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呈让 LI Chengrang
广东财经大学,广州510320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Professor,510320 Guangzhou)
符号与传播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李呈让 LI Chengrang
广东财经大学,广州510320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Professor,510320 Guangzhou)
借助符号学、传播学理论,分析了展示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及符号所蕴含的文化涵义;进而对展示设计传播的特点、模式与社会功能进行解读,强调了多维视野下的人文展示空间艺术与视觉文化特征——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符号文化特征,是符号学视野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信息传播特征,是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人文展示设计空间;文化价值视域下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是视觉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展示设计;视觉文化;符号;传播
展示设计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从百姓日用、城市发展到国家形象,涵盖媒体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实用艺术等诸多领域,而且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其内涵还在不断地拓展。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形态以及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符号文化特征,即符号学视野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第二,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信息传播特征,即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第三,理念与问题:文化价值视域下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即视觉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1.展示符号与构成要素
展示空间设计符号系统的构建是由各种形态符号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组合起来的,其中包含“人”、“物”、“场”、“时”等因素即展示的构成要素,每一要素都必须在特定的方式中通过与其它体系的联系,以系统的存在形式才能实现其功能与意义。
(1)展示空间设计系统中的“人”。“人”作为构成展示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主要是指展示系统设计中的人因要素,即展示活动的发起者、实施者、组织者及参与者,设计中所要考虑的人因要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达者是整个展示活动的主持人,它的价值体现在实施方案的设计行为上,设计时应该根据展示活动的特点考虑展示所要选择的符号、传达信息的内容以及与传达者之间的匹配关系;
第二,物化者是将展示设计实施成展示活动的各种角色的“人”,包括策展者、设计者。物化者在物化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效率和质量,将关系到展示活动的成败,设计则是影响效率和质量的前提条件。
第三,参观者是展示设计的诉求对象和目标人群,是展示信息传达的接受者。从符号学的观点进行考察,参观者各自拥有不同的符号贮备系统,对符号的解读能力也存在着质与量的差异。只有合理区分观者并明确他们的定位,展示发起者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相应的符号系统去表现并实现其展示目的。这种展示活动本身与参观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往往就体现在展示活动的具体形态符号之中。
(2)展示空间设计系统中的“物”。在展示空间系统的诸要素中,“物”要素是核心。“物”在展示中是指出现在展示现场的各类实体,也是展示中承担各种信息传达的物质载体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具体而言,展示系统设计中的“物”是展示活动所涉及的一切物体,包括展览厅以外的物体,整个展示布展中所要出现的物体,还有展示中看不见但却实际存在的物体,另外还有设备。展示设备主要是指承载展品的设备,如展台、展墙、展架、展柜、展板、橱窗等放置和展示展品的辅助设备,所有这些都是在展示现场用以实施信息传达的物质载体,本质上就是各类符号或符号系统,它们的造型、色彩和体量等表征对展示空间的“性格”与“表情”都具有明确的指涉对象及其意义。它们的作用就是将展示发起者预设的信息传递给观者,以获得展示发起者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3)展示空间设计系统中的“场”。“场”在这里是指展示活动的场地,是特定的能够体现展示效果的空间场地。依据“场”的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实场”与“虚场”[1]68。实场是指由展示场地、展示道具、观众、媒体装置、展品等规定的空间。其符号意义规定了展示空间和氛围的合理及其宜人性,是展示活动的主要素在展示空间中的具体安排以及布置的外化。虚场则是指由展示的主题、展示文化品位、风格、情调、展示氛围等构成的模糊、虚拟空间,是实场的深化和精神诉求。其符号意义一般只有通过观众的感受才能认知空间。在展示设计中,虚场和实场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作为符号系统它是联系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载体。
(4)展示空间设计系统中的“时”。“时”即时间要素,包括展示系统设计的策划时间、制作时间和展示时间三个阶段。展示时间的确定和选择必须考虑展示发起者的实际需求、预设观者群的作息和生活习惯,以及展出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符号学视域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同的展示时间或周期对符号的认知过程和方式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率先考虑的是“静态时间”即展出时机“点”的选择,尤其是对特殊节庆日的选择更显重要,其传播符号诉求点在节庆表征上,设计者可以借助观者熟识的指涉特定节庆的象征符号去传递信息。其次要考虑的是“时间的内容”即展品自身所具有的季节性、时效性。最后就是“动态时间”即对展出时间长短的选择,它贯穿在整个展示系统的设计之中,过长会增加成本导致毫无意义的浪费,过短则难以实现预设的展示效果,因此把握展出的时间、选择适当的传播符号是促使展示信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
展示空间设计正是通过这些要素来规范符号系统的,其完成的过程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即信息传播的过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也就实现了空间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
2.展示空间设计传播符号基本功能的解读
展示符号的基本功能是认知与交际,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实用功能——符号是传播者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段。
展示空间设计是通过特定的形态符号诠释的,符号目的是要让它表达并传递确定的意义。意义信息传播作为过程存在,实际上是由多层网络、众多回路构成的复杂过程,简单概括为: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信宿——反馈[1]54-58,这些因素相互连贯,构成一个传递回路。在传递回路中,最重要的是编码(设计)和解码(观者解读)。符号系统之所以能够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再反馈回去,是由于双方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础。符号化、符号解读都是通过双方比较一致的认识、情感、动机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相应的态度,最后表现为行为。可见,在传播过程中,展示设计意图经过策划者的加工、处理,转化为设计符号,从而得以向外显现,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要将传达的意义编码为设计符号及设计符号系统。因此,展示传播活动必须使用适当的传播符号,否则,所有的信息内容都将无法传播。
第二,审美功能——符号是受众文化审美的工具。
信息传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符号读解的过程,主要指接受者解读展示设计中各类符号含义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受众进入了一个展示审美的文化领域:接受者置身于特定的展示环境中,无论他所参观的是什么主题,展示的各式造型要素如线条、色彩、构图、画面组合等方面均伴随着各种审美符号展示着传播的内容,都具有审美表现力。在这里,观者是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认识等对破译以后的信息做出鉴别、判断并评价传播者的意图,或者说是对展示设计师所要传递信息的还原,将有价值的设计信息在滤去噪声之后吸纳下来,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会构成他的经验图式的内容而能影响自身当时及日后的行为。但是,由于接受者的个体经验和解读符号的能力不可能与设计师完全一致或处在同一层次之上,这就必然导致对符号的多元性解释,还需要经过设计者和观者之间的反馈调节,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反馈”,从而完成了展示设计信息传播的整体过程。因此,符号解读的实质是对编码的解读或者可以说是消除信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也就是观者将符号的感知转化为意义的过程,本质上是受众文化的一个审美过程。
1.展示设计传播的特点
展示设计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其传播与其它传播最大的不同点是展示传播的信息源是“展示物”,因此,展示传播具有大众传播所定义的相关特点。
第一,展示设计是面向大众的以展览为主要传播内容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第二,展示设计的传播对象无疑也是社会中的一般大众,只要对展示主题感兴趣的大众都是传播中的“受众”;
第三,目前的展示传播仍然是从策划开始的,信息的传播形式是从“少数人”到“媒介”再到“多数人”的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形式实际上就是大众传播的形式;
第四,展厅中多幕影像电影、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以及图书、海报等宣传品的大量印制、发放,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将整个传播活动立体化、丰富化了。
第五,展示设计传播通过实物诠释文明。毫无疑问,无论采用什么传播手段,都是一种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属性;有时展示设计传播的信息也需要通过门票、纪念品销售等部分商业行为以体现特定情况的商品属性。
第六,展示设计所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的关系,大型的有影响的展览赋予其巨大的社会价值方面的影响力,无论哪个国家,都会把有影响力的展示设计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之中。
2.展示设计传播的模式
所谓“传播模式”,就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双向循环传播模式和多向互动传播模式[2]。
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以5W模式为代表。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与效果,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称之为“5 W 模式”。但是,它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社会环境对展示设计传播过程的影响,又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难以实现传播者(展示设计及其人员)与受传者(观看展示设计的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
双向循环传播模式克服了单向传播模式的不足,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该模式认为,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具有双重的身份、行为。
多向互动传播模式即社会系统传播模式,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它部分存在着无法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要研究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种种社会关系。
解析展示设计的传播行为,直线型的传播模式是最多、最普遍、最常用的;注重反馈的“双向循环性” 的控制论模式在主题展示设计实践中经常可见;而以深刻研究展示设计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特点的社会系统模式一般在世界性展示会(如世界博览会)中出现。也就是说,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进行探视,目前展示设计的传播模式处于中级的高端阶段[2]。
3.展示设计传播的社会功能
在传播学上,大众传播有四项基本社会功能即环境监视、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以下根据四项功能来分析展示设计。
环境监视功能。从微观方面言,展示设计不具备及时反映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但是如果转向宏观的层面看问题的话,展示设计对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如战争、环境、政治、灾害等,都是可以及时也应该及时反映的。
协调社会关系功能。这是展示设计的长处,经常性或临时性举办的各种主题展览则是最好的例证,比如以往各地举办的“5·12汶川大地震”图片展示活动;还有引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内容的各种相关主题展览展示活动,对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同样起到了积极的导向性作用。
传承文化功能。毋庸置疑,保护与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原本就是博物主题展示设计的神圣使命。
娱乐功能。已经成为了当今展示设计的主要功能之一。
需要强调,展示设计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功能是必须包括在内的。因此,展示设计传播完全可以实现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而且能够极好地发挥社会作用。
总之,传播是手段,也是目的。展示空间艺术借助传播学原理,发挥其传播功能,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共处。同时,不断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新问题,也是不能忽略的功能之一。
人文展示设计空间通常是人文社会和环境空间的统一体,由国家或大型机构出资、艺术家创作并置放于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中的展示设计艺术品,涉及“波普艺术”、“观念艺术”以及新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广泛的文化和美学观念。具体设计形态则主要是公共空间符号,而空间符号设计素有“公共空间之公共艺术”或“展示设计艺术”之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空间展示活动已成为现代民主、文化和经济发达国家提升社会公共空间文化品位的重要工具,为经济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展现人类社会的形象与文明,突出社会发展的新诉求。在这个意义上言,展示传播已经超越了其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限,在公共领域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因此,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1.人与自然和谐
从艺术学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当代人文展示设计已经进入了共享空间时代。空间符号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的概念,展示空间设计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人类环境的时空出发,人文展示设计使环境空间构成了最优化的“人类-自然系统”,这个系统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
2.诠释社会文明
当今社会,每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无论经济活动,还是政治活动,或是自然,或是人为,均有伴随其事件的主题展示活动,它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此类展示策划设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准确地、广泛地传播信息,其关键之点还在于赋予了作品一定的社会责任:集科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勾勒历史与文化、传承文明以及共建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和谐关系,具有专业化、主题化的特点。因此可以在这个意义进行界定:当人文展示空间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结合时,这种有效空间环境则反映了社会的导向特征,成为介入各种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手段。展示空间符号与环境共同构成的这种人文空间形态,反映了一个社会环境特有的景观、面貌和特征,表现了主题空间环境的气质和风格,进而诠释了社会和文明。
3.文化性
人文空间的展示设计活动所传递的是自然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综合信息,通常又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人、文化、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通常是指环境空间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能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空间艺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社会开放空间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3]。人文空间符号以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形象展示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之中,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空间展示艺术是注重提供给公众活动(如社区运动等)的场所和营造激发交流欲望的空间,使公众获得安全、愉悦、舒适的心灵感受,产生场所精神的力量。同时,又能制约那些不协调的行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这是人文展示艺术设计的最高追求。
4.人性化
这里所说的“人性”就是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表达人性的呼声和要求、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和。体现在人文展示空间中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场所”,为此,人文关怀精神必须是人文展示空间艺术的本质要求。
人性化是人文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展示设计艺术已经完全走出了传统造物活动的窠臼,展示空间所呈现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有更多的关注文化和信息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人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调和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其本质却是不断地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了对人类的更加尊重,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却绝不是试图征服自然,甚至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要彰显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展示设计空间传递的信息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对象并非视觉产品本身,而是隐藏在文化文本中的思想、精神与理念。因此,本文以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在视觉文化中追寻的不仅仅是涌现在“符号”形态表面的视觉现象,而更加关注的是背后控制表征系统的传播特质及其意识形态。在人文展示设计艺术面临的诸多困难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空间展示设计在注重表现语言的前卫性时,如何处理艺术品与环境、作品的自律表现与大众审美活动之间的平衡及互动。
[][]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86-93.
[3]李呈让.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人文展示设计[J].艺术评论.2009(6):90-93.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符号与传播:视觉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GD11CYS03〉)
Symbols and Communication: Visu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Exhibition Design Space
With the help of semiotic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various symbols together with their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exhibition design. It further interpreted the features, mod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xhibi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 emphasizing the humanity exhibition spac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feature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humanity exhibition design symbols indicates the desig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while, th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interpret from an angl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the cultural value features refer to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culture.
display design;visual culture;symbols;communication
J0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1.001(0001-05)
2013-12-0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1CYS03)。
李呈让,广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