通过干涉量度去考察一个形状复杂的物体。因此,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三、逼近原物、再现真实,易于传播、方便存储——数字化手段的优势

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第一,收集与存档。运用数字输入记录、数字摄影、数字摄像、激光扫描、建模、渲染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等多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归档,建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这是基础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方法;

第二,复原与修复。运用数字图形图像、渲染、动画等技术手段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

第三,挖掘文化内涵。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考古,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第四,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数字化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传播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数字化保护所得的存储介质主要是硬盘或者光盘,它有以下几个优点: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可以方便、迅速地进行检索、调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实现数据化、网络化、虚拟化,而且可以用来兴建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大型图、文、声、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影音作品、趣味游戏、虚拟情境和工业设计产品,并可以将遗产本身和数字化形式与方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全球资源的共享。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舞蹈类遗产有演出规模大、演出目的鲜明、与演出环境(如民族建筑、围观的村寨百姓) 密不可分的特点,所以在对这些宝贵的遗产进行记录时必须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将演出的盛大状况立体式地记录下来,而幻影成像技术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绝好办法。对于类似于湖南辰河高腔、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动态三维成像技术Ⅰ型或Ⅱ型技术来实现。其余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利用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高保真全息存储技术、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等形式,并以适配的、完整的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与详细的流程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从而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借鉴和操作的范本。

四、过度娱乐化、显失本体;文化单极化挤压,夹缝中生存——数字化手段的弊端

当数字多媒体从科学家的实验室走出,变为艺术创作和形象设计的手段时,数字化真正爆发出巨大的审美冲击力。数字化的声音制作(MIDI、MP3)、数字化的影像创作(FLASH、DV)以及数字化的场景设计(Mud 、VR),为当代人的感官提供了深广而丰富的知觉空间,也给审美经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混乱。换言之,数字对象由于拥有计算的本性,能够利用其所摄取的表象要素,建构出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可以通过大量田野考察,利用数字创作手段构造出大量远古或历史时期的虚拟场景和虚拟人物,这就打开了一扇窗,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解读或窥探先人陌生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传承脉络。

但是数字技术的“双刃剑”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传播内容方面,在文化遗产的原创和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分专业化的组合、过分娱乐化、趣味化,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博物馆的文化价值造成消解和损害。在数字采集、制作中,特别是在数字传播中如何保证成品的正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使得文化遗产数字化之后,能让历史和文化与大众更亲切、更熟悉,而不是更遥远、更虚幻、更陌生,甚至是威胁、恐怖,像很多好莱坞影片那样。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带给世界以生动、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也会使那些弱势文化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大力挤压,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弱势文化的生存条件[4]。

五、传承人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数字化手段的基石和保障

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

建立专用经费保障机制(其延续,一部分靠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要把保护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在调研中,笔者所到地区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县、市,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无法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致使普查工作难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也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5]。同时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还可以考虑从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经济收入中提出适当比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基金。

“现代化”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绊脚石,“数字化”是保护的利器,是适应时代发展与普通大众诉求的重要形式,是扩大认知度与接受度的催化剂。

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是强化保护的工作基础。机构和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虽然中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等,但基层组织机构仍很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许多地方还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展开。此外,不少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不是制作成现代化的“死标本”,应该是薪火相传。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艘古老而美丽的航船前行,动力还在于诞生它的这片土壤,还在于这片土壤养育的人们。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它。“无土栽培”是绝对行不通的。

如果没有以上的机制建设,就不可能找到“万能的”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呈现方式、传承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与人的思维、理念、意绪、情感、习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它的保护就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另外也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与“无形”上。同时,要依据不同文化艺术载体的特质,研究、实施其不同的保护办法。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利用外力并非万全之策。代代相传,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包括发明、创新、扬弃和吸收(异文化的因素),从而形成积累[6]。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护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系。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造成了经济、文化、地缘疆界的模糊,地方特性的消解。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与设计导致旅游产品品种的单一、品位的庸俗[7]。我们必须利用文化人类学、符号学和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及经济产业和民族特色,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探讨研究现代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从而得出全面的、可操作性的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保护机制。

注释

① 数字米开朗基罗项目(The Digital Michelangelo Project):由来自美国斯坦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30名教职员工及学生于1998-1999学年在意大利运用激光测距技术,结合算法,对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建筑作品进行扫描,并以此建立三维计算机模型。作为一个编外计划,他们还扫描了来自当时罗马省的1 163块遗迹碎片,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古罗马大理石地图.

② 全息存储(Holographic Memory)是利用全息照相的原理来实现数据的记录。这一概念是Dennis Gabor在1984年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而提出的(注:全息表示物体发出光波的全部信息,例如振幅、强度、相位等)。全息存储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超高密度,例如,可以在一个糖块大小的特殊立方体中存储超过1TB(1TB=1024GB)大小的数据,这相当于1 500张CD光盘的数据总和。不仅如此,全息存储技术还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只要控制芯片具有足够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全息存储技术甚至可以提供高达1 000TB的容量.

③ MUD(Multiple User Dimension)即多用户层面,也称Multiple User Dungeon(多用户地牢)或Multiple User Dialogue(多用户对话)。它还被称之为MUSE或多用户模拟的环境,即Multiple User Simulated Environment,是很多用户参与活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

[1]中国非物质遗产网[BE/OL].(2012-2-12)[2013-09-23]http://www.chinaich.com.cn/.

[2]湖南非物质遗产网[BE/OL].(2012-2-12)[2013-09-11]http://www.hnfwzwhyc.com/.

[3]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25-33.

[4]赖守亮.民族、民间艺术拯救中的误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3-6.

[5]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8-10.

[6]王鹤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3-51.

[7] 阿牛史日,吉郎伍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王文章,傅谨,康宝成,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76-82.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thod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inly re f ects in digital photography, multimedia and broadband network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3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 high-end holographic access technology, etc. But domestic use is lim ited to the primary level, and the last three kinds of means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needing to excavate and extend the technolog y deeply. Digital protection have some itself advantages, for example, the biggest approximate recreated original, the reproduced reality , the easy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venient storag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itself disadvantages, the excessive recreation, the lost ont ology and cultural single-polarization extrusion, the plight of squeezed survival, we need to build the complete protection system of int 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mechanism, funds safeguard mechanism,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ef fective use of digital mea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al method; pros and cons;category

J0-0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1.007(0035-05)

2013-11-14

赖守亮,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全息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